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 第11章 泌尿系统疾病(考前绝杀版)
病理学 第11章 泌尿系统疾病 考前绝杀版知识点总结。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泌尿系统疾病的考试重点和考点,知识点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重要程度,黑色字体为考点,红色和紫色字体为易混淆和易错点,灰色字体为拓展和补充,可做了解并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有助于考试前的复习和背诵,为期末考试绝杀版。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编辑于2023-03-05 21:40:34 广东病理学 第11章 泌尿系统疾病 考前绝杀版知识点总结。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泌尿系统疾病的考试重点和考点,知识点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重要程度,黑色字体为考点,红色和紫色字体为易混淆和易错点,灰色字体为拓展和补充,可做了解并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有助于考试前的复习和背诵,为期末考试绝杀版。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病理学 第11章 泌尿系统疾病 知识点总结。病理学为医学本科较为重要的专业课,学好这门课能为后面的诊断学和内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掌握疾病的病理亦是临床工作诊断和用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执业医师考试中对这门课也涉及颇多,可想而知学好病理很重要。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泌尿系统疾病的考试重点和考点,在相关重点后方亦有关于知识点的机制解释,便于理解课本,有助于期末考试复习和背诵。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病理学 第1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知识点总结。病理学是医学本科中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执业医师考试中也会涉及,学好这门课能为后续诊断学和内科学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故学好病理非常非常重要。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病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的重点和考点,采取关键词和大纲模式,尽可能浓缩重点,节省有限的复习时间,有助于期末考试复习和背诵。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病理学 第11章 泌尿系统疾病 考前绝杀版知识点总结。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泌尿系统疾病的考试重点和考点,知识点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重要程度,黑色字体为考点,红色和紫色字体为易混淆和易错点,灰色字体为拓展和补充,可做了解并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有助于考试前的复习和背诵,为期末考试绝杀版。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病理学 第11章 泌尿系统疾病 知识点总结。病理学为医学本科较为重要的专业课,学好这门课能为后面的诊断学和内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掌握疾病的病理亦是临床工作诊断和用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执业医师考试中对这门课也涉及颇多,可想而知学好病理很重要。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泌尿系统疾病的考试重点和考点,在相关重点后方亦有关于知识点的机制解释,便于理解课本,有助于期末考试复习和背诵。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病理学 第1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知识点总结。病理学是医学本科中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执业医师考试中也会涉及,学好这门课能为后续诊断学和内科学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故学好病理非常非常重要。 此思维导图汇总归纳了病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的重点和考点,采取关键词和大纲模式,尽可能浓缩重点,节省有限的复习时间,有助于期末考试复习和背诵。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Chapter 11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
检查方式
肾穿刺活检
肾活检病理检查在肾脏疾病 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同的临床表现会有不同的组织学改变, 必须通过肾活检才能明确肾脏疾病的类型, 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患者预后
光镜
HE、特殊染色(PAS和PASM染色显示基膜和系膜区改变;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特殊蛋白性物质、基膜、系膜和胶原纤维)
免疫荧光
查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电镜
查超微结构改变及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临床表现
概述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水肿和高血压
主要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
症状
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 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常见于
毛细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good pasture综合征)
症状
起病急,进展快,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 → 急性肾炎综合征 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3、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症状
大量蛋白尿(>3.5g/24h)↑ ;明显水肿 ↑ ;高脂血症和脂尿 ↑ ;低蛋白血症 ↓
常见于
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症状
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轻度蛋白尿,或两者兼有
常见于
IgA肾病
5、慢性肾炎综合征
症状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常见于
各型肾炎缓慢进展的终末表现
病理类型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或 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为 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最常见病原体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一般认为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但非细菌直接引起
