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篇 血液检验(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第一篇血液检验 的导图,整理的内容有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血液的一般检验、血液分析仪器检验、血型检验,适用于复习。
编辑于2023-03-22 21:00:02 陕西血液检验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
血液标本类型
全血
静脉全血:承认常用肘前静脉、腕静脉。婴儿颈静脉、股静脉。
动脉全血: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
末梢全血:指尖、耳垂。
血浆: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固,经离心的上清液。凝血项目检测、急诊生化。
血清:血液离体凝固后分离的上清液,与血浆相比缺乏纤维蛋白原、某些凝血因子发生改变
血液标本的采集
毛细血管采血法
采血针脉细血管采血法
激光毛细血管采血法
静脉采血法
普通采血法
真空采血法:采血顺序 血培养→蓝色、黑色头管→ 金黄头管、红头管→绿头管浅绿头管→紫头管、灰头管
动脉采血法
血液标本的处理运送和保存
血液标本的添加剂和分离
乙二胺四乙酸盐: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合成螯合物,防止血液凝固
枸橼酸盐: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合成螯合物,防止血液凝固
肝素:加强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草酸盐: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合成螯合物,防止血液凝固
促凝剂:激活凝血过程,凝血酶、蛇毒、硅石粉等
分离胶
血液标本的运送
唯一标识原则
生物安全原则
及时运输原则
血液标本的签收
血液标本的保存
保存原则
保存注意事项
保存条件
血液标本检测的后处理
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采集前的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采集的环境要求与生物安全
检验项目的申请
患者的状态
生理、生活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采集中的质量控制
采血时间
空腹采血
随时或急诊采血
指定时间采血
采血体位
采血部位
压脉带的使用
输液
溶血
血液标本采集后的质量控制
血液的一般检验
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
载玻片的要求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手工推片
自动涂片法
方法学评价
薄血膜推片法
厚血膜推片法
仪器自动推片法
质量控制
血涂片质量要求
血涂片质量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不规则的间断和尾部过长
有空泡
血膜无尾部
两侧无空隙
血膜偏厚或偏薄
血涂片染色
染料
1.碱性染料:亚甲蓝、天青、苏木素
2.酸性染料:伊红Y、伊红B
3.复合染料:Wright染料、Giemsa染料。
染色方法
1.Wright染色法
碱性物质:伊红(酸性)结合,红色
酸性物质:亚甲蓝(碱性)结合,蓝紫色
中性颗粒:等电状态,淡紫红色
细胞核:紫红色
红细胞:橙红色
2.Giemsa染色法
3.Wright-Giemsa染色法
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染色前
染色中
染色后
改良牛鲍血细胞技术板的结构和使用
计数板的结构:H型凹槽,0.10mm高,长宽各3.0mm,平分为9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划分为25个小方格
计数板的使用
计数原则:压线的细胞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计数板使用质量控制与评价
方法学评价
两差比值法
双份计数标准差法
红细胞的检验
红细胞的计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法: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
血液分析仪法:电阻抗、流式细胞技术
操作步骤
方法评价
质量控制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的概念
还原血红蛋白:二价铁
高铁血红蛋白:三价铁
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氮
检测原理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
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Hb):最大吸收波峰为538nm。
操作步骤
方法学评价
HiCN测定法:推荐参考方法。
SDS-Hb测定法
AHD575测定法
HiN3测定法
CTAB测定法
质量控制
标本
器材及试剂
技术操作
废弃物的处理
子主题
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轻度贫血
中毒贫血
重度贫血
极重度贫血
血细胞比容的测定
概念: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检测原理
离心法:微量法和温氏法,血浆层、血小板层、血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红细胞层。(以还原红细胞层为读数依据)
血液分析仪法: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
操作步骤
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指标
计算红细胞体积的基础
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
概念: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
检测原理
手工法:公式
血液分析仪法
操作步骤
方法评价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
概念: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分型
Ⅰ型(丝球型):存在于正常骨髓
Ⅱ型(网型):大量存在于骨髓,少量存在于外周血
