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思维导图,本图汇总了食管炎、胃部疾病、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胰腺疾病、消化道肿瘤、胃肠间质瘤等知识点,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以下载复习。
编辑于2023-02-15 10:08:04 山东省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炎
急性食管炎
①单纯性卡他性炎 ②化脓性炎 ③坏死性食管炎
慢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Barret食管(鳞状化生为胃粘膜柱状上皮 耐酸)
胃部疾病
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多数可治愈)
胃窦部
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
黏膜浅层上皮坏死脱落 炎症细胞浸润 腺体完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少见)
自身免疫损伤
抗壁细胞 内因子抗体 (内因子缺乏 --B12吸收障碍 )
胃底或胃体
胃酸分泌减少 B12降低-恶性贫血
B型(常见)
HP感染
胃窦
胃酸分泌减少 B12正常 伴发溃疡
病理特征
黏膜呈灰绿色 粘膜下小血管可见
皱壁变浅 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肉眼
腺上皮化生,黏膜变薄 腺体萎缩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杯状细胞 吸收上皮细胞 潘氏细胞)完全替代
假幽门腺化生:壁细胞 主细胞消失被类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取代
诊断依据
胃镜活体组织检查
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
胃底及胃体
疣状胃炎
胃窦部
消化性溃疡
定义
病因
HP感染 黏膜抗消化能力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 导致粘膜缺血
分泌尿素酶和蛋白酶,破坏黏膜
趋化中性粒细胞(释放髓过氧化物酶)破坏黏膜上皮细胞
促进G细胞增生,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神经分泌功能失调影响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十二指肠溃疡
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 胃溃疡
症状: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
分类
十二指肠溃疡70%
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
较胃癌浅,1cm
胃溃疡25%
胃窦部胃小弯侧
只有一个,圆或椭圆,2cm,较深
边缘整齐 底部平坦 通常到达浆膜层或肌层
镜下病理特征
炎性渗出物
坏死组织层
肉芽组织层
瘢痕组织层
底部小血管 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A局部供血不足 影响再生 B防止溃疡破裂 出血
四大并发症
出血
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最常见
穿孔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严重后果)
幽门狭窄
瘢痕收缩引起
癌变
胃溃疡易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不易
肠道疾病
阑尾炎
病因
阑尾腔阻塞
粪石 寄生虫
阑尾收缩致血液循环障碍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 肠球菌 链球菌
临床表现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呕吐 末梢中性粒细胞增多
分类
急性单纯性
阑尾粘膜及粘膜下层
粘膜上皮缺损 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蜂窝组织炎
病变直达肌层
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
急性坏疽性
波及全层 黑色 肿胀
粘膜及下层缺损 最易穿孔 形成周围脓肿
慢性阑尾炎
阑尾壁不同程度纤维化 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非特异性肠炎
局限性肠炎(Crohn病)
回肠末端 >结肠回盲部
溃疡性结肠炎
自身免疫疾病
结肠最易发生
黏膜隐窝有小脓肿形成
大肠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不癌变
散发性腺瘤性息肉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
管状腺癌
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成分多者易癌变
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00%
P-J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
增生性息肉病
易癌变
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发病机制
肝炎病毒
HAV
急性肝炎
气球样变 嗜酸变性 溶解坏死
HBV
慢性肝炎
唯一DAN病毒
HCV
慢性肝炎
HDV
和HBV同时感染 重型肝炎概率增加
HEV
妊娠妇女 重型肝炎概率达20%
肝细胞坏死较重 门管区炎症
甲肝 戊肝-消化道感染 其他都是血液感染
病毒数量和免疫反应关系
基本病变
变性
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脱水
脂肪变性(丙肝
急性普通肝炎
坏死和凋亡
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
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灶性坏死
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累及相邻肝小叶(条带状)
中/重度慢性肝炎
易继发增生
桥接坏死是慢性肝炎特征性病变
大片坏死--肝细胞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
重型肝炎
再生不明显
肝细胞凋亡
凋亡小体 嗜酸性小体
急性普通性肝炎
炎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散在或灶状浸润于肝小叶内或汇管区
再生
肝细胞再生:完全再生或结节状再生
间质反应性增生(Kupffer细胞 间叶细胞 成纤维细胞)
小胆管再生:慢性或坏死严重的病例 小管再生
纤维化
早期汇管区或中央静脉周围;后期包绕形成结节
肝硬化
特征病变
乙肝
毛玻璃样肝细胞
并非玻璃样变性
HE染色 在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
本质为滑面内质网增生,合成大量HbsAg.
