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03消化系统疾病-胃癌-病因及病理
这是一篇关于胃癌病因及病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及机制,病理。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5-10-21 22:55:44胃癌 病因及病理
概述
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恶性肿瘤。我国属胃癌高发病区,胃癌在我国占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肿瘤相关死亡中排名第三。近30年,欧美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食管胃连接处癌发病率升高。
定义
起源于胃上皮的恶性肿瘤。
病理
核心考点 1.诊断关键词:大于50岁中老年患者;慢性上腹部疼痛(无规律)、消瘦、贫血;左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2.确诊首选检查:胃镜活检 3.首选的治疗:手术治疗 1.胃癌最好发部位:胃窦 2.胃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腺癌 3.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转移 4.胃癌血行转移最常见部位:肝脏 5.早期胃癌: 癌仅限于黏膜或黏膜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病理特点
•最好发部位:胃窦→腺癌→淋巴道转移(左锁骨上) •胃癌种植转移至卵巢:库肯博瘤(Krukenberg瘤)
早期胃癌: 未侵及肌层
病理分型
•早期胃癌: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微小胃癌<5mm;小胃癌<10mm
只看"深度",不看广度 (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Borrmann分型
Ⅰ型结节型,Ⅱ型溃疡局限型 Ⅲ型溃疡浸润型,Ⅳ型弥漫浸润型
1结2局3浸4弥
临床表现
中老年+上腹不规律疼痛+剑突下肿物+消瘦贫血貌
辅助检查
•首选/最有意义:胃镜+活检 •三大法宝:胃液细胞学分析、消化道钡餐、胃镜
治疗
•首选治疗→胃癌根治术 •早期胃癌,特别是黏膜内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胃癌致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姑息性手术
胃癌根治术: 切除范围距离肿瘤边缘5cm 食管下端即距离贲门、幽门3~4cm
病因及机制
环境因素
(一)环境因素: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有明显差别。胃癌高发区向低发区的第一代移民胃癌发生率与本土居民相似,第二代即有明显下降,第三代胃癌的发生率则与当地居民相似。提示胃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人类胃液中亚硝胺前体亚硝酸盐的含量与胃癌的患病率明显相关。如腌制食品中含有明显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其胃酸过低,硝酸盐容易还原为亚硝酸盐类物质。 高盐、低蛋白饮食,较少进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则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危险性。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C、E和胡萝卜素及绿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防癌作用。吸烟者胃癌的发病危险性提高1.5~3.0倍,近端胃癌,特别是食管胃连接处的肿瘤可能与吸烟有关。
•饮食因素:硝酸盐的含量、高盐、低蛋白饮食。 •防癌:抗氧化的维生素(A、C、E)和胡萝卜素及茶多酚 •吸烟:近端胃癌,特别是食管胃连接处的肿瘤。
感染因素
(二)感染因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尤其是儿童期Hp感染与胃癌发病正相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Hp感染的致癌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①Hp感染主要作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癌变起始阶段;②Hp感染导致胃内低酸状态,削弱其清除亚硝酸盐和氧自由基的作用。 2.EB病毒感染:胃癌患者的癌细胞中,大约10%有EB病毒感染,在美国和德国发生率最高,在中国最低。它与未分化胃癌尤其是淋巴上皮样癌关系密切,淋巴结转移较少。但在这些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
Hp感染(Ⅰ类)
①作用于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癌变起始阶段 ②导致胃内低酸状态,削弱其清除亚硝酸盐和氧自由基作用
EB病毒感染(约10%)
与未分化胃癌(淋巴上皮样癌)密切,淋巴结转移较少
遗传因素
(三)遗传因素:5~10%的患者有家族因素,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升高2~4倍,较多学者认为某些遗传素质使易感者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更易致癌。3~5%与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相关,30~50%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族存在抑癌基因CDH1(编码钙黏素黏附蛋白)的突变,平均发病年龄<40岁,女性易伴发乳腺癌。此外,Lynch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容易伴发胃癌。
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家族(30~50%) 存在抑癌基因CDH1的突变,年龄<40岁,女性易伴乳腺癌。
易伴发胃癌:Lynch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
分子标志物
(四)分子标志物:已发现一批与胃癌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微卫星不稳定(MSI)、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等异常参与胃癌的发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蛋白在食管胃连接处腺癌和肠型胃癌中表达增高。EB病毒感染状态也是目前比较关注的一个标志物。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蛋白在食管胃连接处 腺癌和肠型胃癌中表达增高。
胃癌前状态
(五)胃癌前状态:包括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两个概念。前者是临床概念,后者为病理学概念。 1.胃的癌前状态: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包括化生性和非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胃黏膜腺体有肠化生者称为化生性萎缩,即肠化生,轻者胃黏膜中仅出现少数肠上皮细胞,重者则可形成肠绒毛,病理学证实的化生性萎缩是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可靠指标。多部位弥漫性萎缩、肠化胃癌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胃的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同义,形态学上有细胞学和结构学异常,生物学行为以易进展为有侵袭性的和有转移能力的浸润性癌为特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癌前状态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包括化生性和非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胃的癌前病变
