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伟人思想
思想既可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真理,也可以是人类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本图梳理了伟人的思想相关内容,有社会文化、时代的伟人、国家智囊、思修等。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0-02-12 12:11:16伟人的思想
社会文化
 思想既可以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真理 也可以是人类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原始社会时期-1949年新中国
男强女弱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孔子教学也被称为。在中国,作为一种哲学 / 意识形态,它被称为哲学家
群体文化
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自己,我们都有家族意识,小团体意识,这是一种意识绑定, 所以每个人最终都变得功利,所以我们在现有的框架下努力学习工作,
221秦汉忠义礼智信
宋朝24孝
苦情文化
中国文化: 我们要报答母爱,我们对父母负债累累无法偿还。 我们要服从父母, 父母比你懂的更多
重男轻女美化母亲
重男轻女 美化母亲 造成的结果是:女儿和媳妇难受,但是成了妈就不一样了
女性不是高效的主动着
1600启蒙运动
以人为本
1860洋务运动维新思想
议会 君主立宪制 发展工商业
1919年民主科学五四运动
2010民粹主义

人情社会
凤梨酥好吃—因此孩子应该把好吃的分享给老师—因此显 得孩子很懂事—因此显得家长把孩子教育的很好——因此家 长才会感到很有面子。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特点:
重伦理,重面子,轻感受;孩子是家长的附庸,孩子为家
长的面子活着;久而久之,孩子的感受就被压抑掉了
结果
在这条逻辑链中,从来沿有人关小讨孩子的咸受
道理
我并不抗拒分享,我认为分享是正确的事,可是,我非常
抗拒这种为了证明自己很懂事而故意表演出来的分享”;
我不抗拒礼让,我认为礼让是正确的事,可是,我非常抗
拒因为害怕被指责为自私而不得不表演出来的礼让”。
我们演的很累,别人陪我们演的也很
给领导带礼物的原因
A.因为这位领导真的对我很好,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通过礼物来表达我的感谢。因为这位领导真的对我很好,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通过礼物来表达我的感谢。 B.因为人在职场,要懂得职场潜规则,要有眼色,会来事。我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没眼色的人。因为人在职场,要懂得职场潜规则,要有眼色,会来事。我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没眼色的人。
1.春节时你为什么会给亲朋好友发祝福短信?
A.因为我想念他们,我想把我的祝福表达给他们听因为我想念他们,我想把我的祝福表达给他们听 B.因为这是礼貌,不发的话会显得我不礼貌,我害怕自己成为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因为这是礼貌,不发的话会显得我不礼貌,我害怕自己成为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2.教师节你为什么会给老师送花?
A.因为我喜欢老师,我喜欢他教给我的知识,我想把我的因为我喜欢老师,我喜欢他教给我的知识,我想把我的 B.因为同学们都在巴结老师,假如我不巴结老师,就显得因为同学们都在巴结老师,假如我不巴结老师,就显得 我不懂事,我害怕自己成为一个不懂事的人 喜欢表达出来
A型:合一型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真实的,于是我通过行动把这份感受表达出来。 我用我的行动来表达我的心,因此我的身心是合一的,内外是一致的。 我觉得自己很真诚,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B型:分裂型
我的身心是分裂的,我只是用大脑强迫自己的身体去执 行,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心。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虚伪,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我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我与我的感受切断了我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我与我的感受切断了;于是我只于是我只 能用社会规条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社会规条要求大家怎么 做,我就怎么做。
方法其实很简单
我做这些事,只是出于表达我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不是出 于对舆论指责的恐惧于对舆论指责的恐惧;我做这些事,只是因为我想和别我做这些事,只是因为我想和别 交流情感,而不是因为我害怕 己不会来事儿“,害怕自己”得罪 我要回归自己的本心,让情感通过行动自然地流出来,而 不是刻意去扮演一个懂事的角色 我再也不想分裂了,我再也不想拧巴了!我想做一个感受 到什么,就表 的人的人;我想做一个身心合一的我想做一个身心合一的 我想自然地表达,我想放松地说话,我想以我囗述我心 我想以我礼物寄我真情!人情人情,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 凊感的流露凊感的流露;人情,本没有错啊!让所有的人情,都回归人情,本没有错啊!让所有的人情,都回归 情感情感;让所有的世故,都见鬼去吧让所有的世故,都见鬼去吧
回到人情最初的本源,如实地表达内心的情
我发祝福短信,就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
我送老师鲜花,就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喜又
我给领导带礼物,就是为了表导的感谢
}人情往来,这些事我还是会去做的
社会图腾
1.虽然中国社会是父系社会,但是对每个人影响最大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 中国文化一直在找妈, 举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小蝌蚪找妈妈, 但是岳飞的父亲是个仁义财主,是父亲培养他
时代的伟人
他们的使命都是 让世界更加美好; 当中必然会有挫折和选择,这其中就是他们的选择; 我要理解和学习他们的学则 1、江泽民:“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 2、邓小平:a、创新是第一动力b、发展是第一要务c、人才是第一资源。 3、习近平:“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强”
思想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创立了过渡时期学说,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创立了过渡时期学说,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 3.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4.建立了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什么是马克思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曾添新的内容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左倾:冒进主义
