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针灸学》绪论
本思维导图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学》第五版的基础上总结,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适用于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习。
这是一个关于中医-针灸学的思维导图合集。主要概括了针灸中拔罐、刮痧等方法,以及如何用针灸治疗颈椎病、腰痛、痛风、痛经、面瘫等病症等等。
本文根据针灸学,针灸治疗痛经归纳总结,针灸作为中医理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丰富的应用。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部分,针灸治疗腰痛归纳总结,包含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辩证分型、治疗、预防与调摄,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根据《针灸学》治疗部分,颈椎病内容归纳总结整理,包含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分型、治疗、预防与调摄等,祝大家学习愉快!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绪论
针灸学
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归属:中医学
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技术及针灸治疗等部分。
“针灸”
概念:针刺和艾灸的合称。
针灸疗法:
概念:通常采用针刺、艾灸作用于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特点: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的起源
针刺疗法
旧石器时代:用石头、手按摩或捶击缓解疼痛;用石头尖、片状刺破痈疮;
新石器时代:砭石、骨针、竹针、陶针
青铜时代: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
灸法
发明火、发现温热的治疗作用
筛选出易于点燃、火力温和、渗透性强、加工方便、温通作用明显的艾作为材料。
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关
拔罐
初时利用兽角做成罐具,吸附于体表治疗疾病,又称角法
形成“针灸学”
以痛为腧>发现治疗远隔部位腧穴>根据腧穴主治、刺灸感应、解剖知识>认识经络系统>结合阴阳五行形成经络学说>形成针灸学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针灸学从理论到实践高度深化
《左传》:扁鹊治虢太子,灸三阳五会、药熨胁下。
用到了针砭、灸、药熨
长沙马王堆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学说的早期面貌
战国末期
《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论述针灸为主又称为《针经》。
建立了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体系。
阐述了腧穴的特性,记载了160多个腧穴的名称和部分腧穴的主治和定位。
介绍了针灸技术,论述了针灸治疗的原则和适应病症。
是对战国及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学,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
《难经》
以阐明《黄帝内经》为要旨,除论述中医理论外,其中62-68难专论腧穴,69-81难专论针法;
在对奇经八脉、五腧穴、原穴、八会穴、俞募穴、针刺补泻法的认识上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在针灸学术上有卓越的见解和贡献,直接与针灸有关的原文有60多条。
华佗“华佗夹脊穴”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时期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由《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
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记录了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归经、主治和刺灸操作要求。
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是继《黄帝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大总结
在针灸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葛洪《肘后备急方》
收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99条,广泛应用,急症用灸见长。
葛洪妻鲍姑,擅长灸法,女灸疗家。
隋唐时期(很大发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绘制了五色明堂图
记述了灸法的具体应用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 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教育体系,必学《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
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立铜人孔穴针灸模型,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倡导针灸兼药,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在诊治中的作用
指寸法取穴和阿是法取阿是穴
金,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
创立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辰变化取穴,“天人相应思想”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
用歌赋形式阐述针灸理论和治疗,便于记忆。
注重“八脉交会穴”应用,后列“流注八穴”及“手指补泻”等。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循经列穴,突出了十四经脉在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明代(针灸学术发展的又一次高峰时期,注重对前人针灸文献的整理,创立了丰富的针刺手法,探讨了学术问题)
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编撰《针灸大成》
载有359个经穴,是继《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针灸学第三次大的总结
陈会《神应经》
徐凤《针灸大全》
高武《针灸聚英》
汪机《针灸问对》
张介宾《类经》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清代至民国(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清,吴谦《医宗金鉴》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
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还增加了中枢、急脉两穴,完整列出了361个经穴,并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衰退。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灸学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1956年,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中医学院。
1971年,针刺麻醉,国际针灸热潮。
1980年,全国针灸本科教育开办。
1985年,中国针灸学会升为国家一级学会。
21世纪,针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从法律层面确定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
针灸的对外传播和国际
大约公元6世纪传入朝鲜、日本,公元562年,我国以《针经》赠于日本天皇,同年《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传入日本。1671年,《中医秘典》传入日本。
1950年,里昂诺吉尔医生实践耳针,并指定出耳针治疗点图。
19世纪初,针灸传入美国。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积极明确并认可针灸,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起到重要意义。
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针灸对外传播在世界范围逐步普及,也促进了国际间针灸学术交流。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
经络腧穴篇:重点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的循行分布、走向、交接规律;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定位、主治。
刺法灸法篇:各种刺灸技术的操作。
针灸治疗篇:临证指定针灸治则、取穴方案、规范操作,培养理、法、方、术的辩证思维。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部分多总结归纳,多梳理知识点
实践部分反复练习,多临床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