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疾病论-09感染性疾病
病理学,疾病论,感染性疾病知识点总结。包括变态反应,结核病,伤寒,细菌性痢疾。性病,血吸虫病的内容梳理。
编辑于2023-01-12 17:59:05 江西感染性疾病
变态反应
Ⅰ过敏休克和哮喘;Ⅱ出血溶血风血管 Ⅲ超急类风狼肾肝;Ⅳ结核细胞摸虫卵 Ⅰ过敏性休克,哮喘 Ⅱ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溶血性贫血,风湿病, 急性血管型排斥反应 Ⅲ超急性排斥反应,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病毒性肝炎 Ⅳ结核(卡介苗接种),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 接触性皮炎,血吸虫卵结节 注:系统性红斑狼疮包括 Ⅲ型(发生在内脏,主要)和Ⅱ型(发生在血细胞)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
脱颗粒速发型,是IGE介导的支气管哮喘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B细胞是补体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风心病血管的good pasture综合征新生儿溶血输血反应部分肾小球肾炎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型系统红类风湿关节炎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T细胞迟发型,由CD4阳性T细胞引导的细胞毒反应。结核病移植物排斥中急性排斥卡介苗接种
结核病
概述
病因及机制
结核杆菌→呼吸道(飞沫)>消化道传播、皮肤伤口感染
结核杆菌:既不产生内、外毒素,也无侵袭性 通过异常细胞免疫(菌体成分)诱发Ⅳ型变态反应
基本病变
致病性:菌量、毒力; 机体抵抗力:变态反应、免疫力 ①以渗出为主→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菌量多,毒力强;变态反应较强,免疫力低 ②以坏死(变质)为主→干酪样坏死(特殊的凝固性坏死) 菌量多,毒力强;变态反应强,免疫力低 ③以增生为主→结核结节(结核肉芽肿) 菌量少,毒力低;变态反应弱,免疫力强
①以渗出为主→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好发部位:肺、浆膜、滑膜、脑膜
②以坏死(变质)为主→干酪样坏死(特殊的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含较多脂质(来自:崩解的结核杆菌)
③以增生为主→结核结节(结核肉芽肿)
典型者:结节中央可有干酪样坏死 ①上皮样细胞(基本成分,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 ②朗汉斯巨细胞(散布:多个上皮样细胞融合) ③淋巴细胞(多量,免疫反应) ④成纤维细胞(少量,反应性增生)
上皮样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后,形态结构变化, 出现上皮细胞特有的细胞间连接
转归与结局
转向愈合
吸收消散
少量的渗出性病变(淋巴管或毛细血管)
机化、纤维化
未能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小的干酪样坏死
纤维包裹、钙化
大的干酪样坏死(纤维组织包裹,钙盐沉积)
转向恶性
浸润进展
病灶周围:出现新的渗出性病变(病变周围炎),继而出现干酪样坏死,病灶范围扩大
溶解播散
•自然管道播散:(支气管、输尿管)可有空洞 •淋巴道播散:至淋巴结 •血道播散:至全身
肺结核
原发性肺结核 (儿童型:初次感染)
特征:原发综合征
①肺原发病灶
部位通气较好:(右)肺上叶的下部,下叶的上部 早期渗出性病变→干酪样坏死
②结核性淋巴管炎
初次感染,机体缺乏对结核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力 结核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侵入淋巴管
③肺门淋巴结结核
结核杆菌随淋巴液回流到肺门淋巴结
结局
•痊愈(95%以上,机体免疫力增强) •恶化:①浸润进展;②淋巴道、血道播散,不易发生支气管播散
儿童支气管壁管径小、发育不完善, 易受外部压迫而阻塞,不易发生支气管播散; 且缺乏对结核杆菌先天性免疫力
继发性肺结核 (成人型:再次感染)
继发性肺结核特点
①病变最先并最常见于:肺尖部,右肺多见
肺尖部易积聚,右肺支气管粗、短、直,更易累及
②病变呈上旧下新、上重下轻
③病程长,病变复杂,新旧病灶交错
随机体免疫和变态反应的消长,症状时好时坏
④以气道播散为主,多局限于肺内
再次感染,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局灶型肺结核 (最早,无症状)
•肺尖部:以增生为主,形成结核结节 •非活动性肺结核,无自觉症状
肺尖部:结核杆菌不易排出,潜伏易再次感染
浸润型肺结核 (最常见,结核中毒)
•锁骨下:以渗出为主,中心干酪样坏死 •活动性肺结核,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疲倦咳嗽)
结局:①愈合 ②溶解播散 病灶局部干酪样坏死物液化(干酪样肺炎) 沿支气管播散到同侧/对侧肺内(局部急性空洞)
慢性纤维空洞型 (开放性:传染性)
空洞内不断有结核杆菌随痰液排出 重要的传染源,又称开放性肺结核
①肺内一/多个慢性厚壁空洞:由内至外分三层 (干酪样坏死物、结核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
