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什么是病机?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相关因素是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编辑于2023-04-09 10:49:18 四川省临床检查 第一节 主诉 第二节 现病史 — 受伤当时的具体程度 — 受伤与发病时间的间隔 — 伤后症状变化 — 疼痛 第三节 局部检查 -- 形态检杳 — 功能检查 — 疼痛检查 第四节 脊柱疾病与损伤的检查法 -- 脊柱标志与定位 -- 脊柱畸形 -- 脊柱疼痛检查 第五节 特殊检查 -- 颈部 ——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肋锁综合征 ——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臂丛神经根受压 ——锥体束在C5~C6以上受损 --颈胸 ——脊柱外伤 ——神经根受压 ——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高压 -- 腰臀部 ——骨神经根及腰骶部神经根卡压(根性坐骨神经痛) ——L1~L5椎间神经根受压 ——L5~S1椎间神经根受压 ——髋关节/骶髂关节,椎间关节病变/腰神经根受压 ——骨盆骨折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病变,截瘫 ——坐骨神经/梨状肌病变 ——髂胫束挛缩 ——髋关节、臀中肌、臀小肌功能障碍 ——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 四肢关节 ——肩部 ——肘部 ——腕部 ——膝部
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及疾病, --解剖生理 --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椎半脱位(C1~C2) --斜颈(痉挛性斜颈) --落枕(项强)
腰腿痛, --解剖生理 --腰椎问盘突出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臀上皮神经损伤 --髂腹下神经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 --髂腰韧带损伤 --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 --耻骨联合分离症 - --退行性脊柱炎 (腰脊柱) --梨状肌综合征 --股内收肌损伤(股内收肌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临床检查 第一节 主诉 第二节 现病史 — 受伤当时的具体程度 — 受伤与发病时间的间隔 — 伤后症状变化 — 疼痛 第三节 局部检查 -- 形态检杳 — 功能检查 — 疼痛检查 第四节 脊柱疾病与损伤的检查法 -- 脊柱标志与定位 -- 脊柱畸形 -- 脊柱疼痛检查 第五节 特殊检查 -- 颈部 ——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肋锁综合征 ——喙突胸小肌综合征 ——臂丛神经根受压 ——锥体束在C5~C6以上受损 --颈胸 ——脊柱外伤 ——神经根受压 ——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高压 -- 腰臀部 ——骨神经根及腰骶部神经根卡压(根性坐骨神经痛) ——L1~L5椎间神经根受压 ——L5~S1椎间神经根受压 ——髋关节/骶髂关节,椎间关节病变/腰神经根受压 ——骨盆骨折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病变,截瘫 ——坐骨神经/梨状肌病变 ——髂胫束挛缩 ——髋关节、臀中肌、臀小肌功能障碍 ——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 -- 四肢关节 ——肩部 ——肘部 ——腕部 ——膝部
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及疾病, --解剖生理 --颈椎病 --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椎半脱位(C1~C2) --斜颈(痉挛性斜颈) --落枕(项强)
腰腿痛, --解剖生理 --腰椎问盘突出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臀上皮神经损伤 --髂腹下神经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 --髂腰韧带损伤 --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 --耻骨联合分离症 - --退行性脊柱炎 (腰脊柱) --梨状肌综合征 --股内收肌损伤(股内收肌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病机
概念
什么是病机?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相关因素是——、——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相关因素
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
致病邪气的性质
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可能破坏
邪正盛衰
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
使气血功能紊乱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和内容
分类1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系统病机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
病类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
分类2
病证病机
感冒的病机、喘病病机
症状机理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
邪正盛衰
打开
基本概念
定义: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关系的方面
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病证的虚实变化
许多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邪正盛衰/虚实变化
实证
什么是实证? 实证的两个来源? 实证的5个症状 为什么外感六淫后期不一定是实证?
定义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邪气盛则实
遇到邪气,一定是实,但不意味着最后的病症一定是实证。除非正气也不虚
实证四种
外感六淫的初中期
有形病理产物
气滞
气闭
来源
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因为后期通常会伤肾,伤肾以后就虚实错杂
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内伤病证
痰涎壅盛
食积不化
水湿泛滥
瘀血内阻
症状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
壮热
声高气粗
狂躁
脉实有力
腹痛拒按
虚症
什么是虚症? 四种来源? 六个症状?
