导图社区 《组织行为学》第一讲导论
根据陈春花老师的《组织行为学》制作的思维导图,本篇是组织行为学的导论部分,主要讲述从两个视角理解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价值、概念、学科性质、体系和主要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演进、常用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这些方面来总体认识组织行为学。
编辑于2023-01-02 10:15:59 福建省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从第一讲到第十讲内容全部包含。其中第一讲为导论,总括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其中第二讲个体差异、第三讲知觉管理、第四讲学习与态度、第五讲激励是从个体行为介绍;第六讲(1)群体行为、第六讲(2)建设高效团队、第七讲领导、第八讲冲突管理是从群体行为来介绍;第九讲组织设计、第十讲组织变革是从组织的角度来介绍。让管理者从者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组织,创建高效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一共七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第二章职位分析包括职位分析的概述、职位分析的实施、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胜任素质模型。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介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需要、供给预测和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执行。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介绍ADDIE五步培训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培训转化。培训形式包括在职培训(学徒培训、导师制、工作实践体验)、脱产培训(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工作模拟法、移动学习、拓展训练、行动学习法)、在职培训的优缺点。员工职业发展介绍职业发展的含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设计流程、职业发展管理、管理人员的开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从第一讲到第十讲内容全部包含。其中第一讲为导论,总括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其中第二讲个体差异、第三讲知觉管理、第四讲学习与态度、第五讲激励是从个体行为介绍;第六讲(1)群体行为、第六讲(2)建设高效团队、第七讲领导、第八讲冲突管理是从群体行为来介绍;第九讲组织设计、第十讲组织变革是从组织的角度来介绍。让管理者从者三个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组织,创建高效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一共七章,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胜任力、人力组员管理部门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第二章职位分析包括职位分析的概述、职位分析的实施、职位说明书的编写、胜任素质模型。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介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需要、供给预测和平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执行。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五章员工培训包括培训与开发概述、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培训方法和方法的选择、员工职业发展。概述介绍培训与开发的概念、目的、意义、原则、分类、新趋势。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介绍ADDIE五步培训法、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培训转化。培训形式包括在职培训(学徒培训、导师制、工作实践体验)、脱产培训(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工作模拟法、移动学习、拓展训练、行动学习法)、在职培训的优缺点。员工职业发展介绍职业发展的含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设计流程、职业发展管理、管理人员的开发。
第一讲组织行为学导论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两个视角
视角1:心理学视角
管理心理学
视角2:管理学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研究组织中(特指企业)人的行为
组织中人的存在的三个层面:
个人
群体
组织整体(体现为一种组织结构)
组织行为学的价值
价值1:心理学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
进一步说,就是理解并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价值2:组织行为学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学习组织行为学就是要做企业家:
以打造企业为目标(关注长期绩效和群体利益):企业是企业家的最有价值的创造
使命感和理想主义
创新意识
概念
组织行为学研究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经修正的罗宾斯经典定义)
理解个体行为
个体差异冰山图
个体行为的“勒温模型”
B = f(P,E)
人类的行为是个人(人格)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个人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行为研究的4个目的
描述(Description)
解释 (Explanation)
预测 (Prediction)
控制 (Control)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
跨学科性
多层次性
情景性(权变性)
科学性
组织行为的层次
个体
个体行为模式
群体
群体行为模式
组织
组织行为模式
组织行为研究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
学习、激励、人格、知觉、领导、工作满意度、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个体
社会学
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
设计、权利、冲突
群体
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组织
社会心理学
行为改变、态度改变、群体过程、群体决策
群体
人类学
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
群体
组织文化、组织环境
组织
政治学
权利、冲突、政治
组织
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研究的基本变量
个体行为
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群体行为
群体是指个体的集合。表现为三个特征:
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性。
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的决策、群体的沟通与冲突、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作团队的建设,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领导行为
领导者作为群体和组织中的领袖和首脑,在组织建设和提高绩效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侧重于介绍权力和政治的概念,有关领导特质,行为和应变(权变)理论以及当代有关领导研究的最新观点。
组织行为
组织在概念上是指社会群体的集合。
组织设计对员工的影响
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组织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
1、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古典理论时代)
组织行为学处于管理学之中,表现为 :
1 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
2 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
3 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2、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二战)(人际关系时代)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密切结合,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奠定理论基础
表现为
1 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在霍桑工厂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表明人际关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尊重、需要、人际互动、归属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揭开了行为管理的序幕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与劳动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反而增加。随后又进行了三次实验。
美国《管理百科全书》撰写霍桑实验的条目中,对该实验作了下的总结:
(1)揭示了工人不是简单的经济人,不能单靠工资来调动积极
(2)认识了个人态度对决定行为的重要性。
(3)论述了管理人员如何发挥作用对于士气和生产率的重要性
(4)论述了完成组织目标和工人对小组或团体满意感的重要性
(5)论证了工作团体中非正式组织对完成目标的影响。
2 梅约(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
3、行为科学时代(二战—20世纪80年代)
心理学“行为主义”鼻祖:华生
40年代末出现“行为科学”概念
50年代末出现“组织行为学”概念
一批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向群体取向。
4、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权变理论
组织导向
最佳实践(《追求卓越》)
组织文化与战略(《基业长青》)
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Peter Senge)
组织发展与变革
组织行为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实验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人为创造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可做因果分析。
缺点:复杂,繁琐,缺乏生态效度。
5、案例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视野不再局限于本国,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经营视野。企业组织在更为广阔的全球性地域范围内经营,其员工也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成为每一家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多元化