右倾:保守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发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
思想渊源 ↑↓ 丰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属性
道术法器 道: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什么样的 术:我们要做到的目标是什么 法:我们要怎么做 器:我们凭借什么去做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实践基础:革命与建设(现实条件)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萌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后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1、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伟大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
3、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理论的万能意义:
1、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宝库 2、这一理论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指南 3、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指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4、这一理论对世界人民同样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属性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应用: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 政治上:坚持以阶段斗争为纲 1、理论起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理论命题: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3、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1992年10月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况 5、理论定位: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1、第一阶段(提出):2000年2月,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 2、第二个阶段(逐步深化): a.2001年7月1日,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从不同侧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 b.2000年6月,江泽民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第三阶段(走向成熟):2001年7月1日,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要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1、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情)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
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国情) 基本国情: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党情)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世情)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2003年10月抗击非典疫情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项提出科学发展观)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3、 a.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b.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毛、邓、三”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3、4前面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4、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老子道德经
道术法器
道
01“道” 道指的就是价值观、理念、使命、初心; 人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模式, 宇宙的价值观决定宇宙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方式。 “道不同不相为谋”,企业管理中价值观不同的人最好不要一起共事,会互相干扰 古代军事家孙子曾说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军事打仗上下意见要一致也就是要师出有名为什么而战?正义而战?生存而战?)”如师出无名或上下意见不统一打胜战的机率有多大呢 在很多中小企业中人才都喜欢从外面找外面招,但往往空降下来的存活率不高为什么呢?难道是招来的人没有能力?自己选择错了?非也招来的人不是没有能力他是否认同你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与企业文化决定了他是否能在你企业创造多大大价值能留多久价值观不认同勉强留下的多是在争执和博弈使他留下的只剩利益一但利益没有达到预期或是有更大的利益, 定毫不犹豫的抛弃企业
术(战术)
03“术 术指的是战术、技术、方法、路径企业管理中的模式、机制、方法、技术等都是术的层面他是企业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的关键企业要达成战略目标有很多方法、模式战术的选择与制定决定企业是否能利用最少的资源、最快捷的实现企业战略 目标企业战术必须要围绕企业战略制定必须保持一致性战术选择错误如果不及时调整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实现。 如企业战略为价值创新战略,战术的选择应着重解决客户痛点、硏发差异化的产品、引领产业发展趋势、资源应投入偏 向硏发及产品应用如果战术重点却是围绕扩大生产规划、整合产业链降低成本、与竟品打价格战试想这样的结果会拖延到 企业的发展进度除非企业是垄断型行业;所以战术重点要围绕战略来选择与制定,否则会事倍功半.