砂粒样细胞核
少数情况下 肝细胞核内大量的HBcAg ,表示HBV复制活跃
丙肝
肝细胞脂肪样变
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
胆管损伤
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病毒肝炎
急性
肝脏肿大 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嗜酸性小体
慢性
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中度/G5开始)
重型病毒肝炎
急性
肉眼观
体积缩小,质软
切面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
镜下观
弥漫性大块坏死,增生不明显,残留网状支架
肝血窦明显扩张
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
门管区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亚急性
肉眼观
肝体积缩小 质地软硬不一 有大小结节
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黄绿色
镜下观
亚大块坏死、肝cell结节状再生
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淋巴和单核)
小胆管增生,较陈旧的病变区结缔组织增生
肝硬化
定义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再生 三种病变反复交错 导致肝脏变形变硬
分型
胆汁性肝硬化
病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病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梗阻
肉眼
肝脏深绿色或星揭色
镜下
肝细胞网状或羽毛状坏死、纤维组织不完全分割小叶
临床特征
肝功能障碍为主
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因
亚急性中型、慢性活动肝炎、中毒
肉眼
肝脏不对称缩小变硬,大小不等的结节
大结节型 直径>3 mm
镜下
假小叶形态大小不一 纤维间隔宽,厚薄不均
临床特征
肝功能障碍为主
门脉性肝硬化
病因
病毒型肝炎(乙丙肝)、慢性酒精中毒(Nallory小体、脂肪空泡)、营养不良、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肉眼
早中期体积正常或增大,后期体积缩小
结节大小相近、小于1cm
小结节型 直径<3 mm
镜下
纤维分割导致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 再生肝细胞结节,结构紊乱
假小叶形成是特征性病变
临床特征
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
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病
原因
窦前吻合
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吻合
窦性阻塞
纤维组织增生,压迫闭塞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
窦后性阻塞
肝炎后肝硬化,假小叶形成压迫小叶后静脉
临床表现
脾肿大
脾窦扩张,其内红细胞淤积
胃肠道瘀血、水肿消化功能紊乱
食欲下降
腹水(漏出液)
流体静压 通透性→水 蛋白质 电解质进入腹腔
D淋巴液增多→溢入腹腔
肝细胞受损
低蛋白血症
醛固酮 ADH灭活减少 水钠潴留
侧支循环形成
“海头蛇”现象(脐周浅静脉)
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原因之一)
形成痔,便血,引起贫血
肝功能障碍
雌激素灭活作用下降
睾丸萎缩、男性乳腺发育;蜘蛛痣、肝掌
出血倾向
合成凝血成分减少(纤维蛋白、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破坏)
黄疸
肝内胆管阻塞,肝cell坏死
蛋白质合成障碍
白/球下降 或倒置
肝性脑病(肝昏迷),最严重后果
肠内物质解毒功能下降
胰腺疾病
胰腺炎
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胰腺酶的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我消化造成的炎症疾病
病因
胆道疾病(我国)
酗酒(外国)
分类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胰腺肿大、 充血 中性粒细胞浸润可发生局限性脂肪坏死
症状轻 预后好
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胰腺肿大,胰腺及周围大网膜黄白色斑点(钙皂)或小灶性脂肪坏死镜下胰腺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
症状重 死亡率高 易发生休克 腹膜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弥漫纤维化、胰管扩张、假性囊肿
慢性长期腹痛
消化道肿瘤
食管癌
病因
体内缺钼
Barrett食管 癌前病变
食管与胃交界处出现单层柱状上皮
所致食管癌好发于下段 腺癌多见
病变特点
鳞状细胞癌(主)
好发部位
中段>下段>上段
早期癌
无明显症状
原位癌或粘膜内癌 未侵犯肌层 无论是否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癌
已侵犯肌层 吞咽困难
髓质型(最常见)
溃疡型
蕈伞型
缩窄型
扩散方式
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方式
胃癌
病因
饮食和环境
幽门杆菌
癌前病变(溃疡伴异型增生 息肉 大肠型上皮化生 萎缩性胃炎)
好发部位
胃窦部胃小弯处
分期
早期癌
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 无论是否淋巴结转移
大小分型
一点癌
胃镜活检为癌 手术切除未见
微小癌
直径小于0.5 cm
小胃癌
直径0.6~1.0 cm
大体分型
隆起型
浅表型
凹陷型(最常见)
中晚期癌(进展性胃癌)
超过黏膜下层
肉眼类型