员工队伍的多元化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组织的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今天的组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代际多元化。80后、90后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组织结构的变化
组织从构筑明确刚性的组织边界转变为无边界管理或渗透边界管理,虚拟组织、扁平化组织、网络化组织等各种全新的组织结构形态纷纷涌现。
边界模糊性和开放性,要求组织行为学重新审视组织面临的经济、文化背景。
技术创新
在一个技术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者必须对员工的工作压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帮助他们应付这种压力。管理者必须懂得更多的技术技能。
同时技术变革也对员工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对“临时性”
今天组织管理的特点是,长期的、不断的变革伴随着短期的稳定。管理者和员工面对的世界是一种永久的“临时性”。
他们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生活。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
工作正在挤压着员工的个人生活,他们对此很不快乐。员工希望在工作中得到灵活的时间安排,以更好地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冲突。
无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组织会发现,它们越来越难于吸引并留住绝大多数有能力和有积极性的员工。
面临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困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要求企业在其运营的社会环境中,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行事。
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经营的有力助推器,违背伦理道德的企业最终会自食恶果。
第一讲导论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两个视角
视角1:心理学视角
管理心理学
视角2:管理学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研究组织中(特指企业)人的行为
组织中人的存在的三个层面:
个人
群体
组织整体(体现为一种组织结构)
组织行为学的价值
价值1:心理学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
进一步说,就是理解并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价值2:组织行为学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学习组织行为学就是要做企业家:
以打造企业为目标(关注长期绩效和群体利益):企业是企业家的最有价值的创造
使命感和理想主义
创新意识
概念
组织行为学研究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经修正的罗宾斯经典定义)
理解个体行为
个体差异冰山图
个体行为的“勒温模型”
B = f(P,E)
人类的行为是个人(人格)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个人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行为研究的4个目的
描述(Description)
解释 (Explanation)
预测 (Prediction)
控制 (Control)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
跨学科性
多层次性
情景性(权变性)
科学性
组织行为的层次
个体
个体行为模式
群体
群体行为模式
组织
组织行为模式
组织行为研究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
学习、激励、人格、知觉、领导、工作满意度、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个体
社会学
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权利、冲突
群体
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组织
社会心理学
行为改变、态度改变、群体过程、群体决策
群体
人类学
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
群体
组织文化、组织环境
组织
政治学
权利、冲突、政治
组织
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研究的基本变量
个体行为
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群体行为
群体是指个体的集合。表现为三个特征:
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性。
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的决策、群体的沟通与冲突、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作团队的建设,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领导行为
领导者作为群体和组织中的领袖和首脑,在组织建设和提高绩效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侧重于介绍权力和政治的概念,有关领导特质,行为和应变(权变)理论以及当代有关领导研究的最新观点。
组织行为
组织在概念上是指社会群体的集合。
组织设计对员工的影响
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组织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
1、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古典理论时代)
组织行为学处于管理学之中,表现为 :
1 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
2 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
3 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2、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二战)(人际关系时代)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密切结合,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奠定理论基础
表现为
1 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在霍桑工厂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表明人际关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尊重、需要、人际互动、归属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揭开了行为管理的序幕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与劳动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反而增加。随后又进行了三次实验。
美国《管理百科全书》撰写霍桑实验的条目中,对该实验作了下的总结:
(1)揭示了工人不是简单的经济人,不能单靠工资来调动积极
(2)认识了个人态度对决定行为的重要性。
(3)论述了管理人员如何发挥作用对于士气和生产率的重要性
(4)论述了完成组织目标和工人对小组或团体满意感的重要性
(5)论证了工作团体中非正式组织对完成目标的影响。
2 梅约(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
3、行为科学时代(二战—20世纪80年代)
心理学“行为主义”鼻祖:华生
40年代末出现“行为科学”概念
50年代末出现“组织行为学”概念
一批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向群体取向。
4、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权变理论
组织导向
最佳实践(《追求卓越》)
组织文化与战略(《基业长青》)
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Peter Senge)
组织发展与变革
组织行为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实验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人为创造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可做因果分析。
缺点:复杂,繁琐,缺乏生态效度。
5、案例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视野不再局限于本国,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经营视野。企业组织在更为广阔的全球性地域范围内经营,其员工也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成为每一家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多元化
员工队伍的多元化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组织的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今天的组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代际多元化。80后、90后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组织结构的变化
组织从构筑明确刚性的组织边界转变为无边界管理或渗透边界管理,虚拟组织、扁平化组织、网络化组织等各种全新的组织结构形态纷纷涌现。
边界模糊性和开放性,要求组织行为学重新审视组织面临的经济、文化背景。
技术创新
在一个技术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者必须对员工的工作压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帮助他们应付这种压力。管理者必须懂得更多的技术技能。
同时技术变革也对员工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对“临时性”
今天组织管理的特点是,长期的、不断的变革伴随着短期的稳定。管理者和员工面对的世界是一种永久的“临时性”。
他们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生活。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
工作正在挤压着员工的个人生活,他们对此很不快乐。员工希望在工作中得到灵活的时间安排,以更好地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冲突。
无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组织会发现,它们越来越难于吸引并留住绝大多数有能力和有积极性的员工。
面临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困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要求企业在其运营的社会环境中,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行事。
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经营的有力助推器,违背伦理道德的企业最终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