法(战略)
法指的是战略、方向、目标、法规;企业的战略、目标、法规一定要围绕企业的道(价值观、理念)制定现在流行一句话不忘初心” 试想一下企业的战略方向、目标是否违背了企业的初心?是否符合企业价值观?
器(工具)
器指的 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企业运作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工具、设备、仪器等都属于器的范畴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器是辅助 性的一些事物,主要是用来提升工作效果提升工作质量的使其能更快、更好的为达成企业目标服务。
孙子孙子兵法
1830马克思主义
怎么看时政热点?有这个学科的知识,考虑多方利益,为什么这么做? 对不同人有什么影响时政热点政府有钱,但是怎样把 钱给到消费者,流动到市场中? 年终奖一般在次年第一季度方式提前发年终奖年终奖一般在次年第一季度方式提前发年终奖; 发放地方债(首先清楚发放地方债(首先清楚gdp的算法);的算法)发放地方债(首先清楚gdp的算法);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2.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对应的是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指导具体科学,哲学是一般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内容
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
一元论
唯物主义(物质)
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片面性、机械性)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
二元论
意识与存在的统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和的根本标准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原子论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开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原子特性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实践性
革命性
科学性
唯心主义
精神第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某种~客观ˆ精神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提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
含义: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和 3.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三种社会形态
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社会历史历史形态
①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 ③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 ⑤共产主义社会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者的相互运动表现为矛盾运动
生产力
性质: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
三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两种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的相互运动构成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
决定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由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构成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文化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
对生产方式产生影响(改变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劳动形式) 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实质在于: ①充分相信群众 ②坚决依靠群众 ③密切联系群众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个别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辩证唯物主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
物质观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属性
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客观实在性(物质与意识的唯一区别)
存在方式
运动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与物质的关系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无纸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静止
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相对、暂时的
运动与静止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观
物质概念 共性与个性的关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不可分割
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 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辩证统一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不可分割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世界是统一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
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统一于物质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规律
含义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征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普遍性
方法论
1.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观
含义 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意识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双重性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属性
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既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产物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起源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
决定因素
语言
语言是物质,但其含义是意识
意识的物质外壳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发展观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联系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 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是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促进事物和人的发展,不利的条件阻碍事物和人的发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 矛盾的对立面一定前提下可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普遍性
矛盾的共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2.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五对范畴(联系的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2)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观
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直接现实性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与认识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理解社会生活
物质世界分化,统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注意不是根本动力
特点
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非存粹的精神活动
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特征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真理
含义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认识
特性
客观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有条件的
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绝对性和相对性(基本属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性)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具体的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与真理
价值及其特征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 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①客观性 ②主体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最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评价现象的认识活动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与谬误
往往相伴而行
对立统一
认识
含义 主体对客体能的的反映 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特点
反复性
主体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 1.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2.不同立场、 3.观点、 4.方法 5.知识水平 6.思维能力 7.生理素质等的限制
客体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时间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目的:达到真理
追求真理是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方法论
辩证法
用联系和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
用孤立和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1912毛泽东思想
道法术器 毛泽东是一个人; 但是他的力量更像是一个神,如果说没有毛可能还会有其他人, 但是没有毛,我们的国家绝对没有这样的战斗力和底气;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绝对不是核弹, 因为核弹的背后是人的思想在操控着他
世界观
思想是没有力量的,但是参透了规律, 利用规律去控制客观世界; 用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再利用规律去控制客观世界,思想就成为了这一切背后的最重要力量; 思想从客观世界的提炼中而来; 在回归到客观世界当中去;
1917-1937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这两个主要敌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最根本标志)
新:无产阶级 旧:民族资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
新:马克思主义 旧: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民主共和观念
3、前途不同
新: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旧: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新: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旧: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
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相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链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二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失败,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决定民主性质不是由领导决定,而是由革命任务和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际基础;
八七会议: 枪杆子里出政权 ; 遵义会议: 1936; 七大: 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 七届二中全会: 农业国-工业国;新民国-社会国 ; 八大: 矛盾改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以经济为中心 ;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矛盾改变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 十五大: 1997年,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十六大: 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农民问题 2、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 3、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我问题 4、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领导权的问题 5、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 6、中国革命的实质: 农民革命 7、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质: 党领导的农民战争 8、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推翻三座大山(帝、封、官) 9、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三座大山) 2、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3、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从根本上说,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4、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二重性) 5、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相互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6、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情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民族资产阶级 城市阶级 农民阶级 无产阶级 1、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诞生于外国侵略者在华开设工厂(甲午战争)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两面性:为什么说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有两面性?