息肉型(蕈伞型)
溃疡型(恶性病变,最多见)
浸润型(革囊胃)
组织学类型
腺癌(主)
管状腺癌(最多
乳头状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转移
淋巴道转移(主)
晚期 左锁骨上淋巴结 --Virchow信号结
血道转移
(肝 肺 骨 脑)
种植转移
黏液腺癌 种植于卵巢形成Kurkenberg瘤
原发性肝癌
定义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肝细胞癌
最常见
病因
肝炎病毒(HBV HCV)肝硬化(坏死后) 黄曲霉素B1
分级
早期癌(小肝癌)
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 瘤结节2个 D总<3cm
晚期肝癌
巨块型
右叶多见,中心常有出血、坏死,较少合并肝硬化
多结节型
最常见,通常合并肝硬化
弥漫型
通常合并肝硬化
转移
肝癌最早发生的是肝内转移
血道转移(经门静脉肝内播散最常见 肺 肾上腺 )
诊断检查
甲胎蛋白(AFP)阳性
胆管细胞癌
病因
与HBV HCV无关 可能与寄生虫 胆管造影剂相关
转移
易发生肝外转移 肺 骨 脑
混合细胞型癌
胰腺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胰腺癌发病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吸烟
慢性胰腺炎:尤其是遗传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接触某些化学物( 如联苯胺)
病理变化
多发生于胰头( 60% )
病理类型:导管腺癌、囊腺癌、粘液癌、实性癌
转移扩散
直接浸润 经门脉肝转移最常见;易侵犯腹腔神经丛
大肠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饮食习惯
高营养而少纤维的饮食
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APC 突变)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
癌前病变
肠息肉状腺瘤 、增生性息肉病、绒毛状腺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逐步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APC、c-myc ras p53 p16、DCC .MCC DPC4.BRAF
好发部位
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症状
贫血,消瘦,大便规律及症状改变,伴黏液血便
大体分型
隆起型
右侧多见 肿块(升结肠)
溃疡型(最常见
浸润型
左侧多见 环状狭窄(降结肠)
胶样型
预后差
管状腺癌多见
分期与预后
上皮内瘤变
大肠肿瘤组织局限于粘膜层 不超过粘膜肌层
转移
血道转移(肝转移常见)
胃肠间质瘤
kit膜受体蛋白
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炎
急性食管炎
①单纯性卡他性炎 ②化脓性炎 ③坏死性食管炎
慢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Barret食管(鳞状化生为胃粘膜柱状上皮 耐酸)
胃部疾病
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多数可治愈)
胃窦部
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
黏膜浅层上皮坏死脱落 炎症细胞浸润 腺体完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少见)
自身免疫损伤
抗壁细胞 内因子抗体 (内因子缺乏 --B12吸收障碍 )
胃底或胃体
胃酸分泌减少 B12降低-恶性贫血
B型(常见)
HP感染
胃窦
胃酸分泌减少 B12正常 伴发溃疡
病理特征
黏膜呈灰绿色 粘膜下小血管可见
皱壁变浅 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肉眼
腺上皮化生,黏膜变薄 腺体萎缩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杯状细胞 吸收上皮细胞 潘氏细胞)完全替代
假幽门腺化生:壁细胞 主细胞消失被类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取代
诊断依据
胃镜活体组织检查
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
胃底及胃体
疣状胃炎
胃窦部
消化性溃疡
定义
病因
HP感染 黏膜抗消化能力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 导致粘膜缺血
分泌尿素酶和蛋白酶,破坏黏膜
趋化中性粒细胞(释放髓过氧化物酶)破坏黏膜上皮细胞
促进G细胞增生,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神经分泌功能失调影响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十二指肠溃疡
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 胃溃疡
症状: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
分类
十二指肠溃疡70%
十二指肠球部前后壁
较胃癌浅,1cm
胃溃疡25%
胃窦部胃小弯侧
只有一个,圆或椭圆,2cm,较深
边缘整齐 底部平坦 通常到达浆膜层或肌层
镜下病理特征
炎性渗出物
坏死组织层
肉芽组织层
瘢痕组织层
底部小血管 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A局部供血不足 影响再生 B防止溃疡破裂 出血
四大并发症
出血
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最常见
穿孔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严重后果)
幽门狭窄
瘢痕收缩引起
癌变
胃溃疡易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不易
肠道疾病
阑尾炎
病因
阑尾腔阻塞
粪石 寄生虫
