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的思维导图,分享了口腔内消化与吞咽、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吸收的内容,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4-16 09:56:42 广东消化和吸收
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慢
有自律性
离体后仍有节律性舒缩
有紧张性
持续性的微弱收缩,保持形态和位置
有伸展性
容纳食物
敏感性
对机械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较小且不稳定
-50—-60mv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消化道平滑肌自发性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
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起步电位
起搏点
Cajal细胞(ICC)
临界膜电位
机械阈
胞内Ca2+浓度增加,平滑肌收缩幅度与去极化幅度正相关
电阈
产生动作电位,平滑肌收缩强度与动作电位频率正相关
动作电位
去极化
Ca2+内流(主)
慢钙通道ICa-L
峰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复极化
K+外流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
调节内在神经丛(整体上)和消化道
交感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
抑制运动、分泌
副交感神经
来自迷走神经、盆神经
ACh
促进运动、分泌,抑制括约肌收缩
内在神经丛
调节局部消化道
黏膜下神经丛
调节分泌、吸收、血流量
肌间神经丛
调节运动
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道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APUD细胞
可以摄取胺的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的内分泌细胞的统称
分为
开放性细胞
有微绒毛,受胃肠腔内容物刺激
闭合性细胞
无微绒毛,受神经、体液调节
胃肠激素
由APUD细胞分泌,主要在消化道发生作用的激素的合称
生理作用
调节运动、分泌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
主要胃肠激素的作用
口腔内消化与吞咽
唾液
无色无味近中性的低渗液体
成分
水
有机物
黏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无机物
分泌率最大时渗透压接近血浆,高Na+、Cl+,低K+
作用
湿润、清洁和保护口腔
溶解、消化食物
排泄重金属、氰化物、狂犬病毒
分泌调节
基础分泌
安静情况下的慢速分泌
湿润口腔
神经调节
条件反射
食物的外形、气味、进食环境
非条件反射
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和温热性刺激
咀嚼
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
作用
切割和磨碎食物,形成食团
使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充分接触
加强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和胆囊的活动加强
吞咽
食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
分为
口腔期
从口腔进入咽,受大脑皮层控制
咽期
从咽部进入食管上端
食管期
由食管上端经贲门进入胃,通过蠕动实现
食团前的平滑肌舒张,后的收缩,挤压食团向食管下端移动
食管下括约肌LES
食管下端的一段高压区,不存在括约肌,但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胃内消化
胃液
胃的分泌
外分泌腺
贲门腺
贲门附近
泌酸腺
胃体+部分胃底
壁细胞
主细胞
颈黏液细胞
幽门腺
幽门部
内分泌细胞
G细胞
促胃液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δ细胞
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ECL细胞
组胺
主要成分
胃蛋白酶原
分泌
主细胞
作用
被胃酸活化为胃蛋白酶后水解蛋白质
盐酸
分泌
壁细胞
作用
激活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
食物蛋白变性
杀菌
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有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内因子
分泌
壁细胞
作用
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并促进吸收
缺乏
巨幼红细胞贫血
黏液和碳酸氢盐
分泌
黏液细胞
非泌酸细胞
作用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阻止盐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除了胃蛋白酶外,还有其他消化液消化蛋白质,如胰液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由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释放,能防止、减轻有害刺激损伤胃黏膜的物质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前列腺素(PGE2、PGI2)、表皮生长因子(EGF)
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促进黏液、碳酸氢盐分泌,使血管扩张,促进胃黏膜修复,抵抗有害刺激
胃肠激素:铃蟾素、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胃内食物、胃酸、胃蛋白酶、倒流的胆汁
促进前列腺素、生长抑素释放
破坏细胞保护
过量饮酒
