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 第六章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思维导图,本图汇总了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器官和骨髓移植等知识点,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复习。
编辑于2023-02-15 10:06:06 山东省免疫性疾病
变态反应
定义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I型速发型
由IgE介导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多引起粘膜反应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II型细胞毒型
抗体(多属lgG、 少数为IgM、IgA )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杀伤靶细胞
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甲亢 自免溶贫 急性血管型排斥反应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
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IC),通过激活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SLE 类风湿 超急性排斥反应 血清病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IV型迟发型
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 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结核 卡介苗接种 麻风 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定义
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病
抗甲状腺球蛋白 胃壁细胞 DNA抗体
机制
1.免疫耐受的丧失
T细胞免疫不应答功能丧失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功能丧失 (Bcl-2中Bim和Fas- Fas受体异常)
交叉免疫反应( M蛋白 -风湿性心脏病)
Th和Tr细胞功能失衡
隐蔽抗原释放(交感性眼炎)
2.遗传因素( HLA-B27 )
SLE 自免溶贫常有家族遗传史
3.微生物感染和组织损伤
4.雌激素可能有促进自身免疫病发生的作用
分类
1器官、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进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或细胞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自身抗原多为器官组织的共有成分,例如细胞核、线粒体等,故能引起多器官组织的损害
病变主要出现在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或血管内,又称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
举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病机制
抗核抗体 (抗DNA抗体、 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A-非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原抗体) →DNA-抗DNA复合物→III型变态反应→血管和肾小球病变
抗红细胞、血小板等抗体→II型变态反应→血细胞的损伤和溶解→全血细胞减少
病理变化
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抗核抗体攻击变性或胞膜受损的细胞 ,细胞核肿胀 ,呈均一片,被挤出胞体
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
抗核抗体本身无细胞毒作用
狼疮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的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
肾脏、皮肤、血管及结缔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本病变:全身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 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活动期: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慢性期:血管壁增厚伴管腔狭窄 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
各器官病理变化
1.皮肤( 80%) :面部蝶形红斑
狼疮带(真皮及表皮交界处IgM及补体C3沉积)
2.肾脏( 50%) : 狼疮肾炎(狼疮小体)
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内皮下大量IC沉积为急性期特征性病变
3.心(50%):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
白色血栓
4.关节(95%):滑膜充血水肿 单核淋巴浸润
滑膜下结缔组织可见纤维素样坏死
5.脾脏:体积增大 滤泡增生 血管周围纤维化
洋葱皮样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
定义
以多发性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绝大多数患者血浆中有类风湿因子及其免疫复合物存在。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CD4+T分泌细胞因子→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组织降解因子→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蛋白酶和基质降解酶→滑膜关节破坏
体液免疫
滑膜液中lgG型RF可形成IC 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出,发生III型变态反应
导致炎症反应的原因
血清中RF主要是IgM 血液循环中RF的致病意义尚不确定
病理变化
1.类风湿因子 (RF) : 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
诊断及判断预后指标
2.关节病变
手足小关节为最常见部位 主要表现为慢性增生性滑膜炎
滑膜细胞增生肥大、大量炎细胞浸润
炎细胞、机化的纤维素、增生的血管和滑膜覆盖在关节软骨表面,形成关节面血管翳
晚期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 关节腔--永久关节强直
3.皮肤:皮下类风湿小结(中央纤维素样物+周围上皮样细胞+外围肉芽组织)
免疫缺陷病
定义
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引起免疫功能缺陷而导致疾病
分类
原发性
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 联合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
感染HIV 恶性肿瘤 自身免疫病 免疫抑制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因
HIV,单链RNA逆转录病毒,HIV- 1最常见
发病机制
1.HIV感染CD4+ T细胞→通过gp120识别CD4受体、同时识别CXCR4、CCR5共同受体→进入细胞→基因整合→病毒复制、出芽→直接损伤 CD4+ T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病毒通过Fc受体进入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侵入神经系统
3.滤泡树突状细胞(储备池)
病理变化
淋巴组织
早期淋巴滤泡增生,随后滤泡外层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副皮质区CD4+ T细胞减少,血管及纤维增生,生发中心零落分割,晚期一片荒芜
继发感染
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70-80%)
结核杆菌感染:因严重免疫缺陷,肺结核很少出现典型肉芽肿病变,但结核分枝杆菌甚多
弓形虫、真菌:中枢神经系统弓形虫或新型隐球菌感染,导致脑炎、脑膜炎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乳头瘤空泡病毒感染,导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HIV直接感染:可引起脑膜炎 、亚急性脑病痴呆,(神经系统也是HIV感染的靶组织)
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 30% )、非霍奇金淋巴瘤
器官和骨髓移植
概念
HVGR宿主抗抑制物
免疫功能正常个体
GVHR抑制物抗宿主
免疫缺陷个体(富含免疫细胞的器官)
分型
超急性排斥反应
术前配型
受着体内已存在抗体(III型)
ABO血型不符的器官移植(输血是II型)
病理特征
色泽变暗 花斑样
广泛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 纤维素祥坏死
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
T细胞介导排斥(细胞型IV型)
肾间质水肿,CD4+、CD8+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管炎
抗体介导排斥(血管型II型)