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肾小球内发现链球菌胞质内的抗原成分—免疫损伤; C3沉积于肾小球基膜—患者出现低补体血症。
循环免疫复合物 (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物质称为免疫复合物, 由于能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故称之为循环免疫复合物)
病变特点&性质
病变特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病变性质:急性增生性炎症
病理变化
肉眼
大红肾或蚤咬肾(出现细小血斑,密密麻麻,像跳蚤咬的一样)
光镜
肾小球
⑴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肿胀—体积增大
⑵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肾小管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各种管型
电镜
在基底膜表面有驼峰状沉积物
免疫荧光
基膜和系膜区IgG和C3沉积,颗粒状
临床病理联系 (为 临床急性肾炎综合征 常考虑的疾病)
尿的改变
血尿、蛋白尿
水肿(眼睑、全身)
水钠潴留,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高
高血压
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结局
(1)儿童预后好,多数痊愈;(2)1%-2%转为慢性;(3)不到1%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分类
I型: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
发病机制
在GBM内出现 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病例为肺出血肺炎综合征 (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的抗GBM抗体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临床反复出现咯血,并有肾功能改变。)
Ⅱ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发病机制
可由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IgA肾病发展来
病理变化
电镜:见电子致密沉积物 免疫荧光:颗粒状
特点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新月体形成
病理变化
肉眼
双侧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皮质表面有点状出血。切面皮质增厚
病理学特征
肾小球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cresent)
光镜
多数肾球囊内有新月体形成,主要由壁层上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纤维素构成-囊腔狭窄、闭塞,压迫血管丛。
肾小管上皮重吸收蛋白发生细胞内玻变;病变肾单位所属肾小管上皮萎缩、消失。
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化。
免疫荧光
I型为线性荧光,II型为颗粒状荧光,III型为阴性
临床病理联系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结局
其预后与肾小球新月体性形成的数目有关
肾病综合征 相关肾炎类型
概述
症状
三高一低:↑蛋白尿,↑高脂血症,↑水肿,低蛋白血症
致病机制
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
分类
膜性肾小球肾炎(又称 膜性肾病)
概述
病变主要在基膜
病变特点
上皮下出现含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GBM弥漫性显著增厚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成人最常见
病理变化
大体
大白肾
光镜
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以后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内炎症现象不明显
电镜
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沉积物之间形成钉突。 (GBM弥漫均匀性增厚)
免疫荧光
颗粒荧光,GBM内有IgG、C3沉积
银染色
早期GBM外侧钉突状--钉突增大、融合,沉积物被包埋在GBM内,使其增厚—形成齿梳样突起
临床病理联系
肾病综合症
由于GBM损伤严重,通透性明显增高,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均可滤过,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结局
常缓慢进展,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不敏感; 多数病人蛋白尿持续存在,最后演变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病变特点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本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症,儿童,预后好
致病机制
T细胞功能紊乱,脏层上皮细胞受损、足突消失
病理变化
电镜
(肾小球内无致密物沉积)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
免疫荧光
无Ig或补体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儿童肾病综合症--高度选择性蛋白尿,主要是小分子白蛋白;高脂血症;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
结局
90%以上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敏感,预后较好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变特点
部分肾小球的部分小叶或毛细血管袢发生硬化 病变呈局灶性分布,受累肾小球的部分小叶和毛细血管袢内系膜基质增多,血管塌陷,玻璃样物质沉积
病理变化
电镜
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并有明显的上皮细胞从GBM剥脱现象
免疫荧光
病变处有IgM和C3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多为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为非选择性。是儿童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
结局
多发展为慢性肾炎。小儿患者预后较好,成人较差
鉴别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很重要
本病特点
1.出现血尿、肾小滤过率降低、高血压的比例较高; 2.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 3.对皮质类固醇治疗不敏感; 4.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C3的沉积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或低补体血症性肾炎)
病变特点
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发病机制
Ⅰ型免疫复合物型(肝炎病毒);Ⅱ型补体系统异常(C3Nef)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症,儿童、青少年多见;预后较差
病理变化
光镜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呈双层或双轨状
电镜
