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治疗“疫病”的历史源流
中医治疗“疫病”的历史源流思维导图,整理了先秦两汉时期、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11章 中药调剂和贮藏养护的思维导图,涵盖中药处方,处方审核,处方调配,复核与发药。中药煎药,中药的质量变异。,药的贮藏与养护。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9章 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包括积滞、厌食、鼻渊、口疮、咽喉肿痛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治疗“疫病”的历史源流
先秦两汉时期
特点
《《素问·六元正记大论》
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厉大至,民善暴死
原因
《素问·六元正记大论》
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其病温厉
《素问·生气通天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素问·刺法论》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伤寒论》
非其时而有其气
治法
治之以泄之可止
可寒之泄之
伤寒论
六经辨证法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岁时不和,温凉失节
王焘《外台秘要·温病论病源》
冬时伤非节之暖,名为冬温之毒
人感乖候之气,未遂发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
隔离制度
南北朝时期梁国民间设立“收养疠疾”,“男女别坊”,为我国民办病坊的最早记载。
晋代规定“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疠人坊:又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使周给”
预防
东汉葛洪《肘后备急方》
空气消毒法
以雄黄、雌黄、朱砂等药物制成药囊佩戴于胸前,挂于门户、烧烟熏居所
宋金元时期
刘完素
六气皆能化火
张从正
伤寒、温疫、时气、冒风、中暑,俱四时不正之气也
不可皆用辛温之剂,要因时因地制宜
李东垣
以“气虚阴火”论病机,“内热伤中”辨疫证,“甘温除热”治疫病
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相火论,多用滋阴之法
王好古
《阴证略例》
明清时期
吴又可
《温疫论》
我国第一部温疫学专著
提出“异气”是导致温病发生的原因
指出口鼻传染的途径
以逐邪为第一要义
创制“达原饮”
为后续温疫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卫气营血辨证
喻嘉言
尚论篇
将疫病分为上中下三焦进行论治
薛雪
湿热病篇
湿热病治疗当立足于分解湿热,分立三焦,提出气化三焦的观点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正式形成三焦辨证的辨证纲领,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及处方选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范例
戴天章
《广瘟疫论》
确立治疗温疫“汗、下、清、和、补”五大治法
刘奎
《松峰说疫》
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
试观人瘟疫之乡,是处动有青蝇
杨栗山
伤寒温疫条辨
空气和水是导致瘟疫流行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