亚急性血管炎,成纤维细胞、肌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增生导致内膜增厚
慢性排斥反应
不仅与特异性免疫攻击有关 非特异性组织损伤可能关系更为密切(缺血再灌注 感染 药物毒性)
肾移植:血管内膜纤维化,管腔严重狭窄,缺血导致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
免疫性疾病
变态反应
定义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I型速发型
由IgE介导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多引起粘膜反应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II型细胞毒型
抗体(多属lgG、 少数为IgM、IgA )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杀伤靶细胞
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甲亢 自免溶贫 急性血管型排斥反应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
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IC),通过激活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SLE 类风湿 超急性排斥反应 血清病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IV型迟发型
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 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结核 卡介苗接种 麻风 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定义
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病
抗甲状腺球蛋白 胃壁细胞 DNA抗体
机制
1.免疫耐受的丧失
T细胞免疫不应答功能丧失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功能丧失 (Bcl-2中Bim和Fas- Fas受体异常)
交叉免疫反应( M蛋白 -风湿性心脏病)
Th和Tr细胞功能失衡
隐蔽抗原释放(交感性眼炎)
2.遗传因素( HLA-B27 )
SLE 自免溶贫常有家族遗传史
3.微生物感染和组织损伤
4.雌激素可能有促进自身免疫病发生的作用
分类
1器官、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进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或细胞
2.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自身抗原多为器官组织的共有成分,例如细胞核、线粒体等,故能引起多器官组织的损害
病变主要出现在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或血管内,又称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
举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病机制
抗核抗体 (抗DNA抗体、 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A-非组蛋白抗体、抗核仁抗原抗体) →DNA-抗DNA复合物→III型变态反应→血管和肾小球病变
抗红细胞、血小板等抗体→II型变态反应→血细胞的损伤和溶解→全血细胞减少
病理变化
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抗核抗体攻击变性或胞膜受损的细胞 ,细胞核肿胀 ,呈均一片,被挤出胞体
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
抗核抗体本身无细胞毒作用
狼疮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的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
肾脏、皮肤、血管及结缔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本病变:全身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 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活动期: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慢性期:血管壁增厚伴管腔狭窄 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
各器官病理变化
1.皮肤( 80%) :面部蝶形红斑
狼疮带(真皮及表皮交界处IgM及补体C3沉积)
2.肾脏( 50%) : 狼疮肾炎(狼疮小体)
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内皮下大量IC沉积为急性期特征性病变
3.心(50%):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
白色血栓
4.关节(95%):滑膜充血水肿 单核淋巴浸润
滑膜下结缔组织可见纤维素样坏死
5.脾脏:体积增大 滤泡增生 血管周围纤维化
洋葱皮样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
定义
以多发性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绝大多数患者血浆中有类风湿因子及其免疫复合物存在。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CD4+T分泌细胞因子→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组织降解因子→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蛋白酶和基质降解酶→滑膜关节破坏
体液免疫
滑膜液中lgG型RF可形成IC 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出,发生III型变态反应
导致炎症反应的原因
血清中RF主要是IgM 血液循环中RF的致病意义尚不确定
病理变化
1.类风湿因子 (RF) : 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
诊断及判断预后指标
2.关节病变
手足小关节为最常见部位 主要表现为慢性增生性滑膜炎
滑膜细胞增生肥大、大量炎细胞浸润
炎细胞、机化的纤维素、增生的血管和滑膜覆盖在关节软骨表面,形成关节面血管翳
晚期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 关节腔--永久关节强直
3.皮肤:皮下类风湿小结(中央纤维素样物+周围上皮样细胞+外围肉芽组织)
免疫缺陷病
定义
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引起免疫功能缺陷而导致疾病
分类
原发性
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免疫 联合性免疫缺陷
继发性
感染HIV 恶性肿瘤 自身免疫病 免疫抑制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因
HIV,单链RNA逆转录病毒,HIV- 1最常见
发病机制
1.HIV感染CD4+ T细胞→通过gp120识别CD4受体、同时识别CXCR4、CCR5共同受体→进入细胞→基因整合→病毒复制、出芽→直接损伤 CD4+ T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病毒通过Fc受体进入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侵入神经系统
3.滤泡树突状细胞(储备池)
病理变化
淋巴组织
早期淋巴滤泡增生,随后滤泡外层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副皮质区CD4+ T细胞减少,血管及纤维增生,生发中心零落分割,晚期一片荒芜
继发感染
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70-80%)
结核杆菌感染:因严重免疫缺陷,肺结核很少出现典型肉芽肿病变,但结核分枝杆菌甚多
弓形虫、真菌:中枢神经系统弓形虫或新型隐球菌感染,导致脑炎、脑膜炎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乳头瘤空泡病毒感染,导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HIV直接感染:可引起脑膜炎 、亚急性脑病痴呆,(神经系统也是HIV感染的靶组织)
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 30% )、非霍奇金淋巴瘤
器官和骨髓移植
概念
HVGR宿主抗抑制物
免疫功能正常个体
GVHR抑制物抗宿主
免疫缺陷个体(富含免疫细胞的器官)
分型
超急性排斥反应
术前配型
受着体内已存在抗体(III型)
ABO血型不符的器官移植(输血是II型)
病理特征
色泽变暗 花斑样
广泛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 纤维素祥坏死
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
T细胞介导排斥(细胞型IV型)
肾间质水肿,CD4+、CD8+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管炎
抗体介导排斥(血管型II型)
亚急性血管炎,成纤维细胞、肌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增生导致内膜增厚
慢性排斥反应
不仅与特异性免疫攻击有关 非特异性组织损伤可能关系更为密切(缺血再灌注 感染 药物毒性)
肾移植:血管内膜纤维化,管腔严重狭窄,缺血导致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