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抗细菌中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总结,主要对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这两类进行详细的梳理总结。分别从体内过程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区别总结这两类药物,并且对一代二代的药物特点进行了简要说明。
编辑于2023-03-31 20:48:58 四川省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概述
结构
均有β-内酰胺环,为其抗菌所必须,也是耐药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的作用靶点。
分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它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
抗菌作用机理
与PBPs结合→抑制菌壁肽聚糖合成及细菌的分裂繁殖,并影响其形态结构
抗菌特点
1、为繁殖期杀菌剂:繁殖期>静止期。
2、对人、畜毒性低:无细胞壁。
耐药性
耐药机制
1、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牵制机制: 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不能结合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 β-内酰胺酶种类很多,不同的β-内酰胺酶对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破坏能力不同;不同的细菌可产生不同的β-内酰胺酶。故不同细菌对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
2、改变PBPs结构或增加合成量或合成新的PBPs
3、降低胞内药物浓度
降低菌膜的通透性
增强药物外排
4、减少自溶酶的产生:金葡菌
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等可竞争性抑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肾小管分泌,使之排泄减慢,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
2.与氨基苷类有协同作用,但不可混合(氨基苷类可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
3.快效抑菌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可拮抗-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宜合用。
4. β-内酰胺类抗生与重金属(铜、锌、汞等)有配伍禁忌。
5.氨基酸营养液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的抗原性,不可配伍。
青霉素类
分类
天然品:苄青霉素(青霉素G)
理化性质
为一种不稳定的有机酸,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较稳定,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极不稳定,遇酸、碱、重金属、热、酶均易破坏,在室温下24小时,其活性大部分丧失。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无效;肌注吸收快而完全
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等),房水、脑脊液含量低,有炎症时可达有效浓度。
消除:主以原形经肾排泄
抗菌作用
1、抗菌谱:窄
(1)大多数球菌(G+、G- ),肠球菌不敏感
(2)G+杆菌:还包括极少数G-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3)放线菌:牛放线菌
(4)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等
2、耐药性
除多数G-杆菌;金葡菌;肺炎、淋病和脑膜炎萘瑟菌易耐药外,一般不易耐药。
临床应用:各种高敏菌引起的各种感染(一般首选)。
1、敏感(不产酶)金葡菌首选青霉素G;产酶金葡菌宜首选耐酶青霉素类。
2、治疗流脑青霉素与磺胺嘧啶(SD)均可作首选药,但预防只宜用SD。
3、细菌性心内膜炎宜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或链霉素)
4、G+杆菌感染宜用青霉素+相应抗毒素。
5、作预防宜用长效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40万~80万u qd. i.m.)或苄星青霉素(60万~120万u 1~2次/月 i.m.)。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最常见
表现:各型的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致敏原:青霉素高分子聚合物、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等。
防治措施
①询问过敏史
②皮试:初用;间隔三天以上;更换批号
③临用现配:水溶液不稳定
④避免局部使用:过敏反应发生率更高
⑤避免饥饿时注射:易过敏
⑥备好抢救物品:0.1%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氧气瓶、气管切开包等
⑦留察0.5 h:休克90%以上发生于半小时内
⑧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就地抢救(首先皮下或肌注肾上腺素0.5~1 mg)。
2、局部刺激
钾盐>钠盐。疼痛、红肿、硬结;神经损害(周围神经炎、青霉素脑病)。
3、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雅司、鼠咬热、炭疽时出现的症状加剧现象
4、高钠或高钾血症
与大量用药、肾功不良有关。
半合成品
基本特点
1)与青霉素G交叉过敏,用前宜用青霉素G做皮试。
2)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疗效一般不及青霉素。
3)分别具有耐酸、耐酶、广谱等特点。
分类
耐酸青霉素类
特点: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而抗菌力较弱。耐酸,口服有效,但血药浓度一般较低;故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常用药物:青霉素V
耐酶青霉素类
特点
1)除甲氧西林外均耐酸,但食物可影响其吸收,故宜空腹服。
口服吸收:双氯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苯唑西林
2)抗菌谱同青霉素而抗菌力较弱。
3)均耐酶(对金葡菌产生的青霉素酶稳定),主用于青霉素耐药金葡菌感染(首选)。MRSA
常用药物:双氯西林、甲氧西林、
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
1)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2)广谱,虽对G+杆菌及多数球菌(除肠球菌外)不及青霉素;但对肠球菌强于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无效。
3)对多数G-杆菌(尤其是伤寒、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作用较强,对其它G-杆菌作用弱于氨基甙类及多粘菌素类,对多数厌氧菌也有效。
抗绿脓杆菌类
特点
1)不耐酸、不耐酶。
2)抗菌谱广(与前一类相仿),但对绿脓杆菌作用强大,抗菌力比广谱青霉素类强。主用于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主抗G-菌青霉素类
特点
对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稳定,对G-杆菌及球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尿中药物浓度高,尤适于G-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但本类药只产生抑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
主要特点
1、均为半合成品: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
2、抗菌机理、特点同青霉素类:抑制菌壁肽聚糖合成,繁殖期杀菌,人畜毒性低。
3、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青霉素类: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耐药。
4、过敏反应较少:与青霉素类有5%~10%的交叉。
药物与分代
第一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头孢拉定
抗菌谱较窄,抗G+作用优于G-
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酶的G+感染。
有肾毒性。
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雷特、头孢克洛
对G-菌抗菌范围扩大,抗菌力增强,对厌氧菌有效,对G+菌较第一代弱。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第一代好。对绿脓杆菌无抗菌活性。主要用于对第一代耐药的细菌(G+及G-)感染。
肾毒性较第一代弱。
第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
对G+和G-均有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抗菌活性更强,对G+菌活性较第一、二代弱。对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对多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主要用于厌氧菌及G-菌(包括绿脓杆菌) 严重感染(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肺炎等)
对肾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
对G+和G-抗菌活性增强。对绿脓杆菌、肠杆菌抗菌效果好。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更好。主要用于对第三代耐药的细菌(G+、G-、厌氧菌)感染。
对肾毒基本无毒性。
不良反应
1、过敏:发生率<青霉素类;罕见过敏性休克;与青霉素类有5%~10%交叉过敏。
2、局部刺激:口服-消化道反应;静注-静脉炎
3、肾毒性:可损害近曲小管(1强2弱3、4无)。
4、二重感染:偶见于第三代、第四代。
5、出血:头孢孟多和头孢哌酮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而致出血。
6、神经精神症状:大量时出现,可致头痛、头晕、中毒性精神病等。
其它β-内酰胺类
一、碳青霉烯类
特点:抗菌谱广(易透过各种细菌胞壁和外膜),对G-菌依然有效,抗菌力强(对PBPs亲和力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
临床应用:主用于G+、G-需氧菌,厌氧菌及 MRSA引起的严重感染或它药无效的感染。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过敏、神经系反应、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