1、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 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2、妥协性/动摇性/摇摆性: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a.坚持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b.分布集中; c.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2.历史把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放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近代中国国情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1840年鸦片战争前,封建国家; 两个根本的变化:a、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的中国 2、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占支配地位);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各种矛盾中最主要) 3、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要和官僚主义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区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1917年
3、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转变的条件
A、主观条件:a.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b、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B、客观条件: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b.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c.世界形势的新变化(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1940 1945基本纲领的提出
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中国社会阶级分析
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 毛主席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 他指出: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主席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苦农民)、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 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 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 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革命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1、内无民主,外无独立 2.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3.农村比较薄弱
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客观条件(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客观原因/问题): 1、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红色政权根本原因) 2、人民革命愿望强(受大革命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革命形势所屈) 主观条件: 1、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2、党的领导有力量及其决策不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1、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强有力保证) 4、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 实践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世界意义: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1929-1956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改造实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占主要):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 2、半社会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最主要:国营、个体、私人)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属于半社会主义:合作社,国家资本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两种过渡性质的经济:
1、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团经济过渡的形式 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三、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地位)-工人阶级; 个体经济(绝对优势)-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 2、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名族资产阶级等基本阶级力量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个矛盾
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改造实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确立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6《论十大关系》报告 1、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论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 3、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过渡时期,无产与资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现阶段是经济文化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经济意义: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政治意义: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使占世界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理论意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意义: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49-1976社会主义探索
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4、促进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毛泽东提出两种矛盾学说的著作,1957年2月多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主要矛盾:a、1840-1949,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1949-1956,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1956,八大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利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e,2017,十九大
5、敌我矛盾:对抗性,不可协调性,用专政去解决; 人民内部:非对抗性,可协调、用民主方式解决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社会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二、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经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三、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 四、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五、共产党和其他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六、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长期规律(价值观)
毛泽东的道 是思想价值取向的高度总结 是多种维度方向的一种选择 比如美国选择的是民主 自由 法制 中国选择的是为人民服务 目标 为了让中国更有力量,做出的选择 让中国在东方再次崛起 价值观不是随意选择的, 而是结合客观世界和自我客观存在的最优解
实事求是(核心和实质)
1、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现在并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4.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根本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根本目的)
1912 独立自主(根本立足点)
1、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1917-1945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7思想的力量
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理论
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1、实现政治和经济统一,政治和建设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思想)
2、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3、工农相结合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
1917阶级斗争获取力量的方式
1、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2、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4、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917 人民当家做主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队唯一宗旨
群众路线(工作路线)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科学内涵:从客观存在事物去研究事物发展规律 3.理论基础:本质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4.要求: a、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4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最主要); 没收官僚资本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最特色)--两没一保护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5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其内容上 a.反帝对帝国主义压迫 b.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形式上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 ,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
1、基础内容: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提出: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者关系: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统一战线
1、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少数: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最广大的人民: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构成: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的关系,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c.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d.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武装斗争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唯一宗旨) 3、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
党的建设
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十九大后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3、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4、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1927 枪杆子里出政权
第三世界人民和国家的觉醒; 提出了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军事理论
游击战
敌疲我打,敌进我退 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消耗敌人后勤力量
革命解放战争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队唯一宗旨 2、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3、制定了三大规律、八项注意 重要指导思想:中国成立后,提出必须加强国防, 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领导思想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928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1、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2、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理理论。
