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行为学》第九讲组织设计
根据陈春花老师的《组织行为学》制作的思维导图,本篇是第九讲组织设计。主要讲述组织、组织的特征、组织理论、组织设计关键问题、组织结构形式、组织形态变化的趋势。组织理论包括传统的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的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组织设计要考虑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幅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包括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超事业部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横向组织结构、团队结构;组织形态变化的趋势呈现扁平化、去中心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无边界化。
编辑于2023-01-03 11:29:54 福建省《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招聘概述包括招聘的含义、意义、影响因素、招聘原则、招聘程序。招募渠道有内部招募渠道和外部招募渠道,各有优劣势。员工甄选包括其含义、信度效度、简历筛选、选拔测试、面试。面试会介绍面试的过程、种类、组织形式、面试结构、评价中心技术、行为事件访谈、对面试官的要求、背景调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概述、薪酬体系设计、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预算、薪酬操作实务。薪酬管理概述介绍薪酬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薪酬管理的概念、目标、原则。薪酬体系设计介绍其种类、设计过程、职位评级及其方法、市场薪酬调查、确定薪酬水平、建立薪酬结构、宽带薪酬概述。激励薪酬介绍计件工资计划、标准工时计划、薪酬加薪、绩效奖金、业绩提成、特殊绩效认可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收益分享计划、成功分享计划、员工持股。员工福利概念介绍五险一金、法定假期、企业补充保险、弹性福利计划。实务操作会介绍员工工资的计算、试用期、扣减额等
《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管理概述、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管理概述介绍绩效的特点、层次、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绩效管理中的角色。绩效计划介绍其含义、内容、绩效计划工具(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平衡积分卡、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绩效合约的签订。绩效监控包括含义、流程、沟通目的、沟通方式的介绍。绩效考核介绍其含义、考核主体、考核方式(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关键事件法)。绩效反馈包括其含义、绩效面谈的过程、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员工招聘包括招聘概述、招募的渠道和方法、员工甄选、路远程序及手续办理、招聘效果评估。招聘概述包括招聘的含义、意义、影响因素、招聘原则、招聘程序。招募渠道有内部招募渠道和外部招募渠道,各有优劣势。员工甄选包括其含义、信度效度、简历筛选、选拔测试、面试。面试会介绍面试的过程、种类、组织形式、面试结构、评价中心技术、行为事件访谈、对面试官的要求、背景调查。
第九讲组织设计
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静态结构及其动态运行的统一。其实质是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
动态的组织是指组织活动(工作),即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对做事的人进行编制并形成工作秩序。
静态的组织是指组织系统,即通过组织活动而形成的功能相关的群体的集合,具有体现分工、协作以及相应权责关系的结构模式
组织设计的含义
组织设计(organizing):组织结构的创设过程
组织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并加以分类;
其次,将这些活动进行组合,以形成可以管理的部门或单位;
在上述划分和组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将监督各单位或部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个单位的管理者;
最后,还必须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
组织设计(organizing)产生于人们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组织结构: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组织设计:发展或变革一个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关于职务及权力关系的一套形式化系统,它阐明各项工作如何分配,谁向谁负责及内部协调的机制。
组织的特征
既定目标
即组织成员一致努力以求达成的共同目标。
既定分工
即组织成员通过分工而专门从事某项职能工作。
既定秩序
即通过有关的规则设定所形成的成员之间的正式关系。
组织理论
总
20世纪30年代,组织被进行系统地研究,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学科出现。
按照其形成和发展,整个组织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古典组织理论阶段,二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阶段,三是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1、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
以韦伯(M.Weber)为代表,该理论又称行政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层峰机构(金字塔机构)。
(1)组织有明确规定的职权与等级制度(下级处于上级的严密控制之下)
(2)专业化分工
(3)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
(4)规章制度明确
(5)职工的选聘和晋升主要依靠技术能力
该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刚性的封闭系统,严格管理有利于组织规范化,但这种组织概念是一种僵化的缺乏弹性的组织结构。
2、新古典的(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由斯科特(Scott)和莫尔(Moore)等提出:
(1)在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强调分权。集中政策,分散管理(斯隆模式)
(2)在组织形态上,倾向于扁平式的结构
(3)强调部门化分工
总之,新古典组织理论引入了社会学的概念,强调下属参与决策、激励和协调。
3、现代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有露曼斯(Homans)卡恩(Kahn)等人。强调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运用,核心问题是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任何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系统的变化,组织是开放的,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源、信息的交换。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适应一切的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设计关键问题
1.把任务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工作应细化到什么程度?
工作专门化
将要由管理者和员工完成的目标或任务,包括我们所期望的人与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专门化是指工作任务的分工。管理者将组织的一项任务分解成具有特殊活动的专门工作,活动规定了执行者要做什么。
专门化工作分工和标准化工作带来的高效率最早由泰勒研究发现,并确定为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2.对工作进行分类的基础是什么?