定义
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的一种病理反映、
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
精气夺則虚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前提:没有邪气)
虚症五种
阴、阳、气、血、精
来源
素体虚弱
疾病的后期
多种慢性病证
大伤元气之后
大病、久病,消耗精气
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
症状
神疲体倦、面容憔悴
自汗、盗汗
脉虚无力
五心烦热
五心:两手心、两足心、心胸
心悸气短
疼痛喜按
虚实是变化的、相对的
临床七成以上虚实错杂的病症。
病机的或实或虚,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但是,有假象 (个人:阴阳格拒的表现)
真虚假实的四字经典—— 真实假虚的四字经典—— 上面的原因分别是——?
至虚有盛候
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
举例:气虚导致运化无力,腹胀结,腹胀结通常是实证。
大实有羸状
羸:léi瘦弱。 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举例:体内痰饮、瘀血过剩,导致气血输布失常,表现出虚症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解释邪正相持、正虛邪恋的意思?
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
机体正气不甚虚弱 ,而邪气亦不过强 ,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正虛邪恋
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为正气难复,导致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念,或留下后遺症
补充:转归分类(从最好到最坏)
痊愈
临床痊愈
药物控制下的痊愈
好转
指标变好
不变
恶化
死亡
阴阳失调
定义
阴阳失调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或——、——的病理状态(4种),其中后两者在本节里面包括——、——、——
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人、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偏胜
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阳邪侵入人体,形成——;阴邪侵入人体,形成—— 临床表现特点—— 必然发展趋势——
阴阳
阳:通常是内部脏器功能偏盛
阴:通常是外感寒湿阴邪
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
阳邪侵入人体,形成阳偏胜(功能亢奋)
阴邪侵入人体,形成阴偏胜
临床表现特点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必然发展趋势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阳偏胜
阳偏盛的病理状态——? 阳盛则外热的原因是——? 病机特点:阳盛而——的——证 主要成因?(3个) 具体表现? 发展变化?(一句话) 实热证的发展变化的两种病态?
病理状态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阳盛则外热”,实际上是指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与邪气抗争,从而引起“腠理闭塞,玄府(汗孔)不通,卫气不得泄越〞的发热症状。
病机特点
阳盛而阴末虚的实热证
主要成因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从:通假字,重)
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郁而化热所致
郁而化热的原因是当肝不能疏泄时,则肝火逆行成火
具体表现
共性
壮热、面红、目赤等(阳盛则外热)
面红
舌红苔黄
伤阴相关
脉数有力
小便黄、大便干结
口渴
相关脏腑
心
心烦、失眠、多梦、舌尖红
肝
目赤、两胁灼痛、
肺
痰黄、胸痛、咳痰带血
胃
胃脘灼热、消谷善饥、口臭、口疮牙龈肿痛
大肠
大便干结
发展变化
阳胜则阴病
邪客于阳而致阳盛,此时由于阴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实热证
由于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此时阴相对不足,从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
后期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亏,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
阴偏胜
阴偏盛的病理状态——?(3种) 病机特点? 主要成因?(4个) 具体表现?(3个症状) 发展变化?(一句话)
病理状态
(寒、阻、弱)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因为阴伤阳导致)、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
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主要成因
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具体表现
形寒、肢冷、舌淡等(阴胜则寒)
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
发展变化
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定义
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精气夺”,是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阳偏衰
病理状态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为诸阳之本,故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到肾,则虚症较重
病机特点
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主要成因
(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饮食失养
劳倦内伤
久病损伤阳气
具体表现
阳虚则寒
面色觥白
脉迟
喜静踡卧
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
寒
畏寒肢冷
局部冷感(喜温、喜按)
舌淡苔白
脉迟无力
代谢功能减退,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虚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
心
心悸怔忡
神疲乏力
嗜睡
一些瘀的症状(心主血脉)
脾
腹胀
纳呆(胃纳呆滞)
下利清谷
完谷不化
水湿痰饮
消瘦
出血症(脾统血)
内脏下垂(脾主升)
肾
腰膝酸冷
小便频数
夜尿清长
发展变化
无
阴偏衰
病理状态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其中尤以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病机特点
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主要成因
多由于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
化火伤阴
久病耗伤阴液
具体表现
阴虚则热
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
五心烦热
骨蒸潮热
面红升火
消瘦
盗汗
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
脉细数无力
发展变化
无
阴阳互损
病机特点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损及阳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举例:肝阳上亢证 为水不涵木的阴虚阳亢,病情发展损耗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觥白,脉沉弱等阳虚症状,即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理解:肝阳上亢后的症状,先阴虚,导致肝阳上亢,发展到后面,其他方面的阳也弱(一方面阳耗损过度,另外阴阳互生不足),即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举例:水肿证 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盗于肌肤所致。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阴无阳生而日益亏耗,而见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瘈疭等阴虛症状,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瘈疭chì zòng:脚痉挛、口斜眼歪) 理解:水肿证后的症状,先阳虚,导致水肿,发展到后面其他方面的阴也弱(一方面阴耗损过度,另外阴阳互生不足),即阳损及阴
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因为肾藏精气,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
阴阳格拒
病理状态
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
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遇,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在临床上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
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阳于外,在临床上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之证。
阴阳亡失
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
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理解:亡阳即阳被耗光
病因
多由于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
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等多种原因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亡阳,多由于阳气的严重耗散,虚阳外越所致
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阴泄,阳气外脱所致
