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真菌药
对抗真菌药中: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制霉素) 灰黄霉素 唑类 丙烯胺类 嘧啶类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了梳理。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抗真菌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抗真菌药
分类
抗生素类
非多烯类:灰黄霉素
多烯类: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合成药
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依曲康唑
丙烯胺类:特比萘芬
嘧啶类: 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肌注均难吸收,常静滴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90%,难入脑脊液、胸水、羊水及房水。
消除:主经肝代谢后经肾缓慢排出,尿中原形约5%,t1/2 24 h~48 h。
抗菌作用
1、抗菌谱:广,主对多种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敏感。对细菌无效。
3、特点:低抑高杀。与其他药物氟胞嘧啶合用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麦角固醇与人体肾小管和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结构和功能上类似,对人体细胞膜也有影响,存在血液系统损伤和肾毒性。
4、耐药性:深部真菌少见。但皮肤、毛发癣菌和曲霉菌属对其耐药。
临床应用
静滴: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首选)。深部脏器组织或是全身真菌感染,例如念珠菌所致的肺部,尿路感染或败血症。
鞘内注射:真菌性脑膜炎
口服:消化道感染
局部:深部真菌引起的浅表感染
不良反应:多而重
1.静滴反应:最常见,静滴初期可致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眩晕、低血压等。静滴前需给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静滴液中宜加少量糖皮质激素。
2.肾毒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膜含固醇):可致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呈剂量依赖性,不宜与氨基甙类、环孢菌素等肾毒性药合用。定期查尿。
3.肝毒性:偶致急性肝坏死,应定期查肝功。
4.血液损害:可致溶血(红细胞膜含固醇)、血小板减少、低血钾和低血镁(促其排泄)等,定期查血。
5.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药物滴注过快或浓度过高可引起,心室颤动、心律失常等,宜常查心电图。
6、局部刺激:口服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静脉滴注致血栓性静脉炎;鞘内注射可致背痛、下肢痛、颈项强直,甚至下肢截瘫。
制霉菌素 (制霉素)
特点
基本作用似两性霉素B,抗念珠菌作用较强,耐药较少
口服吸收很少,注射给药毒性大。
故只供局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或口服治疗消化道真菌感染,尤其适用于两性霉素B难治性的念珠菌感染。
灰黄霉素
只对各种浅部真菌有较强作用(繁杀静抑),对深部真菌无效。
口服治疗各种癣病(头癣>体癣>甲癣)。毒性较大(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反应、过敏、血液系反应、致畸、致癌等)已少用。
人工合成
主要特点
1.为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真菌、浅部真菌均有作用。
2.作用强:可抑制或杀灭真菌。
3.抗菌作用机理为:选择性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抑制真菌甾醇-14-脱甲基酶(为P450依赖性酶),抑制真菌麦角固醇的合成,胞膜通透性增加。
4.毒性:可抑制人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影响体内甾醇类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的代谢,具有肝毒性,可致肝功异常。
丙烯胺类
通过抑制鲨烯环氧酶而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口服快而完全,在毛囊、毛发、皮肤、甲板等处能长时间维持高浓度。口服或外用治疗甲癣和浅表真菌感染有效,
嘧啶类
氟胞嘧啶是经胞嘧啶渗透酶转变为5-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与尿嘧啶结构相似,能替代尿嘧啶,合成无功能的DNA。
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深部致病真菌具有较高抗菌活性,主抗深部真菌感染
小结
浅部真菌感染一般不严重,可选用灰黄霉素口服或外用咪唑类(以后者用得较多)
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危害较大,首选两性霉素B静滴
严重者或耐药者可加用氟胞嘧啶或酮康唑或氟康唑
颅内感染时应用两性霉素B作鞘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