阑尾收缩致血液循环障碍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 肠球菌 链球菌
临床表现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呕吐 末梢中性粒细胞增多
分类
急性单纯性
阑尾粘膜及粘膜下层
粘膜上皮缺损 中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蜂窝组织炎
病变直达肌层
表面覆以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
急性坏疽性
波及全层 黑色 肿胀
粘膜及下层缺损 最易穿孔 形成周围脓肿
慢性阑尾炎
阑尾壁不同程度纤维化 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非特异性肠炎
局限性肠炎(Crohn病)
回肠末端 >结肠回盲部
溃疡性结肠炎
自身免疫疾病
结肠最易发生
黏膜隐窝有小脓肿形成
大肠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不癌变
散发性腺瘤性息肉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
管状腺癌
管状绒毛状腺瘤
绒毛成分多者易癌变
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00%
P-J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
增生性息肉病
易癌变
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发病机制
肝炎病毒
HAV
急性肝炎
气球样变 嗜酸变性 溶解坏死
HBV
慢性肝炎
唯一DAN病毒
HCV
慢性肝炎
HDV
和HBV同时感染 重型肝炎概率增加
HEV
妊娠妇女 重型肝炎概率达20%
肝细胞坏死较重 门管区炎症
甲肝 戊肝-消化道感染 其他都是血液感染
病毒数量和免疫反应关系
基本病变
变性
细胞水肿(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脱水
脂肪变性(丙肝
急性普通肝炎
坏死和凋亡
溶解性坏死
点状坏死--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
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灶性坏死
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累及相邻肝小叶(条带状)
中/重度慢性肝炎
易继发增生
桥接坏死是慢性肝炎特征性病变
大片坏死--肝细胞坏死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
重型肝炎
再生不明显
肝细胞凋亡
凋亡小体 嗜酸性小体
急性普通性肝炎
炎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散在或灶状浸润于肝小叶内或汇管区
再生
肝细胞再生:完全再生或结节状再生
间质反应性增生(Kupffer细胞 间叶细胞 成纤维细胞)
小胆管再生:慢性或坏死严重的病例 小管再生
纤维化
早期汇管区或中央静脉周围;后期包绕形成结节
肝硬化
特征病变
乙肝
毛玻璃样肝细胞
并非玻璃样变性
HE染色 在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
本质为滑面内质网增生,合成大量HbsAg.
砂粒样细胞核
少数情况下 肝细胞核内大量的HBcAg ,表示HBV复制活跃
丙肝
肝细胞脂肪样变
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
胆管损伤
临床病理类型
普通型病毒肝炎
急性
肝脏肿大 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嗜酸性小体
慢性
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中度/G5开始)
重型病毒肝炎
急性
肉眼观
体积缩小,质软
切面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
镜下观
弥漫性大块坏死,增生不明显,残留网状支架
肝血窦明显扩张
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
门管区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亚急性
肉眼观
肝体积缩小 质地软硬不一 有大小结节
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黄绿色
镜下观
亚大块坏死、肝cell结节状再生
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淋巴和单核)
小胆管增生,较陈旧的病变区结缔组织增生
肝硬化
定义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再生 三种病变反复交错 导致肝脏变形变硬
分型
胆汁性肝硬化
病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病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梗阻
肉眼
肝脏深绿色或星揭色
镜下
肝细胞网状或羽毛状坏死、纤维组织不完全分割小叶
临床特征
肝功能障碍为主
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因
亚急性中型、慢性活动肝炎、中毒
肉眼
肝脏不对称缩小变硬,大小不等的结节
大结节型 直径>3 mm
镜下
假小叶形态大小不一 纤维间隔宽,厚薄不均
临床特征
肝功能障碍为主
门脉性肝硬化
病因
病毒型肝炎(乙丙肝)、慢性酒精中毒(Nallory小体、脂肪空泡)、营养不良、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肉眼
早中期体积正常或增大,后期体积缩小
结节大小相近、小于1cm
小结节型 直径<3 mm
镜下
纤维分割导致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 再生肝细胞结节,结构紊乱
假小叶形成是特征性病变
临床特征
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
