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常见疾病及五脏的中医机理
常见疾病及五脏的中医机理,一起来了解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会出现的现象和病因吧。
编辑于2023-03-30 21:28:16 上海临床检查 第一节 主诉 第二节 现病史 — 受伤当时的具体程度 — 受伤与发病时间的间隔 — 伤后症状变化 — 疼痛 第三节 局部检查 -- 形态检杳 — 功能检查 — 疼痛检查 第四节 脊柱疾病与损伤的检查法 -- 脊柱标志与定位 -- 脊柱畸形 -- 脊柱疼痛检查 第五节 特殊检查 -- 颈部 ——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肋锁综合征 ——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臂丛神经根受压 ——锥体束在C5~C6以上受损 --颈胸 ——脊柱外伤 ——神经根受压 ——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高压 -- 腰臀部 ——骨神经根及腰骶部神经根卡压(根性坐骨神经痛) ——L1~L5椎间神经根受压 ——L5~S1椎间神经根受压 ——髋关节/骶髂关节,椎间关节病变/腰神经根受压 ——骨盆骨折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病变,截瘫 ——坐骨神经/梨状肌病变 ——髂胫束挛缩 ——髋关节、臀中肌、臀小肌功能障碍 ——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 四肢关节 ——肩部 ——肘部 ——腕部 ——膝部
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及疾病, --解剖生理 --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椎半脱位(C1~C2) --斜颈(痉挛性斜颈) --落枕(项强)
腰腿痛, --解剖生理 --腰椎问盘突出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臀上皮神经损伤 --髂腹下神经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 --髂腰韧带损伤 --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 --耻骨联合分离症 - --退行性脊柱炎 (腰脊柱) --梨状肌综合征 --股内收肌损伤(股内收肌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临床检查 第一节 主诉 第二节 现病史 — 受伤当时的具体程度 — 受伤与发病时间的间隔 — 伤后症状变化 — 疼痛 第三节 局部检查 -- 形态检杳 — 功能检查 — 疼痛检查 第四节 脊柱疾病与损伤的检查法 -- 脊柱标志与定位 -- 脊柱畸形 -- 脊柱疼痛检查 第五节 特殊检查 -- 颈部 ——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肋锁综合征 ——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臂丛神经根受压 ——锥体束在C5~C6以上受损 --颈胸 ——脊柱外伤 ——神经根受压 ——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高压 -- 腰臀部 ——骨神经根及腰骶部神经根卡压(根性坐骨神经痛) ——L1~L5椎间神经根受压 ——L5~S1椎间神经根受压 ——髋关节/骶髂关节,椎间关节病变/腰神经根受压 ——骨盆骨折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病变,截瘫 ——坐骨神经/梨状肌病变 ——髂胫束挛缩 ——髋关节、臀中肌、臀小肌功能障碍 ——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 四肢关节 ——肩部 ——肘部 ——腕部 ——膝部
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及疾病, --解剖生理 --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椎半脱位(C1~C2) --斜颈(痉挛性斜颈) --落枕(项强)
腰腿痛, --解剖生理 --腰椎问盘突出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臀上皮神经损伤 --髂腹下神经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 --髂腰韧带损伤 --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 --耻骨联合分离症 - --退行性脊柱炎 (腰脊柱) --梨状肌综合征 --股内收肌损伤(股内收肌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常见疾病及五脏的中医机理
心
心悸、怔忡
现象
自觉明显地心跳及恐慌感,
原因
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心动不安
心气心阳虚损,血液运行无力,勉力搏动
因痰瘀阻滞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
现象
为患者自觉心中烦躁之感
原因
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动,心神不安,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
现象
为不能入睡,或人睡后梦幻纷纭
原因
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内舍所致。有虚实之不同。
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
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而不收
健忘
现象
为记忆力衰退
原因
心的气血虚亏,或脾气不足,肾精不充,心神失养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
现象
略
原因
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陷心包,神识昏乱所致
痴呆
现象
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
原因
