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学思维50讲:做一个理性的行动人
严格来说,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低工资,每一份工资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他能选择的收益最高的工资。收益不仅包含金钱收益,还包含心理收益,比如离家更近、工作更轻松、职业更有发展潜力等
编辑于2023-01-17 11:27:58 四川省经济学思维50讲:做一个理性的行动人
1. 人性与市场
1. 稀缺 关于稀缺,很多经济学家讲错了
1.1. 稀缺的含义很简单:欲望>资源。年轻时觉得钱不够用,中年时觉得时间不够用,老年时觉得精力不够用
1.2. 在理解经济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对真实世界、真实人性有敬畏之心,不能用想象去代替事实
1.3. 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不得不服从其本能的冲动。人的本性在于保持和增强其生命力,在于消除其不适之感,在于寻求所谓的快乐。每个人的身体内都存在一种莫名的冲动。这种冲动乃万念之源,是驱使人们投入生活和行动的力量,是追求快乐人生的渴望。这种渴望既原始,又根深蒂固而难以去除。只要人活着,它就发生作用;只有当生命结束时,它的作用才会消失
1.4. 稀缺永远存在,经济问题永远存在。这才是人性,这才是真实世界
2. 交易 从来就没有等价交换
2.1. 交换从来不是因为等价,而是因为互利。
2.2. 等价交换”这一概念其实是客观价值论的延续。这种价值理论认为商品具有一个内在的客观价值,这个客观价值是由成本(比如劳动时间等)决定的,这种解释在逻辑上并不成立。人们在交换时重点考虑的并不是对方的成本,而是自己的获利
2.3. 不管等不等价,不管公不公平,不管别人赚了多少,只管自己是否获利,利益是否足够,有没有更好的替代选项。我们永远不要抱怨别人在交易中赚了更多,永远不要掉进公平陷阱,要看清切身利益
3. 销售 “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
3.1. 财富是主观的,财富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因人而异。交易创造财富,而劳动并一定总能创造财富。如果一个画家的画永远无人付费,那么画画就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行为,而是一个消费行为
4. 价格 真相是免费的吗
4.1. 从来就没有免费的真相,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代价。真相的代价越高,追寻真相的人就越少,噤若寒蝉;真相的价格越低廉,谈论真相的人就越多
5. 需求 为什么梦想不能当饭吃
5.1. 梦想能不能当饭吃的关键,不在于梦想,而在于需求。需求不足的梦想,就不能当饭吃。比如舞狮,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少数人需要,其市场需求极低,利润也极低。不像咸鱼,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消费
6. 供给 为什么好演员怀才不遇
6.1. 不像学校里的做题、考试,市场竞争是多维的,人们从来不局限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在市场中,和演技同样重要的是演员的票房号召力,这是更重要的“才华”和“能力”
6.2. 世上没有怀才不遇,任何怀才不遇的抱怨都是无理取闹。否则,企业还要营销部门干什么,还投入那么多钱打广告干什么,还不断升级管理模式干什么,只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就行了
6.3. 交易创造财富,我们只有把自己的才华推销出去,才是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要想得到更多机会,我们就要用心地推广自己,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才华并愿意为之买单
7. 分工 “工具人”背后的理性选择
7.1. 工具人”模式效率更高、赚钱更多、确定性更强,不用背负人情债,能让人们活得更轻松。相比“工具人”模式,人情模式固然温馨,但解决不了效率问题,甚至不能有效地匹配供需
8. 工资 诺贝尔经济学奖改变不了需求定律
8.1. 科学研究最难处理的是相关性和因果性,科学研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
8.2. 供给量不等于成交量。假设最低工资涨到年薪100万元,那么所有人都愿意出来工作,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大增,但就业并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为需求减少了,老板雇不起人了
8.3. 工资和价格一样,是由供需决定的,而不是由我们的美好愿望决定的。美好的愿望并不必然导致美好的结果,哪怕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能改变经济规律。观点不因权威而正确,而是因为逻辑而正确。
9. 商人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就没有商业文明
9.1. 无论怎么抹黑中间商,交易成本都在那里。农产品并不会自动飞到消费者面前,咖啡豆也不会自动来到星巴克的仓库里。中间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专业分工,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9.2. 公平交易”就是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去绑架商家和消费者。“消费者责任”就是要清醒地思考,尊重商业,尊重市场中每一个创造价值的人