Ⅲ型(破网型):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
Ⅳ型(点粒型):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鉴别贫血的类型
检查骨髓功能
检查贫血治疗疗效
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毒药物诱导治疗或EPO治疗后的监测。
检测原理
普通显微镜法:亚甲蓝焦油蓝染色
血液分析仪法
操作步骤
试管法:Miller窥盘计数法
玻片法
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评价疗效
放疗和化疗的检测
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检测原理
魏氏法:1小时后读取红细胞下沉后露出的血浆高度
自动血沉仪法
操作步骤
方法学评价
魏氏法:国内规范方法
温氏法:结果高于魏氏法
血沉率
潘氏法:适用于儿童,用血量少,容易混入组织液
自动血沉仪法
质量控制
ICSH规定的参考方法科用于验证其他方法的可靠性
魏氏法对于抗凝剂、血液标本及物理条件的要求
质控方法
血沉测定影响因素
增快
血浆因素
纤维蛋白原,Y球蛋白和异常克隆性免疫球蛋白,a、β球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
红细胞因素
大红细胞容易形成缗钱状,使血沉加快;各种原因的贫血
感染因素
某些病毒、细菌、药物、代谢产物和异常抗体等中和了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药物因素
葡萄糖、聚乙烯吡咯烷酮、白明胶、青霉胺、口服避孕药、甲基多巴、葡聚糖、普鲁卡因胺、茶碱、维生素A等
标本及物理条件
标本溶血、血沉管倾斜、温度过高
减慢
血浆因素
清蛋白、糖蛋白及磷脂酰胆碱等增高,抑制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因素
数量增加、大小不均或球形、镰形细胞增多时,不利于缗钱状形成
物理条件
血沉管不洁净或血柱含气泡、温度过低
药物
阿司匹林、可的松、奎宁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生理学血沉加快
①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高,血沉(≤2mm/h)较慢。
②儿童(<12岁)红细胞数量生理性低下,血沉稍快。
③女性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高,血沉较男性快。
④孕3个月至产后3周妇女由于生理性贫血、胎盘剥离、产伤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血沉加快。
⑤月经期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及出血、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沉加快。
⑥大于50岁,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高,血沉加快。
病理性血沉加快
组织损失:严重创伤和大型手术后,心机梗死后3-4天
恶性肿瘤
炎症疾病:急性细菌感染、风湿病活动期、风湿热活动期、HIV感染
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性疾病
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慢性肾炎。免疫球蛋白增高
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黏液性水肿
血沉减慢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
红细胞形态异常(异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检查
检测原理
显微镜检查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法
血液分析仪法
操作步骤
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红细胞形态检查的质量控制
合格的检验人员
选择理想的检查区域:红细胞相邻排列不聚集
完整规范的检查顺序
减少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造成的红细胞形态异常
制备血涂片不当: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红细胞缗钱状
使用非疏水性玻片:口型红细胞
染色不当:嗜多色红细胞
抗凝剂浓度过高,血液标本久置:锯齿状红细胞
涂片干燥过慢,固定液中混有水分:面包圈红细胞
涂片末端附近:长轴方向一致性的假性椭圆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异常形态
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小于6um):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大红细胞(大于10um):红细胞生成加速、巨幼贫、溶血贫、肝病、脾切除
巨红细胞(大于15um):巨幼贫、肝病
细胞大小不均:严重增生性贫血、巨幼贫。
红细胞形状大小异常
球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
口型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
锯齿状红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化
新月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PNH)
角形红细胞:DIC
裂片红细胞:DIC
红细胞形态不整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
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高色素性:巨幼贫,溶血性贫血
细胞着色不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
豪焦小体:脾切除、巨幼贫、溶血贫
卡波环:铅中毒、恶性贫血、溶血贫、巨幼贫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铅中毒、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有核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白血病