部门化
就是指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的依据和方式。
当一个组织专门化工作的数量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一个管理者就不能有效地对工作进行协调。为了创造可管理的工作,各自分离的工作必须组合成模块,即部门化。
最常见的部门化包括职能部门化,事业部部门化,区域部门化等
五种通用的部门化方式
按照职能划分
优缺点
按照区域分
优缺点
按照产品分
优缺点
根据过程或设备划分
优缺点
按照顾客划分
优缺点
部门化的新趋势:
顾客部门化普遍使用
跨职能团队
3.员工个人和工作群体向谁汇报工作?
命令链
职权从组织的大脑——最高管理层出发,途经各个管理层次,一直贯穿到组织的基层而形成一条条由上至下的权力线。这种权力线通常被称为“命令链”(chain of command)。
健全的命令链存在着两条基本的要求
统一指挥原则
连续分级原则
命令链是组织设计的基石
4.一位管理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多少个员工?
控制幅度
管理宽度的由来
因为人类存在着身体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种种限制,每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数总是有限的。这个限度称为管理宽度或管理跨度。
组织层次的副作用
层次多意味着费用也多
随着层次的增加将加大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
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宽度和管理层次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例的关系。
扁平化
高塔式(层峰式)
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上下级双方的素质与能力
计划的完善程度
面临变化的激烈程度
授权的情况
沟通的手段和方法
个别接触的必要程度
5.决策权应该放在哪一级?
集权与分权
分权和集权是用来描述决策权在组织中或在指挥链上的分布情况的一对概念。
分权化也叫做职权的分散,指的就是系统地将决策权授予中下层管理者的过程。
集权化则是系统地将决策权集中于高层主管手中的过程。
集权的原因:
1.管理者必须得到授权决策的培训;
2.很多管理者习惯于自己做决策,抵制对下属权力下放;
3.行政管理成本的发生;
4.分权意味着功能的重复。
分权的原因:
1.相对高程度的分权鼓励专业化管理者的发展;
2.高程度的分权能够导致组织内出现竞争的氛围,激励 管理者在这样竞争环境中做出贡献;
3.具有相对较大权力的管理者能够行使更多的自主性,因此能够满足他们参与问题解决的愿望。
6.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规章制度?
正规化
总结
组织结构的两种一般模型
机械式
有机式
哪种组织结构比较好?
四个权变因素:
战略
结构服从于战略
规模
技术
环境不确定性
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四个层次,组织结构设计呈现出相应的特征组合
基本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结构
直线结构(Line structure)有时也称作“军队式结构”其结构。在直线结构的组织形式下,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必须绝对地服从这一上级的命令。
职能结构
职能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的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实行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全能式管理者。下级既要服从上级主管人员的指挥,也要听从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指挥。
直线职能结构
直线职能制(Line and function system)的特点是,在保证证直线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
事业部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各事业部(或分支公司)通常是半自主的利润中心,按产品、区域或品牌等来设立。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决策两项职能分离,分别由总部和利润中心(分支公司)承担。
优缺点
超事业部结构
超事业部结构也称为执行部结构,在总办事处和事业部之间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称为执行事业部或超事业部。
矩阵式组织结构
矩阵结构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结合起来,使产品事业部结构和职能式结构可以同时得到实现。
横向组织结构
横向组织结构使组织摆脱上层管理者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这种组织结构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来建立结构。
团队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打破部门界限,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
在小型公司中,可以把团队结构作为整个组织形式。例如,一个三十多人的市场销售公司要完全按团队来组织,团队对日常的大多数操作性问题和顾客服务问题负全部责任。
在大型组织中,团队结构一般作为典型的行政性层系结构的补充。
组织形态变化的趋势
扁平化
扁平化是相对激进的组织形态调整,通过消除纵向边界(减少管理层级),增加横向沟通,让组织更加扁平化,增加一线的决策权。
去中心化
去中心设计将促成生成网络化的自组织,但并不意味着绝对无中心,组织的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的、动态的中心,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以及各自的特点专长和意愿,去发起和组织各项活动,产生各种价值。
柔性化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是指职权结构的合理化,合理化的标志是其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主要体现为集权化与分权化的合理统一。即在分权化的同时,要实行必要的权力集中;在实行集权化的同时,要给予最灵活和最大限度的分权
互联网时代下,柔性组织能够更加高效的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
网络化
网络化实现了企业间的跨界合作,是一种开发的组织形态,也是一种自组织的契约结构。这种组织模式通过联合企业间异质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实现协同倍数效应。
传统层级制与网络型组织对比
虚拟化
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同网络化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虚拟化是针对企业的某项虚拟功能而言的,是功能的虚拟化。虚拟化组织结构实质上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了有形的界限,虽有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性功能组织。
无边界化
无边界组织的组织边界模糊、可渗透。它存在各种“隔膜”使之具有外形和界定,但并不妨碍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越企业的“隔膜”。它的形式是不固定和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