3、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战争和战略问题》
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工农武装割据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弱小革命力量能胜反动力量
2、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3、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4、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相结合
1949-1976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2、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3、两半社会的结束 4、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完成 三大改造标志:1、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2、社会主义社会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4、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然性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同上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同上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口号:向科学进军)4个现代化 同上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同上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同上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内容:1、第一大关系,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两条腿走路包括: 重和轻、 中共和地方、 沿海和内地、 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
工厂的特殊成果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团经济是工商业 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2、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主体,自由生产补充, 3、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主体,自由市场补充。 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日制 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 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1、内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关系: “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和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
一、方针: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二、步骤: 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方法: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是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合作社中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答一二三 一、和平赎买 二、低级到高级(资本主义的过渡性质) 步骤:1、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私营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私营商业:委托经销、代销;利润分配-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2、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3、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股定息)-社会主义性质 三、自食其力
1956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要求:前面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论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
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
1、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论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 3、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979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理论基础)思想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世界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首要回答了什么、创造性回答,科学地回答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76年的社会主义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2、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97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阶级段的含义: 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十九大后- 1、矛盾改变 2、国情不变 3、国际地位不变; 十九大前-123全不变 A.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也会导致新的挑战
价值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
1、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基本路线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主要的内容是基本途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 4、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a.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 c.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三步走战略
1987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1、1981-1990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1991-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3、20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南方谈话的精神, 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济理论的要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差别;不能否认
但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都是好猫
一国两制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a.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b.两制并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c.高度自治--不拥有外交权,不等于完全自治。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于台独,外国势力)。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a.解决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的问题,属于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b.在香港、澳门得到实践--殖民遗留的问题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本方针)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1、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2、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89江泽民补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执行力量 :十六大写入党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进党的建设
1、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2、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3、核心问题是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的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考点问题:(答案:要坚持---有机统一)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方针是?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2个一百年-- a.建党一百年; b.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2、2个时期-- a.现在--2020年为决胜期; b.19大--20大,交汇期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1、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领域上)。 2、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08胡锦涛补充
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写入党章 十八大确立为党思想
科学发展观
五位一体
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打造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D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政治:
1、核心和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点, 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4.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新形势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2、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最大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3、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4、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2013习近平
世界观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经,政,社,文, 生,外,军,党,港澳台)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历史性变革:(2-9前面都加坚定不移)
1、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消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2、新发展理念。 3、全面深化改革。 4、推进依法治国。 5、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8、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9、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党的八大指出的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a.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自己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2017) 3、党的十九大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不平衡不充分)
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表述的主要依据
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现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确实不能概括今天中国的社会生产状况 从社会需求方面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变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 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依据: 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内涵
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上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历史脉络)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主题) 3、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人民性) 4、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民族性) 5、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世界性)
新时代的意义:160P
国家政策目的
国家政策的出发点: 1.国际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 2.自身的稳定权益。 3.人民需求 保护自身稳定权益的手段:增强国际地位,保障人民生活。.
