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节 运动系统
临床本科 神经病学,整理了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临床医学 本科 解剖学,颅的整体观是指将颅骨视为一个整体,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来观察和理解其形态、结构和功能。
临床医学 本科 内科学 血液病学,了解病人的家族病史、药物史、手术史、既往病史等。
关于临床医学 本科 病原学思维导图,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 严格活细胞内寄生 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六节 运动系统
【概念】
1)骨骼肌的活动
a 随意运动
b 不随意运动
2)运动系统
a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b 下运动神经元
c 锥体外系统
d 小脑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I 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1)倒人形:头部在中央前回最下面,大腿在其最上面,小腿和足部则在大脑内侧面的旁中央小叶
2)中枢性脑神经受损仅出现对侧舌肌和面肌下部瘫痪
II 皮质脊髓束
1)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脊髓前角
3)仅有少数纤维始终不交叉,陆续止于同侧前脚
4)经内囊后肢
III 皮质脑干束
1)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各脑神经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2)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3)经内囊膝部
锥体束:锥体束损害导致的四肢瘫痪一般远端较重
(二)下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产生周围性(弛缓性)瘫痪
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
I 脊髓前角细胞
1)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使梭外肌收缩,肌张力增高,即牵张反射
2)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使梭内肌收缩
3)当中枢下行纤维对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时,引起肌张力增高
4)脊髓参与牵张反射的结构受损则出现肌张力降低
II 脑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三)锥体外系统
1)广义锥体外系统:纹状体系统+前庭小脑系统
2)狭义锥体外系统:纹状体系统
a 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b 红核
c 黑质
d 丘脑底核
基底核
3)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
a 调节肌张力
b 协调肌肉运动
c 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
d 担负半自动的刻板动作及反射性运动
4)锥体外系统损伤后症状
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
a 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综合征:帕金森病
b 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综合征:小舞蹈病
c 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
(四)小脑
1)小脑的功能
a 维持躯体平衡
b 调节肌张力
c 协调随意运动
2)小脑受损
a 共济失调
b 平衡障碍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特点
1)肌张力增高
2)腱反射亢进
3)病理反射阳性
4)无肌肉萎缩,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5)肌力减弱
I 皮质型
单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的瘫痪
II 内囊型
“三偏”综合征: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瘫:一侧肢体的上、下肢瘫痪
III 脑干型
交叉性瘫痪: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IV 脊髓型
截瘫:双下肢瘫痪
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瘫痪
双侧锥体束受损
(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肌张力降低
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肌肉萎缩
4)无病理反射
1)节段性
2)弛缓性瘫痪
3)无感觉障碍
II 前根
1)损伤节段呈弛缓性瘫痪,亦无感觉障碍
2)损害后根时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III 神经丛
引起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IV 周围神经
1)神经支配区的肌肉出现弛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疼痛
2)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伴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