阳气暴脱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亡阴
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理解:亡阴即阴被耗光
病因
都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所致
也可由于其他因素大量耗损阴液而致亡阴
故亡阴时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的危重证候
亡阳亡阴互根互用,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补充
阳虚则寒. vs 阴胜则寒
病机上有区别
阳虚则寒: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阴胜则寒: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阳未虚的实寒证
临床表现不同
阳虚则寒:虚而有寒
阴胜则寒: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病程时间长短不同
阳虚则寒:病程时间长(相当长时间)
阴胜则寒:病程时间短(几天)
阴虚则热. vs 阳胜则热
病机上有区别
阴虚则热: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重)阳化热
临床表现不同
阴虚则热:虚而有热
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病程时间长短不同
阳胜则阴病 vs 阳损及阴
阳胜则阴病:实热证,导致的虚寒证,最后实热兼阴亏
阳损及阴:阳虚则寒证,导致阴虚,最后阴阳两虚证
阴胜则阳病 vs 阴损及阳
阴胜则阳病:实寒证,导致的虚热证,最后实寒兼阳虚
阴损及阳:阴虚则热证,导致阳虚,最后阴阳两虚证
气血失常
基本概念
包含内容
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气的失常
气虛
病因
气的生化不足(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
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不足
气的某些功能减退
病症表现
精神萎顿,倦怠
四肢无力
眩晕
自汗
易感冒
由于气和血、津液的关系密切,气虚会影响及血和津液,导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
气机失调
即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失常,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气滞
定义
气的流通障碍,气机郁滞不畅
病因
主要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
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的障碍
现象
可以出现胀满、疼痛,甚则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
肺气壅滯、肝郁气沸,或脾胃气滞
气逆
定义
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
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壅阻
现象
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肺
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胃
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
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
甚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虚实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
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
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气陷
定义
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因
“人受气于谷”,气生化于脾,脾主升,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气虚时,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为中气(即脾胃之气的合称)下陷
现象
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
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
短气乏力,语声低微
脉弱无力
虚实
气虚病机的一种
气闭
定义
气的外出受阻
属重证
病因
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之极,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现象
触冒秽浊之气
闭厥
外感热病
热盛闭厥
突然精神创伤
昏厥
备注:厥——昏厥
气脱
定义
气不内守而外脱
属重证,可出现出现功能突然衰竭
病因
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
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
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血的失常
血虚
定义
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主要成因
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
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
表现
总体
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的证候
具体
面色不华,唇舌瓜甲色淡无华
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
形体瘦怯
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
血瘀
定义
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血瘀反过来又可加剧气机的阻滞,从而形成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气滞的恶性循环
主要成因
气滞而致血行受阻
气虚而血运迟缓
痰浊阻于脉络
寒邪入血,血寒而凝
邪热入血,煎熬血液
病理产物
血瘀的病理产物是瘀血
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形成血瘀的一种原因
具体表现
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寒温而不减,甚则可形成肿块,称之为癥zhèng
可伴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以及瘀斑、红缕等血行迟缓和血液瘀滞的征象
血热
定义
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
主要病因
由于邪热人血所致
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
临床表现
热象
热象是指口干舌燥、尿血、月经提前、吐血、舌质红降等表现
耗血
指未离经(脱离正轨)之血被热血耗伤,血中之阴液导致阴耗血浓,出现阴伤血少的症状
另一方面它指的是瘀血离经而导致血液被耗损
动血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轻则加速血行而心率快,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等
伤阴
阴是指阴液,当人体出现伤阴的情况时会出现很多部位干燥的情况,比如口唇干燥、鼻子干燥、皮肤干燥没有光泽、大便干燥,甚至出现口渴喜饮的症状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基本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 血对于气,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
气滞血瘀
气滞和血瘀,常同时存在
肝的疏泄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
在临床上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癥瘕等病症(癥zhèng瘕jiǎ——腹中结块的病)
气不摄血
指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气随血脱
常由外伤失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
气血两虛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之症
气血不荣经脉
表现
肢体麻木或运动不便,甚则不用
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定义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成因
燥热之邪
五志之火
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
过用误用辛燥之剂
津液耗伤所致
表现
伤津
炎夏而多汗、高热
口渴引饮
气候干燥季节
口、鼻、皮肤干燥
大吐、大泻、多尿
目陷、螺瘪、转筋
螺瘪——指头肚瘪、凹陷、不饱满
转筋——抽筋
阴液枯涸以及动风
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
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唇舌干燥而不引饮
引饮——中医口渴引饮是喝水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意思
低渗性脱水,虽然唇舌干燥,但主要是缺电解质,所以不引饮。水喝多了,电解质更低
形瘦肉脱
肌肤毛发枯槁
肉瞤
肉瞤shùn——抽动
手足震颤蠕动
备注:津 vs 液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
伤津时并不一定兼有伤阴脱液
津伤乃伤阴脱液之渐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是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亦不易迅速补充
脱液时,则必兼有伤津
液脱乃津液干涸之甚
津液输布障碍
定义
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
成因
最主要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其他见下
表现
肺失宣散和肃降
痰壅于肺
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