10. 竞争 真正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是市场竞争
10.1. 为什么消费者的体验会得到不断改善?是谁在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显然不是因为大家的道德素质突然提高了。唯一的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力量。就像张维迎教授说的:“真正能够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是市场竞争
11. 市场 人性与市场
11.1. 人们恨市场
11.1.1. (1)人性渴望确定性,而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人性厌恶损失,而市场充满了风险。
11.1.2. (2)人性嫉妒强者,而市场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精细分工必然不断加大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能力差距、认知差距等无数种差距。
11.1.3. (3)人性好逸恶劳,厌恶思考、劳动和竞争,喜欢不劳而获,喜欢免费午餐,喜欢天上掉馅饼,倾向于“躺平”;市场却要求人们必须参与劳动和竞争,不劳动者不得食。
11.1.4. (4)人类的本能和野兽一样,倾向于欺软怕硬、弱肉强食;市场却是正和博弈,任何野兽都难以习惯。与无数陌生人协作、交易,并不符合人类的原始本能。
11.2. 人们爱市场
11.2.1. (1)人性渴望生存。人要生存就需要劳动分工,小部落也不例外。劳动分工难免产生剩余,带来交易,大家各有所长、互惠互利
11.2.2. (2)人性渴望发展。人类欲望无穷,吃烤肉不够,穿兽皮不够,还想要更多更好的食物、服装、娱乐和药品等。市场能让这些东西源源不断地生产和销售
11.2.3. (3)人有理性,能总结教训,能认识到互相抢劫的代价和自愿交易的好处。权衡互害的风险和交易的好处,往往可以遏制内心的兽性
11.2.4. (4)人类建立了道德、文化和法律,抵制暴力,追求和平,为市场的存在创造了条件
2. 认知与命运
2.1. 读书 你不妨功利地读书
2.1.1. 功利地读书还有一大好处:能给你带来正向反馈。当知识帮你解决问题、给你增加收益、让你的能力得到提升时,你会越来越喜欢读书。这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方式
2.2. 教育 关于教育的十三个经济学常识
2.2.1. 一张试卷并不是最佳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测试出人们的真才实干,也不能测试出人们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采取这种考核方式?唯一的答案是,这样做最“经济”。这并不是选拔人才最好的方式,而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2.3. 社交 社交中的五条经济法则
2.3.1. 唯有预估到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会付诸行动。为什么人们要警惕那些“为你好”的人?这背后是成本收益法则在起作用。
2.4. 学习 书本知识和真实世界有何区别
2.4.1. 读完书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知识,是一种错觉。
2.5. 思维 黑帮电影中的三堂经济学思维课
2.5.1. 我们的社会最错的事,就是不计后果,只用背后的动机来衡量对与错
2.5.2. 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一个单独的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运动原则
2.5.3. 人的学习与成长完全充满了偶然,遇到哪本书,喜欢上哪个学科,冥冥中都是一种运气
3. 流行与真相
1. 理性 经济学被推翻了吗
1.1. 利益”是主观的、多元的,不只是金钱利益、物质利益。政治家追求权力,艺术家追求美,健身达人追求更加强健的身体
1.2. 一个人的绝大部分日常行为是常规性的,他养成习惯,他也形成自动的反应。但他沉迷在这些习惯中,则是因为他中意这些习惯的结果。只要他发现这些习惯不利于他达到更令他愉悦的目标,他就会改变他的态度
2. 价值 钻石骗局是真的吗
2.1. 我们日常说的稀缺往往是形容特别罕见的东西,经济学讲的稀缺品则是一切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东西。稀缺与否,与数量多少无关
2.2. 相比真材实料和实用价值,感觉更值钱。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在为感觉付费。可乐让人们觉得过瘾,奢侈品让人们觉得有格调,大房子让人们觉得舒适有面子,名牌产品让人们觉得安全可靠,经典名著让人们觉得崇高
2.3. 我们要明白,价值是主观的,其中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标准答案。居高临下的自负,并不会增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
3. 广告 关于广告的十个真相
3.1. 很多劣质产品的推销员有一套话术:“因为名牌把钱用来打广告了,所以价格更高。”其实,广告费用并不必然推高生产成本。因为广告带来的巨大销量可以转化为规模效应,生产得越多,单个成本就越低,价格也就越便宜
4. 娱乐 娱乐也是一种生产力
4.1. 新媒体传播课的老师告诉我:制造爆文的关键在于调动读者的情绪。
4.2. 把科学家当成批判工具来使用的,往往是那些缺乏科学素养的人
5. 幸福 现代人不幸福是因为拥有的太多了吗
5.1. 幸福源自我们和同时代的人的比较,而不是和以前的人的比较;源自我们和周围的人的比较,而不是和十万八千里外的人的比较