痰浊蒙蔽心包,心神内伏不得外扬所致
昏迷
现象
神识不清,不省人事
原因
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
邪热入心,痰浊蒙蔽心包所致
气机逆乱至极,气火上逆所致的气厥,因心神被暂时阻遏也可出现香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
现象
略
原因
胸阳不振,气机郁沸
血瘀痹阻心之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不通所致
面唇爪甲紫暗
现象
略
原因
心阳虚损,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
现象
略
原因
心的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脉
结代
现象
结脉: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代脉:代脉的脉象特征首先是应指无力,其次是节律异常。合称结代脉,表现为脉跳动时有间歇和终止、脉律不齐的症状。
原因
心的阳气虚损,脉气来去不匀,血液运行节律失调,故脉见结、代
细数
原因
心阴心血不足,阴不敛阳,心阳偏亢,血行加速,则两脉虚细而数
散大数疾
现象
散脉;大脉;数脉;疾脉(疾:疾速)的统称
原因
阴寒内聚,心的阳气虚衰,阳不配阴,阴盛拒阳于外,虚阳外浮,心气扰动不安
虚大无力
原因
心血虚亏,血脉充盈不足而空虚
迟涩
原因
瘀血痹阻,脉道不通,血行沸涩不畅,或心阳虚损,寒沸心脉,则血行受碍,脉见迟或涩
肺
咳嗽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气短
现象
自觉呼吸不足,稍事操劳则感困难
原因
肺气不足,呼吸功能有所衰减,少气不足以息所致
哮
现象
为喉中痰鸣如水鸡声
原因
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气道鸣息不畅所致
喘
现象
即喘促,为呼吸短促而难
原因
肺的气机壅滞,或肾不纳气,以致呼吸短浅所致
胸闷疼痛
肺气郁阻,或肺虚宣发无力所致。气滞或瘀血,常阻滞肺络,而发作胸闷疼痛
咯痰
原因
肺气宣肃失职,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痰
脾虚生湿,痰浊内聚上泛所致
声哑失音
原因
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者,称之为“金实不鸣”
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其滋润而致声哑失音者,称之为“金破不鸣。”
咳血、痰中带血
肺内蕴热,痰热化火,或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自汗
现象
动则汗出,谓之自汗
原因
由肺气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所致
脾
腹满作胀或疼痛
脾气健运失职,清气上升,浊气不降,脘腹气滞所致
脾不升清,运化受碍,则湿滞或食积不化,若阳虚温运无力,则寒从中生,可使气机阻滞不通,故发胀满,甚则疼痛
食少、便溏
脾虚运化无力,不能升清所致
脾不升清则运化无权,胃纳受阻而食少
脾虚则运化失调,水谷不化,,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便溏,甚则泄泻而完谷不化
黄疸
现象
眼白、皮肤黄染
原因
脾运不健,湿浊中阻,熏蒸肝胆,胆热液泄,泛溢于肌肤所致
肢倦乏力
脾的阳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所致,可见周身乏力而肢体困重。
脱肛、阴挺等内脏下垂
脾虚,中气下陷,脏腑维系无力,不能升举,因而下垂
便血、崩漏、紫癜
脾气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而外逸
血内溢,则为便血或尿血
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紫癜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
肝
眩晕
肝阴不足,阴虚阳亢,肝的阳气升动,上扰清空所
目花
现象
视物昏花或一时性视物黑蒙的现象
原因
肝阴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肝目失养所致
四肢麻木、关节不利、 筋挛拘急、抽搐
肝的阴血不足,筋脉失养,络脉血气不和所致
巅顶、乳房、两胁、 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
原因
皆为肝经循行部位
肝郁气滞,气机阻塞,或痰气交阻,或气血互结,而致经气不利,脉络不通,则可于上述部位出现胀痛或形成肿块
气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可致巅顶剧痛
急躁易怒
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肝的阳气升动太过,则性情急躁易怒
肾
阳萎
现象
略
原因
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鼓动而阳萎
滑精、早泄
原因
肾气虚,失其封藏固摄之权,精关不固,则精液不交自流而滑精或早泄.
遗精
原因
多因梦而遗,多由相火妄动所致
腰冷酸痛、下肢痿软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肾气虚弱,肾精不充,则不能温煦滋养腰膝;或寒湿、湿热阻滞少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见腰冷或酸痛,骨软无力。
气喘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失摄纳之权,气不归元而浮于上,则见气喘。
耳鸣、耳聋
肾开窍于耳,肾生髓充脑,脑为髓海。肾阴虚,肾精亏损,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虚甚则耳聋失聪。
骨蒸潮热盗汗
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健忘
肾精不足,髓海不充,轻则记忆力减退,重则健忘
小便不利、尿闭、水肿
肾阳虚损,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排出不畅,则小便不利,甚则尿闭不通。水湿泛溢于肌腠,则发为水肿
尿频、遗尿
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膀胱失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