2015三大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
方法论
20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 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的三大内涵的辩证关系为(国家梦和个人梦之间的关系): 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二、是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的特点: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1、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非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2、党的十七大(2007)、十八大(2012)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 3、两个一百年:建党100年时,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35)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两步走战略: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1、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政治建设: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个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社会建设: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民生和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更为宽松,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5、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6、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1、高度的物质文明,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高度的政治文明,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高度的社会文明,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高度的精神文明,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高度的生态文明,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1、实现中国梦需要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需要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2、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弛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4、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和平 携手 实干 努力
弘扬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中国精神作用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中国共产党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激发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以 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大好河山 爱骨肉同胞 爱灿烂文化 爱国家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道德规范, 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有面向世界
做忠诚爱国者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促进民族团结
增进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增强国防意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以 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 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动力(关键是人才) 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1、“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 2、“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a.领域要全面(“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b.人口要全面(惠及全体人民) c.区域要全面(城乡区域共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外部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专项、行业、社会)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去一降一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三个重要内容: 信息化: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化: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
八大明确
1、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2050) 7、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任、矛盾、布局、目标、法、军、外、党
两个维护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
全党都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个坚持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大会--政体 3、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中国共产党领导(前提和保证)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核心:多党合作制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当代中国最直接、广泛的民主实践)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村委会取代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目标的提出: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总目标是一个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表现,两者相辅相成。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支点) 1、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目的) 3、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4、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两个先锋队的关系。 a.一方面始终成为工人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政治前提。 b.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 一、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三、也是党以实现民族复习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2、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3、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2、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3、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 二、伟大梦想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三、如何实现伟大梦想: 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四个伟大的关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 1、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2、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励前进动力。 3、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4、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工作思路 A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B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C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D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依据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如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1、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生活若干准则
3、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这是党的政治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将制度建设贯串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 党指挥枪的原则(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是统一的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 1、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们党实行民主集中制)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增强学习本领,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2、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提高保持政治定力 3、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4、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5、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6、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7、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 8、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1. 信仰自由 2、独立自主自办 3、政教分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 1、必须始终准备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A“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 B“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 C统一于“一国”之内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台湾问题)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根本性质、关键) 4、坚持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5、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6、携手同行公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
(纪念马克思诞生二百同年谈话)
1、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平、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涉及 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精髓)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精髓)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四个方面内容构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是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 2、体现着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3、反映着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体系,社会。。。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述,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3、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4、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种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习近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建设文化强国
1、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社会效应)和文化产业(经济效应) 3、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强国的内涵
1、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表现为: a、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
1、什么是文化强国 2、如何建设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陆)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大陆外) D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多党监督
1、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方针,民族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维护祖国统一,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决我国民族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基石) 2、民族团结(核心) 3、共同繁荣(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宪法为根本大法) 1、协商民主最具有特色; 2、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 3、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a、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1、201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是人民)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相辅相成)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理论问题): 1、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3、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4、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落地问题)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教育、就业、创业)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幼有所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以军事、文化、社会为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坚持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自主
未来
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5、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受的重要责任
尊重
顺应