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病
原因
窦前吻合
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吻合
窦性阻塞
纤维组织增生,压迫闭塞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
窦后性阻塞
肝炎后肝硬化,假小叶形成压迫小叶后静脉
临床表现
脾肿大
脾窦扩张,其内红细胞淤积
胃肠道瘀血、水肿消化功能紊乱
食欲下降
腹水(漏出液)
流体静压 通透性→水 蛋白质 电解质进入腹腔
D淋巴液增多→溢入腹腔
肝细胞受损
低蛋白血症
醛固酮 ADH灭活减少 水钠潴留
侧支循环形成
“海头蛇”现象(脐周浅静脉)
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原因之一)
形成痔,便血,引起贫血
肝功能障碍
雌激素灭活作用下降
睾丸萎缩、男性乳腺发育;蜘蛛痣、肝掌
出血倾向
合成凝血成分减少(纤维蛋白、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破坏)
黄疸
肝内胆管阻塞,肝cell坏死
蛋白质合成障碍
白/球下降 或倒置
肝性脑病(肝昏迷),最严重后果
肠内物质解毒功能下降
胰腺疾病
胰腺炎
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胰腺酶的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我消化造成的炎症疾病
病因
胆道疾病(我国)
酗酒(外国)
分类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胰腺肿大、 充血 中性粒细胞浸润可发生局限性脂肪坏死
症状轻 预后好
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胰腺肿大,胰腺及周围大网膜黄白色斑点(钙皂)或小灶性脂肪坏死镜下胰腺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
症状重 死亡率高 易发生休克 腹膜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弥漫纤维化、胰管扩张、假性囊肿
慢性长期腹痛
消化道肿瘤
食管癌
病因
体内缺钼
Barrett食管 癌前病变
食管与胃交界处出现单层柱状上皮
所致食管癌好发于下段 腺癌多见
病变特点
鳞状细胞癌(主)
好发部位
中段>下段>上段
早期癌
无明显症状
原位癌或粘膜内癌 未侵犯肌层 无论是否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癌
已侵犯肌层 吞咽困难
髓质型(最常见)
溃疡型
蕈伞型
缩窄型
扩散方式
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方式
胃癌
病因
饮食和环境
幽门杆菌
癌前病变(溃疡伴异型增生 息肉 大肠型上皮化生 萎缩性胃炎)
好发部位
胃窦部胃小弯处
分期
早期癌
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 无论是否淋巴结转移
大小分型
一点癌
胃镜活检为癌 手术切除未见
微小癌
直径小于0.5 cm
小胃癌
直径0.6~1.0 cm
大体分型
隆起型
浅表型
凹陷型(最常见)
中晚期癌(进展性胃癌)
超过黏膜下层
肉眼类型
息肉型(蕈伞型)
溃疡型(恶性病变,最多见)
浸润型(革囊胃)
组织学类型
腺癌(主)
管状腺癌(最多
乳头状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转移
淋巴道转移(主)
晚期 左锁骨上淋巴结 --Virchow信号结
血道转移
(肝 肺 骨 脑)
种植转移
黏液腺癌 种植于卵巢形成Kurkenberg瘤
原发性肝癌
定义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肝细胞癌
最常见
病因
肝炎病毒(HBV HCV)肝硬化(坏死后) 黄曲霉素B1
分级
早期癌(小肝癌)
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 瘤结节2个 D总<3cm
晚期肝癌
巨块型
右叶多见,中心常有出血、坏死,较少合并肝硬化
多结节型
最常见,通常合并肝硬化
弥漫型
通常合并肝硬化
转移
肝癌最早发生的是肝内转移
血道转移(经门静脉肝内播散最常见 肺 肾上腺 )
诊断检查
甲胎蛋白(AFP)阳性
胆管细胞癌
病因
与HBV HCV无关 可能与寄生虫 胆管造影剂相关
转移
易发生肝外转移 肺 骨 脑
混合细胞型癌
胰腺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胰腺癌发病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吸烟
慢性胰腺炎:尤其是遗传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接触某些化学物( 如联苯胺)
病理变化
多发生于胰头( 60% )
病理类型:导管腺癌、囊腺癌、粘液癌、实性癌
转移扩散
直接浸润 经门脉肝转移最常见;易侵犯腹腔神经丛
大肠癌
病因及发病机制
饮食习惯
高营养而少纤维的饮食
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APC 突变)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
癌前病变
肠息肉状腺瘤 、增生性息肉病、绒毛状腺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逐步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APC、c-myc ras p53 p16、DCC .MCC DPC4.BRAF
好发部位
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
症状
贫血,消瘦,大便规律及症状改变,伴黏液血便
大体分型
隆起型
右侧多见 肿块(升结肠)
溃疡型(最常见
浸润型
左侧多见 环状狭窄(降结肠)
胶样型
预后差
管状腺癌多见
分期与预后
上皮内瘤变
大肠肿瘤组织局限于粘膜层 不超过粘膜肌层
转移
血道转移(肝转移常见)
胃肠间质瘤
kit膜受体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