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高频考点
编辑于2020-02-04 13:39:46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4.1认识过程
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按照刺激来源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觉
内部感觉
动觉
静觉
机体觉
现象
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
相互补偿
联觉
知觉
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种类
感觉知觉对象的性质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错觉:特殊形态知觉
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注意
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品质
注意广度
稳定性
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记忆
概念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分类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不同
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过程
识记
保持
再现(再认和回忆)
遗忘
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原因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的消退说:痕迹衰退说
詹金斯和达伦巴希的干扰说
弗洛伊德的压抑说: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
奥苏泊尔的同化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有效组织复习
思维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要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种类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知觉思维
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特征
流畅性
变通性(灵活性)
独创性(独特性)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问题解决
概念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策略
算法式策略(尝试策略)
启发式策略(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
逆向工作法(逆推法)
爬山法
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知识经验与迁移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识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想象
概念
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理想:积极幻想
空想:消极幻想
4.2学习与学习理论
概述
实质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
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学习
智慧技能学习
辨别
概念
规则
高级规则(解决问题)
认知策略学习
认知领域
运动技能学习
动作技能领域
态度的学习
情感领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主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副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
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
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如,谈虎色变、谈梅生津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点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
原理
强化
正强化与负强化
一级强化
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
社会强化:拥抱、微笑
信物强化:钱、奖品
活动强化:玩游戏、听音乐等
普雷马克原则
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逃避与回避
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
负强化的条件作用
消退
一种无强化的过程,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惩罚
厌恶刺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
基本思路
观察学习是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注意
保持
动作再现
动机
强化形式
直接强化
个体做出反应并体验自己反应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替代强化
个体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
个体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学习过程:顿悟
学习实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实质:期望的获得
学习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学习规律: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目的
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
学习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学观
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分类
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
有意义学习(建立非人为何实质性的联系)
按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内在和实质的联系的过程
条件
客观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接受学习
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传授给学生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或有意义的
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
逐渐分化原则
综合贯通原则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一种简单联结
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概述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人性本善,只要后天环境适当,人就会自然地成长
尊重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结果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主要有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
学习方式有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让学生自由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主张废除教师,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增进有效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同理心、真诚、尊重与接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概述
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发展人:维果斯基、奥苏泊尔、布鲁纳
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内容
知识观
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
学生观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学生具有巨大潜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机通达教学(随即进入教学、随机访问教学)
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教学,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
具体操作: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
抛锚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认知学徒式教学
让学习者像手工艺行业中的徒弟跟随师傅那样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探究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之间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4.3学习动机
概述
概念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构成
学习需要
学习兴趣
爱好
信念
学习期待
功能
激发:引发作用
指向:定向作用
维持:维持作用
调节:调节作用
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曲线
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
近景动机
远景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
低级动机:利己主义
成就动机(奥苏泊尔)
认知内驱力:求知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理论
强化
行为主义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需要层次
提出者和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爱和归属)
尊重需要
成长性需要
求知需要(认知)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成就动机
代表人物:默里提出,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发展
分两部分
趋向成功的倾向
避免失败的倾向
成败归因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
能力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机遇)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六因素归为三维度
内在性
稳定性
可控性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形成因素
学习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唤醒
成就目标(目标定向)
代表人物:德韦克
掌握目标:能力增长观
成绩目标:能力实体观
艾利奥特: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
平特里奇:掌握目标划分为掌握趋近和掌握回避
自我价值
科温顿:当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将竭力维护
四类型:高驱低避,低驱高避,高驱高避,低驱低避
激发与培养
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和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目标
表达明确期望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学习动机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4.4学习迁移
概念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灵异情境
分类
根据迁移性质
正迁移
负迁移
零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方向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方式或迁移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般迁移:普遍迁移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
重组性迁移
理论
早期
形式训练说
最早的关于迁移理论,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知识的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提出,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经验类化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也叫概括化理论
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华的共同原理
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也叫关系转换说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现代
认知结构迁移
奥苏泊尔: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
迁移的产生式
辛格来和安德森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
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时,迁移会发生。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迁移的情境式
格林诺:迁移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影响因素
相似性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的背景知识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习策略的水平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措施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4.5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
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精加工
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
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归类策略,纲要策略(主体纲要和符号纲要)
元认知策略
概念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
分类
计划策略
包括学习过程中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学习方案
监控策略
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与监控策略有关
资源管理策略
概念
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分类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调节自然调节
设计好学习空间
努力管理策略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
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调节成败的标准
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
自我奖励
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4.6知识与技能
知识的学习
知识分类
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及认识深度的不同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根据知识的表征方式和作用的不同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英国波兰尼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学习分类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
表征学习(符号)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奥苏泊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知识直观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知识概括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进行组块化编码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技能的形成
概念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分类
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执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
一种借助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具有简缩性
形成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认知,联系形成,自动化
冯忠良四阶段模型
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养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
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科学地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