5.2. 当抱怨物质的丰富并没有让我们幸福时,你可以试试贫穷的代价
6. 福利 有一个国家,人人都可以免费分房
6.1. 吃饭市场化一定会导致穷人饿死”在桶国是一条真理。这条“真理”被媒体和知识分子日复一日地植入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桶国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纷纷嘲笑国王的愚昧无知,他们说:“吃饭和看病能相比吗?看病一年就几次,当然可以市场化。但饭要天天吃,如果吃饭市场化,一定会有无数穷人饿死街头
6.2. 桶国人的饭菜越来越差,住房越来越糟,税负越来越重,货币的购买力越来越弱。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切都是免费的,生活却如此艰难。最终,桶国的经济崩溃了,无数人挣扎、饿死。桶国幸存下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任何反思,他们不觉得自己给大众植入的观念有错误。他们流亡到其他国家,继续演讲,高谈阔论,享受着人们的崇拜和掌声
7. 阶层固化 没有阶层固化这回事
7.1. 在非市场经济年代,除了少数我们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权阶层,多数人是普通人,大家没有太大的差距,也不容易感受到强烈的阶层差异
4. 财富与道德
1. 金钱 关于金钱的五个真相
1.1. 金钱不是万恶之源
1.1.1. 随着货币的普遍应用、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发现钱能买到各种东西,以前的各种欲望汇集成了对金钱的欲望
1.2. 金钱维系文明
1.2.1. 如果交易成本无限高,人们就会考虑交易的替代方式,比如抢劫、战争
2. 货币 劣币与良币
2.1. 劣币驱逐良币并不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非市场力量凭借暴力机器参与竞争的结果,属于货币领域的强买强卖。人们明知道政府发行的是劣币,却无可奈何。这不是市场的失败,也不是良币的失败,而是人们面对暴力机器,为了降低损失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3. 通缩 通缩是美女还是老虎
3.1. 以前小岛上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积极储蓄就够了,现在他们还必须学习各种理财知识,每个人都要成为投资者。小岛上的人买股票、买债券、买黄金、买土地,买一切有可能抵御通胀的东西
3.2. 钱越贬值,债务压力就越轻。当钱如废纸的时候,再严重的债务也不是问题(有钱人和政府都喜欢)
3.3. 关于通缩的常见谬误
3.3.1. 一些人认为,通缩会带来生产过剩、商业萧条,因为既然手里的钱会升值,人们就舍不得花,而是会储蓄起来,于是商人的货物就卖不出去。但在现实中,当手机、电脑、电视机的价格不断下降时,人们并没有减少消费。相反,由于产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就会上升,以前买不起的人也成了消费者。商品没有过剩,其销量反而扩大了很多倍
3.3.2. 一些人认为,货币供应量必须跟上经济的发展,最好货币购买力不变、物价稳定。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静态世界里,价格永远是波动的,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维持货币购买力不变
3.3.3. 一些经济学家还恐吓人们说:“通缩会让大量的企业拿不到贷款,从而陷入危机。”通缩鼓励储蓄,但人们的储蓄并不是放在自己家里,而是存在银行里。银行的钱也并不是锁在保险柜里,而是拿来放贷了
3.4. 反通缩理论为何流行
3.4.1. 通胀带来的利益是高度集中的,少数人从中获得巨大收益;通缩带来的利益则是分散的,几乎属于所有人,每个人获益微薄,导致人们没有动力团结起来去争取
3.4.2. 宣传影响头脑,利益影响理论。
3.5. 产权 卖炭翁的悲剧
3.5.1. 一个产权可以被随意践踏的地方,无恒产者无恒心,人们是不敢做长远投资的。
3.6. 资本 关于资本,你需要知道的一些常识
3.6.1. 你的人脉能给你带来致富的机会,对你增加收入非常关键。因此,你的社会关系就是你的社会资本
3.6.2. 资本为什么重要?因为资本可以提升效率。
3.7. 炫富 不要炫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7.1. 马尔福的炫富是一种攻击性的炫富,是赤裸裸地表达对穷人的鄙视。这是最容易树敌的一种炫富方式
3.7.2. 炫富是人性吗?是的。有的男性炫富,和孔雀开屏一样,也是为了争取异性,最终获得繁衍的机会
3.7.3. 在某种意义上,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炫耀和看别人炫耀的过程。为什么种出大南瓜的老爷爷、藏书万卷的读书人在我们面前炫耀的时候,赢得的是我们欣赏的目光,而一个人在炫耀财富的时候却令人不爽,即使这些财富是他辛勤劳动取得的
3.7.4. 我们爱财富,胜过爱南瓜、学问和腹肌。越是热爱,越是重视,人们就越难容忍别人拥有得比自己更多
3.8. 贫穷 减少贫穷的有效方式
3.8.1. 严格来说,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低工资,每一份工资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他能选择的收益最高的工资。收益不仅包含金钱收益,还包含心理收益,比如离家更近、工作更轻松、职业更有发展潜力等
3.9. 道德 所有你想要的都请自己给自己
3.9.1. 道德用来表演的时候是容易的,用来承担的时候是艰难的。表演者趋之若鹜,承担者寥寥无几。那些喜欢慷他人之慨者,骨子里往往极度吝啬冷漠;那些喜欢用高道德标准苛责他人者,对自己往往要求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