I型内皮细胞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 II型基底膜致密层内有大量块状高电子密度的沉积物呈带状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好发于儿童、青少年;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进展缓慢、预后差,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效果不好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
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病理变化
光镜
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电镜
系膜内有沉积物,管壁不增厚
免疫荧光
IgM(C3、IgG)
预后
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
鉴别
三种带膜字肾炎的区别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指基底膜增厚。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和基底膜增厚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细胞、系膜基质
IgA肾病
概述
全球最常见的肾炎类型;IgA合成增加并在系膜区沉着
发病机制
反复发作的血尿
临床症状
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系膜区,激活补体
病理变化
光镜
系膜区增生性病变、硬化,偶可有新月体形成
电镜
系膜区电子致密物
免疫荧光
系膜区IgA沉积
临床表现
30%-40%无症状血尿、蛋白尿 少数为肾炎综合征 进展缓慢,可发展为肾衰
慢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高血压肾病
概述
是各型肾炎发展终末阶段
病变特点
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病因
(1)部分有明显肾炎病史;(2)部分无明显肾炎病史。
发病机制
肾小球炎性疾病持续发展 系膜细胞、系膜基 质、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和纤维化; 长期大量蛋白尿,使蛋白质沉积 肾小球硬化; 大量肾单位荒废 导致有功能的肾单位减少使之 处于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先代偿性增生,最终使肾小球日趋硬化。
病理特征
大体
体积缩小、表明弥漫细颗粒,皮质变薄、皮髓界限不清
颗粒固缩肾
临床病理联系
慢性肾炎综合症
1、多尿、夜尿和低比重尿:滤过率增加,重吸收有限,尿浓缩功能降低。 2、持续性(肾性)高血压: 肾小球硬化、肾单位严重缺血,肾素分泌增加;高血压致细小动脉硬化,缺血加重 3、进行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4、氮质血症 5、尿毒症
结局
多数病变缓慢进展,预后极差
死因:尿毒症或高血压引起的心衰、脑出血或继发感染等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概述
是一组主要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性疾病。大部分由细菌感染引起,肾盂病变明显,常称为肾盂肾炎
概念
是感染引起的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
类型
总述
急性: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局灶性肾小管坏死 慢性: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
急性肾盂肾炎
概念
是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偶可由多瘤病毒感染引起
病理变化
肉眼
单或双肾体积增大,表面充血,有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见紫红色充血带。病变可弥漫或局限分布 切面髓质内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肾肿大,充血,表面散在小脓肿。肾盂粘膜表面化脓
光镜
灶状的间质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
上行性感染:肾盂先受累,局部粘膜充血、水肿、中粒浸润,脓肿形成;早期肾间质化脓性改变,以后累及肾小管。很少累及肾小球
血源性感染:肾皮质先受累,肾小球及周围间质病变,破坏邻近组织,蔓延至肾盂
临床病理联系
1、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腰部酸痛和肾区扣击痛。 2、尿道膀胱刺激症状。 3、脓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 4、白细胞管型仅在肾小管内形成,有诊断意义。
结局
及时治疗,短期内痊愈;若诱因不去除,易复发 → 慢性
慢性肾盂肾炎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萎缩)
病变特点
慢性间质性炎、纤维化、疤痕形成,常伴肾盂、肾盏的纤维化和变形
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阻塞使感染反复发生,伴大量疤痕形成。肾脏病变为单或双侧 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更常见。具有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内反流的病人常反复发生 感染,导致单或双侧慢性肾盂肾炎
病理变化
肉眼
1、双肾体积缩小,不规则凹陷性疤痕; 2、切面皮质变薄;肾乳头萎缩;肾盂肾盏变形;肾盂粘膜粗糙
皱缩肾
光镜
1、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肾小管萎缩、部分肾小管扩张; 3、间质纤维化,最终肾小球硬化; 4、小动脉玻变及硬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 60%~70%,其次是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 非细菌性感染: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下尿路感染时,细菌沿输尿管或其周围淋巴管至肾盂、肾盏、肾间质。 主要为G-,大肠杆菌占多数。病变为单或双侧 下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全身感染的一部分,较少见。多累及双肾,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肾细胞癌病理分型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病理变化
概述
最常见,占肾癌的70%-80%。与VHL基因改变有关
肉眼
1、多位于肾脏上下两极。 2、常为实质性圆形肿物,直径3-15cm。 3、切面淡黄色或灰白色,常有灶状出血、坏死、软化或钙化等改变,表现为红、黄、4、4、灰、白相交错的多彩特征。 5、有假包膜
镜下
1、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索状 2、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 3、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颗粒状,核小圆形
临床病理联系
概述
早期不明显,发现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
全身症状: 发热、乏力、体重减轻 三个典型症状:腰痛、肾区肿块、无痛性血尿 副肿瘤综合征:肿瘤细胞产生异位激素,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Cushing综合征、高血压等
转移
直接蔓延:至邻近组织,如肾上腺、肾周软组织。 血道转移:早期即可发生血道转移,最常转移到肺、其次为骨。 淋巴道转移:局部淋巴结
结局
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45%,无转移者可达70%
乳头状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肾母细胞癌
儿童期肾脏最常见肿瘤
起源于
肾胚胎期胚基细胞
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
腹部肿块
膀胱癌
绝大多数起源于
尿路上皮
最常见病理类型
移行·细胞癌
主要表现
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