缗钱状红细胞: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红细胞自凝:冷凝集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手工法
仪器法
操作步骤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
血液分析仪法
质量控制
采血时间影响:建议固定时间采血
计数误差
有核红细胞的影响:校正后的白细胞数=校正前的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时得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经验控制
参考区间
临床应用
白细胞分类计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法
血细胞形态分析仪
操作步骤
操作
报告方式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分类方法
血液分析仪法
质量控制
标本
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
镜检部位:体尾交界处
镜检白细胞数量:一般100个,白细胞总数高时候,分类200个。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
生理性增多:下午比早上高、剧烈运动、严寒、情绪激动、新生儿、孕妇。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
病理性减少:感染(伤寒、副伤寒、病毒)、血液病、放射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嗜酸粒细胞计数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过敏性疾病
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增多:婴幼儿生理性增多
病理增多: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绝对增多)、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相对增多)
病理性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
单核细胞计数:儿童生理性增高,感染、流感恢复期、环磷酰胺治疗
白细胞形态检查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核像变化
核左移(杆状核增多)
轻度核左移:大于6%
中度核左移:大于10%
重度核右移:大于25%
核右移(5页核或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
中性粒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
中毒颗粒:中毒化脓性感染
空泡:败血症
杜勒体
核变性:细胞衰老后、严重感染
中性粒细胞的其他异常: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棒状小体
与遗传因素相关
Pelger-Hüet 畸形
Chediak-Higashi 畸形
Alder-Reilly 畸形
May-Hegglin 畸形
淋巴细胞的异常形态
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空泡型):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子主题
Ⅲ型(幼稚型):幼稚细胞型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较大剂量电离辐射
嗜酸性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法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时间
稀释液
混匀
嗜酸粒细胞形态
计数范围
完成时间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ACTH升高,导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细胞减少
嗜酸粒细胞病理性增多:超敏反应、寄生虫、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猩红热(其他传染病尖山)、垂体功能低下、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
病理性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其他应用
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观察大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
血小板检验
血小板计数
检测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流式细胞仪法
操作步骤
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检测前:采血顺利、选择合适的抗凝剂、适当的存储温度
检测中:质控在控、稀释液质量
检测后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季节、时间、海拔、妊娠、产后
药物引起升高:避孕药、雌激素、肾上腺素、类固醇、免疫球蛋白
药物引起降低:对乙氨酰酚、苯妥英钠、氯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
病理性变化
减少
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肿瘤、巨幼贫
破坏过多: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分布异常:脾大、血液被稀释
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增多
原发性: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
其他:外科手术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形态
异常血小板形态
大小异常
大血小板: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等
小血小板:缺铁贫、再障
聚集性分布异常
血小板卫星现象:EDTA抗凝血与免疫球蛋白作用
血小板片状聚集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液分析仪器检验