②同/对侧肺内新旧不一的支气管播散灶:上新下旧 (干酪样坏死物上而下,沿支气管播散)
③肺组织广泛纤维化:炎症持续存在
浸润型肺结核形成急性空洞,不能愈合而转变
干酪样肺炎("奔马痨、百日痨") (发展快,最凶险)
肉眼:肺肿大实变,切面淡黄色干酪样 光镜:大片干酪样坏死
①浸润型肺结核 ②急、慢性空洞 经支气管播散所致
结核球/结核瘤 (抗结核药物无效)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孤立性干酪样坏死灶 肉眼:肺上叶,一/多个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镜下: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相对静止的病变,抗结核药物不易起效,需手术切除
①浸润型肺结核:干酪样坏死物被纤维包裹 ②急、慢性空洞:引流支气管被阻塞,坏死物包裹
结核性胸膜炎
•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易导致胸腔积液 •易导致胸膜粘连 •湿性结核性胸膜炎:以渗出为主(多见) •干性结核性胸膜炎:以增生为主(少见)
肺结核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结核杆菌短时内一/多次、大量侵入肺静脉 及分支,经左心至大循环,播散全身
肺、脑、肝脾肾
急性粟粒性结核病
肺门、纵膈、支气管旁结核病灶内的 结核杆菌侵入大静脉(上腔静脉、颈内静脉) 经右心沿肺动脉播散至两肺
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①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病情迁延3周以上 ②结核杆菌长期、少量、多次不规则入血
慢性粟粒性结核病
肺内原发灶已愈合,肺外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长期、间断入血
肺外结核病
多由原发性肺结核经血道播散所致
肺外结核
肠结核 (回盲部)
原发性肠结核
病因:多由饮用带结核杆菌的乳制品感染所致
特点:形成肠原发性综合征(肠原发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淋巴管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继发性肠结核
病因:反复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所致 好发部位:回盲部
①结核杆菌易通过丰富的肠壁淋巴组织侵入肠壁 ②食物停留时间长,接触结核杆菌机会多
病变特点
增生型(少见)
溃疡型(多见)
结核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发生干酪样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①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垂直,呈环形(淋巴管) ②易肠腔狭窄(瘢痕愈合后,纤维组织收缩牵拉所致) ③溃疡较浅,不易穿孔
结核杆菌侵入肠壁后,沿环状走行的淋巴管播散
结核性脑膜炎
•脑底部的(软脑膜、蛛网膜) •以浆液/纤维素性渗出为主
骨结核
好发部位
脊椎骨,指骨,长骨骨垢: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分型
①干酪样坏死型(冷脓肿) ②增殖型(少见)
病变部位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坏死物在骨旁堆积形成结核性"脓肿"
但无炎症脓肿的红热痛,故称"冷脓肿"
关节结核 (髋膝踝肘)
•以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 •关节结核痊愈时,关节腔常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引起关节僵硬
伤寒(回肠下段)
定义
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病变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苍蝇、蟑螂重要媒介 •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包括:肠壁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脾、骨髓 •胆囊不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临床症状
①肝脾、淋巴结肿大
•血液→单核巨噬C系统繁殖→(淋巴结、肝脾、骨髓)形成伤寒肉芽肿 •胆囊内有伤寒细胞(不属于单核巨噬C系统),但无伤寒小体形成
②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多器官病变
③变态反应:坏死、溃疡
血液→胆囊内繁殖→再次入肠
基本病变:伤寒小体 (伤寒/肠道肉芽肿)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巨噬C)吞噬伤寒杆菌, 大量伤寒细胞聚集形成伤寒小体——诊断价值
伤寒细胞:吞噬红细胞、伤寒杆菌、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
肠道病变(回肠下段)
①髓样肿胀期
伤寒杆菌自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巨噬细胞增生 →淋巴组织肿胀(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肠粘膜隆起,表面形似脑回;淋巴组织被致敏
