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知识点梳理~详细的总结了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和抑制。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内容。帮助小伙伴快速掌握药理学的内容要点~
解剖学,股后区及臀部,图文介绍了操作指导、臀部、股后区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医学免疫学,基础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自己”和“非己”。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内容涵盖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类分布及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重难点突出,方便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和抑制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药理效应是通过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功能提高称为兴奋
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细胞直接接触以后所产生的效应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即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间接产生的作用
特异性与专一性
特异性
药物作用的专一性
药物—靶位的原发作用
选择性
药物效应的专一性
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继发反应
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应用范围窄
选择性低,不良反应多,应用范围广
增大剂量,是药理效应变广泛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并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治疗作用、疗效)
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抗菌,特异性解毒药
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退热,止痛,抗休克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相关类(可预测)
副反应(副作用)
选择性低
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
治疗剂量下
药物本身固有作用
多数较轻微
可预料
可逆
与治疗目的无关反应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
一般较严重
可预知,可避免
急性毒性多损伤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多损伤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宿醉现象
停药反应(反跳反应)
长期用药时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药)
继发反应(治疗矛盾、二重感染)
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耐受性和耐药性
耐受性: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药效降低
耐药性(抗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利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药物依赖性:反复(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和/或生理上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强迫的、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精神依赖性或心理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或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戒断综合征
机体反应相关类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免疫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不可预知
特异质反应
基因变异或缺陷的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与免疫反应无关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药物的剂量和效应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治疗量(有效量):介于阈剂量和极量之间,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最小致死量:药物引起死亡的最小剂量
量—效曲线
量效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与剂量之间成比例。一般成正相关,当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由量变引起质变,产生中毒甚至死亡
量效曲线:以药物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反映量效关系
量反应
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有测量单位(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
效能: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Emax)表示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用于药物之间的比较,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质反应
药效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如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一般以反应频数或率(%)表示
意义
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TI):药物的LD50/ED50比值,用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值越大,越安全
安全范围(SI):LD5到ED95之间的剂量范围
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机制
药物—受体的概念
受体: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识别和特异结合相应配体的功能蛋白质,配体—受体反应可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引起特异生物效应
配体:能与相应受体特异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药物、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
受点:受体分子上能与配体特异结合的部位或活性基团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性
灵敏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多样性
占领学说
药物—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亲和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药物强度的决定因素
可用KD(解离常数)表示
意义:引起激动药最大效应的一半(即50%最大效应,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摩尔浓度,KD越大,亲和力越小
取KD值负对数,即为亲和力指数:pD2,与亲和力正相关
内在活性(α,0≤α≤1)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动受体并产生特异性药理效应的能力
药物最大效应的决定因素
用最大效应(Emax)表示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拮抗药,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α=0)
竞争性拮抗药
与激动剂竞争同一受体,与受体可逆性结合
与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
降低激动药与受体的亲和力,但不改变激动药内在活性
增加竞争性拮抗药剂量后激动药的量效
拮抗参数
当激动药与竞争性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则此时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
意义:反应竞争性拮抗药的作用强度,越大,其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作用越强
非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结合牢固不可逆,或者能引起受体构型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正常结合
是激动剂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降低
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最大效应
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α=1)
部分激动药,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0<α<1)
受体的调节
受体脱敏
长期使用激动剂→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疗效减弱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
受体增敏
长期使用拮抗药→受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升高→停药反应
普萘洛尔
若受体脱敏和增敏仅与受体密度改变有关,则分别称为受体下调和受体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