过量服药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
幽门螺杆菌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
进入胃前
机制
条件反射
视、听、嗅觉刺激
非条件反射
食物的机械、化学刺激
迷走神经传出
支配
G细胞
促胃液素
壁细胞
胃液分泌
特点
持续时间长
分泌量多,消化能力最强
酸度、胃蛋白酶原最多
受食欲影响
惊恐时抑制
胃期
胃内消化
机制
迷走-迷走反射
胃扩张-迷走神经-胃液分泌
幽门部扩张-内在神经丛
肽和氨基酸
G细胞-促胃液素
特点
分泌量最多
肠期
离开胃后
机制
食物对小肠的机械、化学刺激-胃肠激素-血液循环-胃液分泌
十二指肠
促胃液素
肠泌酸素
特点
分泌量最少
消化能力最弱
调节胃液分泌神经和体液因素
促进
迷走神经
直接支配
ACh—壁细胞—胃酸
间接支配
ACh—ECL细胞—组胺—壁细胞—胃酸
促胃液素释放肽(GRP,铃蟾素)—G细胞—促胃液素—壁细胞—胃酸
抑制
盐酸
负反馈—G细胞(促胃液素减少)—壁细胞(胃酸减少)
脂肪
刺激小肠—肠抑胃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壁细胞(胃酸减少)
高张溶液
刺激小肠—肠-胃反射—壁细胞(胃酸减少)
其他
缩胆囊素
血管活性肠肽
铃蟾素(蛙皮素)
生长抑素
表皮生长因子
抑胃肽
胃的运动
头区
胃底+胃体上1/3
储存食物
尾区
胃体下1/3+胃窦
磨碎食物
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
部位
全部
机制
空腹已有,充盈加强
头区强于尾区,协助胃内容物移动
功能
维持胃的形态和位置
协助胃内容物移动
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反射性引起胃舒张
部位
头区为主
机制
食物刺激胃,通过迷走-迷走反射,节后纤维(抑制性纤维)释放VIP和NO,使胃头区平滑肌舒张
功能
暂时储存食物
维持胃内压
蠕动
部位
尾区为主
机制
节律性蠕动,3次/min,始于胃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传播途中逐渐加快加强
功能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磨碎食物
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动力
直接动力
胃和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
胃平滑肌的收缩
头区的紧张性收缩
尾区的蠕动
速度
糖类>蛋白质>脂肪
控制
胃内因素
食物的扩张刺激—迷走-迷走反射和内在神经丛—促进胃排空
食物的扩张、化学刺激—胃幽门部G细胞—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
食糜的酸、脂肪、高张溶液、机械扩张刺激—肠-胃反射—延缓胃排空
食糜的酸、脂肪刺激—小肠黏膜—促胰液素、抑胃肽—延缓胃排空
消化间期胃的运动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胃空腹时除紧张性收缩外,出现的具有较长静息期的周期性强力收缩
部位
始于胃体上部,向肠道传播
机制
每一周期90-120分钟,分四个时相
I相
静息期
II相
出现不规则峰电位
III相
出现成簇的规则峰电位
IV相
过渡期
功能
清道夫作用,清理食物残渣、细菌、唾液等
呕吐
将胃内容物,有时有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可将胃内有害物质排出,但过度呕吐会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
主要成分
胰淀粉酶
对生的和熟的淀粉水解效率都很高,消化产物为糊精、麦芽糖
胰脂肪酶
与辅脂酶结合,分解三酰甘油为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
调节
神经调节
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小肠的刺激—迷走神经(条件、非条件反射)—胰液分泌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
酸性食糜—小肠黏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分泌大量水和HCO3-
小肠上段含量多,距幽门越远,含量越低
缩胆囊素
促进胰液中酶的分泌
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
作用
消化能力最强
中和胃酸
分泌障碍
脂肪泻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胆汁
主要成分
唯一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
胆盐(主)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
胆色素
决定颜色,胆红素结石
胆固醇
肝脏脂肪的代谢产物,胆固醇过多/卵磷脂过少形成胆固醇结石
卵磷脂
与胆盐形成微胶粒,溶解胆固醇
调节
神经调节
进食动作、食物—迷走神经分泌ACh—肝细胞、胆囊分泌胆汁,胆囊收缩
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
促进盐酸分泌—十二指肠分泌促胰液素—分泌胆汁
促胰液素
促进分泌胆汁中的水、HCO3-
缩胆囊素
使胆囊收缩
胆盐
促进肝胆汁分泌
作用
促进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乳化脂肪,增大与胰脂肪酶接触面积
中和胃酸
促进自身分泌胆汁
肠-肝循环
小肠中的胆盐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回肝脏形成并促进胆汁分泌
胆囊
作用
储存、浓缩胆汁
调节胆管内压并排出胆汁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肠壁环形肌节律性舒缩
混合
血、淋回流
蠕动—推入下一节
食糜-十二指肠/吞咽时—蠕动冲—一次到小肠末端
大肠
菌群—VitB、VitK
吸收
部位
小肠
空肠(主要部位)
回肠
胆盐、VitB12
物质
糖—单糖—继发性主动转运
蛋白质—氨基酸、二肽、三肽—继发性主动转运
脂类
甘油—溶水—顺浓入肠
脂肪酸、胆固醇—乳化入肠—胆盐留肠—回肠吸收
特点
面积大—皱襞-绒毛-微绒毛
血、淋回流
停留时间长
前面已消化为可吸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