②坏死期(变态反应)
致敏的淋巴组织再次接触伤寒杆菌, 因强烈的变态反应而坏死,坏死组织形成溃疡
③溃疡期
①溃疡长轴与肠道长轴平行(淋巴小结) ②愈合后,不易肠腔狭窄 ③溃疡较深(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易出血和穿孔
集合淋巴小结的长轴与肠道长轴平行
④愈合期(肉芽组织)
坏死组织脱落干净,肉芽组织填充边缘上皮再生覆盖
细菌性痢疾 (乙状结肠和直肠)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产生内毒素,对肠粘膜损伤)
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假膜性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 ②假膜脱落形成溃疡,表浅、不规则、呈地图状
肉眼:灰白色膜状物被覆粘膜表面 镜下:假膜成分——白喉、菌痢、菌群失调性肠炎 (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细菌)
慢性细菌性痢疾
①新旧病变并存:原有溃疡尚未愈合又有新溃疡 ②肠腔狭窄:损伤、修复反复,肠壁纤维组织增生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①起病急,肠道症状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②常表现卡他性炎,少数表现滤泡性肠炎
病因:毒力较弱的福氏、宋氏菌感染 机制:患儿对细菌毒素过敏,急性微循环障碍
性病
梅毒
病因:梅毒螺旋体→性传播,少数经输血、胎盘垂直传播 传染源:梅毒患者;
基本病变
闭塞性/增生性动脉炎(各期)
小动脉内膜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血管周围炎(各期)
小动脉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浆细胞恒定出现,是本病的特征)
树胶肿(只见于三期)
肉眼:灰白色、质韧而有弹性,似树胶
镜下:似结核结节,极少钙化
①中央:凝固性坏死,血管轮廓保存 ②周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 (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细胞少且分散) ③外周:必有闭塞性动脉炎、血管周围炎 (浆细胞恒定出现)
后期梅毒
一期梅毒(硬性下疳)
①硬性下疳(感染后3周发病)
•肉眼:(多见外生殖器)的暗红色斑丘疹/丘疹 •镜下:溃疡底部,闭塞性小动脉炎、及动脉周围炎
②局部淋巴结肿大(硬性下疳出现后1-2周)
二期梅毒(梅毒疹)
①梅毒疹
•肉眼:全身皮肤、黏膜的斑疹、丘疹 •镜下:血管周围炎
②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感染后8周)
三期梅毒(内脏梅毒,树胶肿) 最常累及:心血管、中枢
①侵犯主动脉(梅毒性主动脉炎)
•树胶肿形成→纤维化,管壁弹性↓→诱发动脉瘤 •导致主动脉瓣(主闭),但不引起瓣膜口狭窄
②侵犯中枢(神经梅毒)
•脑膜血管梅毒病变→大脑皮质缺血→麻痹性痴呆 •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后束变性→脊髓痨 •鼻骨受累,病理性骨折→马鞍鼻
尖锐湿疣
①角质层增生,角化不全 ②棘层增厚 ③表皮浅层可见:凹空细胞(诊断要点) ④真皮内:慢性炎细胞浸润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6/11型)→性接触
血吸虫病
虫卵(致病:虫卵结节) ↓ 毛蚴、胞蚴(钉螺:中间宿主) ↓ 尾蚴:经皮肤、粘膜入体(感染机体) ↓ 童虫:经小静脉/淋巴管入血,到达肠系膜静脉 ↓ 成虫:产卵(虫卵:致病)
病因:日本血吸虫
感染途径:(尾蚴)经皮肤、粘膜入体
病变部位:虫卵主要沉积:直肠、乙状结肠、肝脏
基本病变 (虫卵结节形成)
虫卵结节形成 (虫卵肉芽肿)
成熟的虫卵含有成熟毛蚴,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 引起特征性虫卵结节形成
急性虫卵结节
中央:成熟虫卵(活着,产生抗原)
周围:可见Hoeppli现象、大量嗜酸性细胞
•Hoeppli现象:(嗜酸性火焰状) 为可溶性虫卵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嗜酸性脓肿:形似脓肿(不是真的脓肿) 无结构的颗粒状坏死物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 •(崩解→Charcot-Leyden结晶)
慢性虫卵结节
中央:虫卵死亡、钙化(变成异物)
周围:异物肉芽肿
类上皮细胞(吞噬虫卵的巨噬细胞)、 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肉芽组织增生
各器官病变
肠道(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
虫卵沉积于: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 形成虫卵结节,最后纤维化,导致肠腔狭窄
肝脏
虫卵沉积于:汇管区;虫卵结节形成,纤维化,导致血吸虫性肝硬化
不是真正的肝硬化:小叶结构破坏不明显,无假小叶形成
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排列 (也称:干线型/管道型肝硬化)
脾脏
脾脏增大(成虫的代谢产物,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