津液环流迟缓,而生湿酿痰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气沸而致津液停留,为痰为水
三焦的水道不利
影响津液的环流和津液的排泄
津液排泄障碍
定义
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成因
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肺和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泄的作用。因为,在肺失宣发,腠理闭塞,汗液排泄障碍的情况下(比如冬季),津液经过代谢后的废液,仍可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反之,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障碍,则必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
表现
水肿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综述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人
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
津停气阻
定义
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成因及表现
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漱,喘促不能平卧
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
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
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阻滞,表现为肢体沉重胀痛
气随液脱
定义
指津液丢失太过,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成因
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表现
阳气缺失
津枮血燥
定义
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成因
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
表现
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
津亏血瘀
定义
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成因
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所致
津液大量亏耗,则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可发生血瘀之病变
表现
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
内生“五邪”
定义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肝风内动
定义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顫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其他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忽然发作;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眩:头摇、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內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
肝阳化风
成因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表现
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㖞(wāi)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热极生风
成因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
表现
痉厥、抽搐、身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阴虛风动
成因
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
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表现
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血虚生风
成因
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表现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血燥生风
成因
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动而生风
表现
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
寒从肾中生
定义
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成因及现象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
“寒则气收”,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血脉收缩、血行减慢等“收引”症状
筋脉拘挛,肢节痹痛
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
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导致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沸,水湿、痰饮之类
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
脾虚生湿
定义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动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成因及现象
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
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油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
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
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津伤化燥
定义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成因
阴津亏损,产生内燥
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
燥胜则干。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实热伤津,导致内燥
现象
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
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
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
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虚,可伴见舌光红无苔
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
火热内生
定义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
阳气过盛化火
定义
壮火: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 (正常状态下是『少火』)
气有余便是火
邪郁化火
定义
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五志过极化火
定义
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阴虚火旺
定义
多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此属虚火。
成因及现象
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其临床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升火颧红
脏腑之火
见脏腑
经络病机
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的气血逆乱
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陷下而致病。反之,气血的运行失常,亦必然导致经气的逆乱,二者常互为因果。
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厥逆
厥,即经气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
导致与其络属的脏腑生理功能紊乱
导致出血的原因之一
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以及其他经络相关症状
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
经络的气血衰竭
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而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的生命临终现象
脏腑病机
基础
脏腑病机主要表现
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
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的阴阳
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还是下降;是发散或是闭藏
脏腑的气血
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具有推动和温煦作用,还具有固摄作用;血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阴阳之根本
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
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肾
气血之根本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病机——脏器的阴阳气血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