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病理
病理表现
核心考点 1.诊断关键词:大于50岁中老年患者;慢性上腹部疼痛(无规律)、消瘦、贫血;左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2.确诊首选检查:胃镜活检 3.首选的治疗:手术治疗 1.胃癌最好发部位:胃窦 2.胃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腺癌 3.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转移 4.胃癌血行转移最常见部位:肝脏 5.早期胃癌: 癌仅限于黏膜或黏膜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病理特点
•最好发部位:胃窦→腺癌→淋巴道转移(左锁骨上) •胃癌种植转移至卵巢:库肯博瘤(Krukenberg瘤)
早期胃癌: 未侵及肌层
病理分型
•早期胃癌: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微小胃癌<5mm;小胃癌<10mm
只看"深度",不看广度 (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Borrmann分型
Ⅰ型结节型,Ⅱ型溃疡局限型 Ⅲ型溃疡浸润型,Ⅳ型弥漫浸润型
1结2局3浸4弥
大体形态
(二)大体形态 1.早期胃癌: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不论范围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可分隆起型(息肉型,Ⅰ型)、表浅型(平坦型,Ⅱ型)和深凹陷型(溃疡型,Ⅲ型)。Ⅱ型中又分Ⅱa型(隆起表浅型)、Ⅱb型(平坦表浅型)及Ⅱc型(凹陷表浅型)三个亚型。以上各型可有不同的组合,如Ⅰc+Ⅱa,Ⅱc+Ⅲ等。 2.中晚期胃癌:也称进展型胃癌,指胃癌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按Borrmann分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Ⅰ型(息肉样癌):癌肿呈息肉样明显突出于黏膜面,呈结节状、息肉状,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楚。 (2)Ⅱ型(溃疡型癌):肿瘤呈盘状,中央坏死,常有较大而深的溃疡;边缘隆起呈堤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3)Ⅲ型(溃疡浸润型癌):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形成向周围及深部浸润的肿块,中央坏死形成溃疡,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清。 (4)Ⅳ型(弥漫浸润型癌):又称皮革胃,癌组织在胃壁内广泛浸润,胃壁厚而僵硬,胃腔变小,浸润区和正常黏膜界限不清。 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同时并存者为混合型,其中以Ⅰ型与Ⅲ型混合多见。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
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不论范围大小 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原位癌
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
分型
隆起型(息肉型,Ⅰ型)、 表浅型(平坦型,Ⅱ型)、 深凹陷型(溃疡型,Ⅲ型)
Ⅱa型(隆起表浅型) Ⅱb型(平坦表浅型) Ⅱc型(凹陷表浅型)
中晚期胃癌 (Borrmann)
定义
进展型胃癌:指胃癌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
Ⅰ型(息肉样癌)
癌肿呈息肉样明显突出于黏膜面,呈结节状、息肉状, 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楚。
Ⅱ型(溃疡型癌)
肿瘤呈盘状,中央坏死,常有较大而深的溃疡; 边缘隆起呈堤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Ⅲ型(溃疡浸润型癌)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形成向周围及深部浸润的肿块 中央坏死形成溃疡,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清。
Ⅳ型(弥漫浸润型癌)
皮革胃,癌组织在胃壁内广泛浸润,胃壁厚而僵硬, 胃腔变小,浸润区和正常黏膜界限不清。
发生部位
(一)胃癌的发生部位: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大弯、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其次在贲门部,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食管胃连接处发病率逐渐升高。
>50%见于胃窦部,大弯、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 其次在贲门部,胃体部、全胃、食管胃连接处较少。
组织病理
(三)组织病理学:90~95%的胃癌是腺癌(肠型和弥散型),极少数是腺鳞癌、鳞癌、类癌等。按组织结构不同,腺癌包括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数种,根据其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种。
特点
90~95%腺癌(肠型和弥散型)>腺鳞癌、鳞癌、类癌等
分类
腺癌: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 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种。
转移途径
(四)转移途径 1.直接播散:浸润型胃癌可沿黏膜或浆膜直接向胃壁内、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肿瘤一旦侵及浆膜,即容易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胰、脾、横结肠、空肠、膈肌、大网膜及腹壁等浸润。癌细胞脱落时也可种植于腹腔、盆腔、卵巢与直肠膀胱陷凹等处。胃癌种植于卵巢称Krukenberg瘤。 2.淋巴结转移:占胃癌转移的70%,胃下部癌肿常转移至幽门下、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结,而上部癌肿常转移至胰旁、贲门旁、胃上等淋巴结。晚期癌可能转移至主动脉周围及膈上淋巴结。由于腹腔淋巴结与胸导管直接交通,故可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也可以有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肝和肺,其次是胰腺、骨、肾上腺、脑、皮肤等处。
直接播散
浸润型胃癌
沿黏膜或浆膜直接向胃壁内、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
侵及浆膜
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胰、脾、横结肠、 空肠、膈肌、大网膜及腹壁等浸润。
种植传播
种植于腹腔、盆腔、卵巢与直肠膀胱陷凹等处。 胃癌种植于卵巢称Krukenberg瘤。
淋巴结转移 (占70%)
胃下部癌肿
转移至幽门下、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结
胃上部癌肿
转移至胰旁、贲门旁、胃上等淋巴结
晚期癌(跳跃式)
转移至主动脉周围及膈上、左锁骨上淋巴结
血行转移
最常受累的脏器:肝和肺, 其次是胰腺、骨、肾上腺、脑、皮肤等处。
病理分期
(五)临床病理分期:常用胃癌分期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中日本分期比较精细,另一种是西方国家采用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8年颁布的《临床肿瘤TNM分期标准(第8版)》。
日本分期
TNM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