检测原理基计数
电学检测原理及技术
1.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
2.射频电导法
光(化)检测原理技术
激光散射法
分光光度法
不同的仪器组合应用电学、光(化)学检测技术
检测参数和临床应用
检测参数
可报告参数
研发参数
结果显示和临床应用
相关参数的显示
图形的显示
直方图
白细胞直方图
红细胞直方图
血小板直方图
散点图
白细胞相关
红细胞相关
血小板相关
报警
临床意义
可报告参数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有核红细胞
球形红细胞平均体积
红细胞碎片
网织红细胞参数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白细胞参数
幼稚白细胞参数
造血干细胞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平均体积
未到成熟血小板比率
研发参数
小红细胞贫血因子
异型淋巴细胞
体液中高荧光细胞
结果复核:复检规则
校准、性能评价和质量控制
校准
校准品来源
商品化全血校准品
新鲜血液校准品
校准方法
仪器准备
校准品测定
检验校准结果
性能参数评价和验证
总体评价
性能评价
空白限
携带污染
不精密度
分析测量范围
检测下限和定量检测下限
可比性
性能验证
本底计数
批内精密度
日间精密度
线性
正确度
不同吸样模式的结果可比性
准确度
质量控制
检测前
合格的检测人员
合适的检测环境
合格的血液分析仪合格的配套试剂
合格的检测样本
检测中
仪器启动
室内质控
商品质控物室内质控法
患者样本室内质控法
室内质控规则的室间评价法
标本检测仪器清洁
检测后
仪器结果分析法
血涂片复检
结合临床做相关分析
血型检验
红细胞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基因与遗传
1.ABO血型基因及作用:9号染色体,A、B是常染色新型基因,O是无效等位基因
2.ABO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BO血型抗原表达及血型物质
ABO抗原表达:37天的胎儿就可以产生抗原,5-8周即可检出
ABO血型物质:ABH抗原含量唾液>血清>胃液>精液>羊水>汗液>泪腺>胆汁>乳汁(脑脊液不存在)
ABO血型分型
A型:红细胞表面抗原——A,血清中抗体——抗B
B型:红细胞表面抗原——B,血清中抗体——抗A
AB型:红细胞表面抗原——A、B,血清中抗体——无
O型:红细胞表面抗原——无,血清中抗体——抗A、抗B、抗AB
ABO血型抗体
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
天然抗体:IgM
免疫抗体:IgG
规则抗体和不规则抗体
规则抗体:外来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
不规则抗体:自身抗原产生的叫不规则抗体
ABO血型抗体的产生
ABO血型亚型
特殊的ABO血型
B(A)及A(B)表型
cisAB型
获得性B
ABO血型的临床意义
输血
器官移植
新生儿溶血病
亲子鉴定、法医鉴定
Rh血型系统
命名
Rh基因
Rh血型抗原
Rh抗原概况
D抗原分类
D
弱D
部分D
放散D
D抗原阴性
Rh血型抗体:后天获得,IgG为主。
临床意义
溶血性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二次妊娠,IgG可以通过胎盘。
红细胞其他血型系统
H血型系统
MNS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ABO血型鉴定
盐水介质试管法
检测原理:凝集现象
操作步骤
正定型:抗体+待检者红细胞
反定型:待检者血浆+标准红细胞
质控控制:器材、抗体试剂、红细胞试剂、标本、家标本和试剂、反应温度、离心、观察结果
盐水介质玻片法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微孔板法
U型板法
V型梯度微孔板法
微柱凝胶血型定性检测卡法
检测原理:凝胶柱上未反应池,柱下为分离池
操作步骤:说明书
质量控制:
注意假阳性:镰形红细胞、严重感染病人白细胞多、为完全去除纤维蛋白原的血清
注意假阴性:抗体过少、抗原比例不合适
临床应用
方法学评价
Rh血型鉴定
盐水介质法
检测原理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酶介质法
检测原理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方法评价
交叉配血实验
盐水介质试管交叉配血实验
检测原理:
主侧:受血者血浆+供血者红细胞
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浆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只能检出IgM完全抗体
抗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实验
检测原理
直接抗球蛋白实验:抗球蛋白试剂+红细胞(致敏)
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红细胞在体外与不完全抗体结合后+抗球蛋白试剂,用于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筛查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低离子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实验
检测原理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微柱凝胶抗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实验
检测原理
操作步骤
质量控制
白细胞血型
白细胞血型分类
白细胞表达红细胞血型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
白细胞本身所特有的血型抗原
白细胞抗原系统
HLA基因:6号染色体断臂,多基因性、多态性、连锁不平衡
HLA分子的组织分布
HLA-Ⅰ: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最高
HLA-Ⅱ:某些免疫细胞表面
HLA-Ⅲ
HLA抗体
HLA检测
HLA系统在医学的应用:器官移植
粒细胞抗原系统
血小板血型系统
血小板相关性抗原
红细胞系统血型抗原
HLA系统血型抗原
其他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又称为人类血小板抗原(HPA)
HPA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
血小板血型系统抗体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