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与教学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与教学论的思维导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与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 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研究内容:探索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
特点:①意识形态性②实践性(与实践紧密联系)③综合性(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灌输”的理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精神万能论与精神无用论;
坚持人的本质理论,反对人的本性自私论;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对空想论、机械论。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左”与右两种错误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1 . 思想与行为
思想: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 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思想认识和思想意识,思想认识形式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种。它们的评价方式是正确与否。思想意识形式主要有动机、理想和品质三种。
行为:指人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使自身机体做出的连续反映过程。
以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
以行为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管理行为、经济行为等;
按行为的意义不同可分为生理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和价值性行为;
按行为与目标的关系可分为目标直接行为与目标间接行为、目标持久行为与目标改变行
思想和行为的关系:两者的相互关系:思想和行为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2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含义
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师,我们把这一部分教育者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对象,即各类中学生。
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他们不但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疏导作用、激励作用、转变作用和示范作用。
两者又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两者不可分离。
两者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在这里,既要反对“教师中心论”,又要反对“学生中心论”。
3 . 内化和外化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
所谓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者是统一的。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而外化是根本,它是内化的归宿和深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实现了外化,内化中所取得的初步学习效果才具有真正价值。
4. 疏通和引导
正确处理疏通与引导的关系
①正面教育与反面批评的关系
②立与破的关系
③疏通与堵塞的关系
5.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含义:物质鼓励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经货币或实物奖励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人们积极地、创造地、自觉地工作。精神鼓励以表彰积极劳动与道德行为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有两类基本形式,一类是形式化的精神鼓励,另一类是实质性精神鼓励。
(2)正确处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关系。 首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是有区别的。 其次,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紧密相连。
6.教育和管理
涵义: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的自觉性。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主要靠规范约束,具有强制性。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原则、方法
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教育;家庭美满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主要原则
方向性原则
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的指导。
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
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
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本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
示范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教育这自身
方法
说理引导法
实践锻炼法
熏陶感染法
比较鉴别法
自我教育法
心理咨询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论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基本素养
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