保护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1、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 2、构建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2、建设统一开放。 6、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建设体现效率 4、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1、怎么深化。。。结构? 2、怎样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1.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2.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化供求结构。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化供求结构。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动能转换
市场要素配置
培养人
三去一降一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实体 创新驱动 各类市场 城乡联动 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体
创新驱动
各类市场
城乡联动
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
坚持国家安全忧患
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 1、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 2、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3、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4、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
1、强军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军队国防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撑)
2、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3、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4、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奋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5、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6、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7、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8、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9、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变革,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10、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南昌、秋收、广州)}
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基本内容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制度保证
4、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
如何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A、不折不扣落实好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坚持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战斗堡垒 B、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公信度, 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C、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大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力度,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是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力量基础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根本职能没有变), 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 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
坚持全国一盘棋,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
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战略规划
突出重点领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的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2、多极化的意义: A、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D、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生产力) 2、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利: 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条件, 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弊: 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加剧了国际竞争, 增加了国际风险, 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一定冲击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重要标志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原因):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2、(结盟、盟友)不可选,我国不实行结盟,军式同盟,不与霸权主义建交
3、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热点的问题时
,政府原则: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始终坚持、根据事件本身的是非取值 C、本国事情由本国解决、外国不许干涉 D、要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国际争端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1、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2、维护联合国 3、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必要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举措:
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化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侓法规体系 5、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270P:(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生态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 4、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交流经验
伙伴关系、 安全格局、 经济发展、 文明交流、 生态建设
国家智囊
林毅夫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曾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如果我之前说的人还有争议,这位则是国家智囊中的智囊,他牛逼到了什么程度呢?没有林毅夫,我国的改革开放将无法顺利实行,其中必然充满荆棘坎坷,没有林毅夫,我国发展经验无法正确总结经验,有可能会抓错重点,没有林毅夫,数次经济难关将会硬着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局座·张召忠
第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局座张召忠 张召思,海军少将,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人称战忽局局座。著名言论“雾霾防激光/海带缠潜艇/陨石炸航母”,看似言论不着边际,但是实际上,局座的言论是否失当,是依中央的态度而定的他的两句话我认为最能体现他的智慧: “做节目,知识用5%,有些事不能说。” “其实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并不知道该往哪走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我对温教授了解不多,但是学经济学的时候,经常从各个大学的教授口中耳闻其成果,有兴趣可以查一下。温铁军的《八次危机》可谓是拨云见日,让我对许多政策上的事明白起来。不过作为一个经济学派的观点,他也收到了很多其他学派的攻击,有一次我听某教授讲座的时候问过对温观点的看法,就得到了很直白的答复。
国际关系
清华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中国最早是三个国际关系硏究院, 清华(阎学通), 北大(贾庆国), 复旦(张维为), 三者是在周文正公的示意下组建的,分别研究大国关系、外交政策、和对内宣传(此点可能有误)。阎学通负责研究大国关系,《国际关系分析》一书算是其精华部分。传说中的鹰派,对台有“留岛不留人”类的言论,非常符合我这类小粉红的口味。曾经自曝自己的观点不受中央重视,无论是真是假,可以从话音里听出国家另有更牛逼的智
复旦张维为
张维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硏究院高级硏究员。不客气的说,这个比局座牛逼多了(丝毫没有对局座不敬的意思),局座的典型作风是打哈哈,张院长则是针锋相对,大言雄辩。去年奈克萨斯思想者大会上,张院长与英美俄法布参会者-辩到底,就权利、自由、民主、国家等等话题展开讨论,以一敌五不落下风,可谓今日之舌战群儒,有兴趣可以查一下他的演讲。 评论中尚有对张维为不以为然者,的确,张维为的言辞更像是外交用语,但我也说了,目前只能从抛头露面的人中看出一些智库端倪,至少我还是很欣赏张院长的
金灿荣 战忽局政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与局座并称张金,三字真言嘿嘿嘿,言辞温和而锐利,讲座中经常用一些幽默的比喻,可以说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了。
思修
世界观
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 时代新人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世界观: 是人们对 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的关系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回答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观
人生人生: 人的生命活动的社会旅程人的生命活动的社会旅程 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正确的人生观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
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征
超越性
实践性
时代性
信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特征
执着性
多样性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昭示奋斗目标 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考理想信念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矛盾
辩证看待矛盾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生华
崇高的理想信念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体现了科学性好革命性的统一(基本特征)
1.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3.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
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观点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 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胸怀 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
科学高尚的 人生追求
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
乐观 务实 认真 进取
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方法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条件
客观实际
个人条件
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
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
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价值
回答什么样人生才有价值 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相互区别,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内涵内涵: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先进性,真实性,人民性
坚定价值观自信
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价值观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方法论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认识功能
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规范功能
调节功能
作用
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的属性
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具有阶级性
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是一种实践精神
本质 既是 只一 种事物的根本性质。
道德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道德具有阶级性和普遍性。
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现今道德的内容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中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转化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有精华有糟粕
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念。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作用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家庭美德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和文明相亲相爱。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
恋爱观和婚姻观
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作用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
学思并重。 审查克己,慎独自律。 知行合一。 积善成德。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激发正向倒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规定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属性
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法律遵守
法律监督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心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我国宪法的地位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严格。 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宪法相关法。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民法
民法总则。
商法
行政法
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
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
社会法
是调整劳动关系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利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刑法
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原则。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诉讼法。
非诉讼程序法。
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