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卫第8版《流行病学》——第十章《公共卫生监测》
本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掌握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和种类、相关的术语、评价指标,没有太多的重点,主要考选择题?
编辑于2023-03-17 09:52:04 广东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十章 公共卫生监测
概述
基本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有关公共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
简单地说,公共卫生监测就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反馈及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的过程
三个基本特征/三阶段工作任务
1、连续且系统地收集与健康相关的资料,以便发现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2、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解释,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
3、及时地将公共卫生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并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实现监测的最终目的
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目的与应用
目的
1、描述与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1)定量评估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2)发现健康相关事件分布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不良健康事件的发展和蔓延
(3)预测健康相关事件的发展趋势,正确估计卫生服务需求
(4)研究疾病的影响因素,确定高危人群
2、评价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应用
1.确认一个或多个案例并进行干预,以便预防传染或者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2.评价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或判断和测定它的趋势
3.论证公共卫生干预项目和资源的需要,并在制定的公共卫生计划中合理地分配资源
4.监测预防和控制方法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5.辨析高风险人群和地理区域以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分析研究
6.建立假说,引导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播和进展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性研究
种类与内容
疾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
WHO规定了4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通报的疾病及其相应的病例定义,这4种疾病是天花、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新亚型病毒引起的人类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我国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25种,严格管理传染病)和丙类(12种,监测管理传染病),共39种
主要内容及用途
1.及时发现并诊断病例,以便追踪和控制;发现新发传染病或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2.了解病例三间分布情况,及时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以便启动暴发调查并控制疫情
3.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病原体的血清型和(或)基因型、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以及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的种类、分布、病原体携带状况等,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识别高危人群或地区,为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
4.监测公共卫生干预项目(策略与措施)的进展与效果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
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职业病、出生缺陷等
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以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死因监测
目的是了解人群的死亡率和死因分布,通过死因统计分析,可反映监测人群健康水平,并确定不同时期主要死因及疾病防制重点
症状监测
症状监测(syndromic surveillance)又称为综合征监测或症候群监测,是指通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特定临床症候群或与疾病相关现象的发生频率,从而对某类疾病的发生或流行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做出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
流感样病例(ILI)的监测
常用的症状监测主要有:流感症状(咳嗽、喷嚏等)监测、发热监测、腹泻病监测等
与疾病相关的现象
(1)医院急诊室或门诊病人就医情况
(2)药店非处方药(如维生素C、感冒药、止泻药等)的销售情况
(3)医疗相关用品(如医用口罩、卫生纸巾等)的销售量
(4)学校或单位的缺勤率
(5)动物患病或死亡情况
(6)生物媒介变化情况等
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是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原因的监测
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环境监测(针对大气、水、土壤、生活居住环境、劳动生产环境等
食品卫生监测、营养监测、学校卫生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计划生育药具使用及不良反应监测
方式与步骤
监测方式
监测方法与技术
1.病例登记(case registry)
是指日常工作中对监测相关病例的发现、检测、诊断及信息登记,是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疾病及死因监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无关联匿名监测(unrelated surveilance)
当监测的目的仅仅是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流行状况,而不是要发现具体病例,此时可利用其他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在不识别个体的情况下开展监测,称为无关联匿名监测
这样的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伦理学问题
3.记录连接(record linkages)
把两个不同来源的资料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监测信息,这种分析技术称为记录连接
4.在线收集监测信息
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和网络调查,使调查者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和更少的费用,得到更加优质的访问数据,而且所得数据可被各种统计软件直接使用,进行自动化数据管理和自动统计分析,从而迅速简便地完成监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5.网络直报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公共卫生监测中越来越多地建立和采用网络直报系统
6.自动预警技术
预警是指根据监测中所发现的异常信息,如某种疾病病例的异常增加,而发出警报,以便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人群及时做出响应
7.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利用
利用GIS可使公共卫生监测数据在地区分布上更加形象化,有助于分析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影响
公共卫生监测中的注意点
1.病例定义和监测病例
确定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强的监测标准极为重要,采用监测标准定义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2.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监测过程中无人口迁出、迁入的人群称静态人群(fixed population)。计算率时,可采用观察期的平均人口数作为分母
如果监测过程中人口频繁地迁出、迁人,则为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针对动态人群计算率时,需要采用观察总人时数作为分母
3.监测信息的深入、及时分析和交流与共享
不同的监测系统间实现一定权限内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流,可极大地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益
4.保密制度
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
1.完整性(completeness)是指监测系统所包含的监测内容或指标的多样性,它包括报告哨点与监测形式的完整性、病例报告的完整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完整
2.敏感性(sensitivity) 是指监测系统发现和确认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监测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例;二是指监测系统判断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或流行的能力
3.特异性(specificity) 是指监测系统排除非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如监测系统能够正确识别疾病群体现象的随机性波动,从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预警误报的能力
4.及时性(timeliness) 是指从某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到监测系统发现并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时间间隔,它反映了监测系统的信息上报和反馈速度
5.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是指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发生情况
6.简单性(simplicity) 是指监测系统的资料收集、监测方法和系统运作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省时且节约卫生资源
7.灵活性(flexibility) 是指监测系统能针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操作程序或技术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或改变的能力,以适应新的需要
监测系统的效益评价
1.卫生经济学评价
2.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3.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是指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程度,它由工作人员能否持续、及时地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来反映
4.监测系统间的互联与共享性 多数监测系统是针对某一特定目的而开展监测工作的,在获取信息和信息利用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监测系统间的互联与共享,可极大地提高各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公共卫生/疾病监测
应用
(1)确认一个或多个案例并进行干预,以便预防传染或者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控制疾病的发生(√)
(2)评价卫生事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或判断和测定它的趋势
预测预报疾病(√)
(3)论证公共卫生干预项目和资源的需要,并在制定的公共卫生计划中合理地分配资源
为卫生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4)监测预防和控制方法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5)辨析高风险人群和地理区域以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分析研究
(6)建立假说,开展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播和进展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性研究
了解疾病现状(√)
传染病监测的内容
1、疾病的病例发生情况
2、疾病的三间分布情况
3、监测人群的免疫水平
4、病原体的血清型或基因型
5、病原体毒力耐力及其变异
6、动物宿主与媒介昆虫的种类、分布和病原体的携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