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知识点笔记总结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知识点笔记总结: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编辑于2023-02-12 11:04:53 广东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知识点笔记总结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水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用v表示)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W=c+v+m
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用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υ为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续。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作资本的周转。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