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三一轮专题十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总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整理了经济新变化、生产力新变化、社会新变化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4-06 00:27:46 广东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经济新变化
国内
第一阶段(二战后-20C70s初)
背景
历史教训
经济危机暴露自由主义的弊端
二战的教训
现实需要
恢复和发展经济
稳定社会
外部因素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
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
特点
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
影响
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措施
加大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第二阶段(20C70s以后)
背景
20C70s,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
政策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评价
积极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保证了生产的社会的社会性;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
经济周期性依然存在
贫富差距大(富裕与贫困并存的两极社会)
实质
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际
背景
为了摆脱危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内容
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世界银行(投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加强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发挥大国作用
相对平等的协调,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生产力新变化
条件
经济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
理论准备
20C,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子主题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
社会需要
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成就
开始于20C40s中(二战中)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影响
进入信息时代
“新经济”兴起
中间阶层力量崛起
出现新的生活模式,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影响国际经济的发展方向
社会新变化
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国家”
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有较好的公共福利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吸取经济危机的历史教训
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阶段
二战时兴起,20C60s-70s逐渐完备
20C70s“滞胀”时,减少福利
20C80s美英法等国家不同程度的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目的:为了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评价
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有利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弊端
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扩大公民权利:社会运动
原因
但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表现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
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目的
争取平等权利
结果
国会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目的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结果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C60s,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致力生产力的发展
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总结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进步性
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局限性
变
统治手段和方法
不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经济新变化
国内
第一阶段(二战后-20C70s初)
背景
历史教训
经济危机暴露自由主义的弊端
二战的教训
现实需要
恢复和发展经济
稳定社会
外部因素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
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
特点
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
影响
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措施
加大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第二阶段(20C70s以后)
背景
20C70s,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
政策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评价
积极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保证了生产的社会的社会性;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
经济周期性依然存在
贫富差距大(富裕与贫困并存的两极社会)
实质
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际
背景
为了摆脱危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内容
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世界银行(投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加强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发挥大国作用
相对平等的协调,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生产力新变化
条件
经济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
理论准备
20C,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子主题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
社会需要
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成就
开始于20C40s中(二战中)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影响
进入信息时代
“新经济”兴起
中间阶层力量崛起
出现新的生活模式,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影响国际经济的发展方向
社会新变化
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国家”
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有较好的公共福利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吸取经济危机的历史教训
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阶段
二战时兴起,20C60s-70s逐渐完备
20C70s“滞胀”时,减少福利
20C80s美英法等国家不同程度的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目的:为了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评价
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有利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弊端
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扩大公民权利:社会运动
原因
但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表现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
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目的
争取平等权利
结果
国会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目的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结果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C60s,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致力生产力的发展
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总结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进步性
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局限性
变
统治手段和方法
不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