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学gdx老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整理了共性、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知识,大家也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编辑于2023-04-16 10:54:25 广东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共性
化学结构与分类
具有β内酰胺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单环β内酰胺类)、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
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抑制细菌转肽酶活性
促发自溶酶活性
抑制转肽酶
阻碍细胞壁肽聚糖合成
细菌细胞壁缺损
菌体内高渗性
菌体膨胀裂解
活化内源性自溶机制
细菌死亡
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也称转肽酶
位于细菌细胞膜外侧面、具有催化(肽聚糖合成)功能
亦是β-内酰胺类作用的靶位:能与青霉素共价结合
保障抗生素抗菌活性得条件
对PBPs有高亲和力
良好的渗透性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细菌耐药性

产生B-内酰胺酶
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B-内酰胺酶
水解酶:特异性打开抗生素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完全失去抗菌活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
分类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药物来源及性质
由青霉素培养液中获得,为有机酸,主要用其钠盐
易溶于水,但水溶液稳定性差
现配现用
产生具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
过敏反应
体内过程
不耐酸,不宜口服;肌内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但脑脊液中含量较低
在血浆/组织液中存在,使青霉素易产生强大的抗菌活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脊液中有感染时也可使用青霉素,但用量偏大
几乎全部以原形经尿迅速排泄
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
青霉素+丙磺舒是否合理?合理,都是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排泄的,丙磺舒竞争性抑制了青霉素从体内的排除,保留了血药浓度,延长了抗菌作用
抗菌谱
G+球菌
非特异感染
链球菌:草绿色、溶血性、肺炎链球菌
葡萄球菌:(不产酶,指β-内酰胺酶)金葡菌、表葡菌
G+杆菌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等
特异性感染
G-球菌
脑膜炎萘瑟菌、淋病萘瑟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淋病奈瑟菌:生殖系统淋病 以上为G-球菌 其他为G+球菌
临床应用
特点
抗菌作用强大、产量高、价格低廉
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差
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无作用
对人类细胞作用弱(无细胞壁)
应用
对本药敏感的各种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
抗菌谱中微生物所致感染,一般均可作为首选
治疗G+杆菌感染时应同时给予相应的抗毒素
致病菌分泌了外毒素
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及刺激症状
变态反应
药疹、皮炎、血清病、溶血性贫血
最严重:过敏性休克
防治
预防
严格掌握适应症
详细询问病史、用药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
初次使用
更换批号
间隔时间超过24h
避免病人饥饿时注射、避免局部用药
避免饥饿注射,为应激过程
避免局部用药,防止诱发细菌耐药性
接受治疗后应留观半小时以上
做好急救准备
首选治疗药物:肾上腺素(还可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
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皮肤蛋白、血浆蛋白
完全抗原
诱发免疫应答(Ⅰ、Ⅱ、Ⅲ型)
半合成青霉素
针对青霉素的缺点:
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酶、耐药性普遍;
抗菌谱较窄;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
口服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耐酸,口服吸收好(主要优点)
抗菌谱同青霉素G,抗菌活性略弱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G+球菌所致轻度感染
恢复期巩固治疗、预防感染复发
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
甲氧西林不耐酸,其余均耐酸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
抗菌活性一般不及青霉素G
临床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对本类药物产生的特殊耐药,主要是产生了新的PBP2a,而与β-内酰胺酶无关
该菌株对所有的邹-lactams产生耐药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耐酸、不耐酶
抗菌谱:对G+、G-都有杀菌作用
G+菌:活性逊于青霉素G
G-杆菌:优于青霉素G,有较强抗菌作用
下三路感染: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感染
伤寒沙门菌
百日咳鲍特菌
大肠埃希菌
痢疾志贺菌
流感嗜血杆菌
对厌氧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临床应用
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伤寒、副伤寒
阿莫西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抗幽门螺杆菌)
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机制:与铜绿假单胞菌生存必需的PPs形成多位点结合,且细菌具有强大穿透作用
抗菌谱
对G+、G-菌有效,对G+菌作用多不及青霉素G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且不受病灶脓液的影响
临床应用
烧伤继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哌拉西林作用最强)
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败血症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一般性质
药物来源
药物来源
对天然头孢菌素C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
药物分类:可分为四代
活性基团:β-内酰胺环
抗菌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抗菌作用特点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对-内酰胺酶稳定
过敏反应少
抗菌作用特点
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对G+菌作用强、对G杆菌作用弱
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药
头孢唑啉
头孢氨苄
头孢噻吩
第二代头孢菌素
加强了对G-杆菌的作用
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
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
药
头孢呋辛
头孢孟多
头孢克洛
头孢丙烯
第三代头孢菌素
对G杆菌的作用明显加强
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较强作用
组织穿透力强、可透过血脑屏障
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治疗
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
重症耐药菌(指对青霉素G耐药)引起的感染
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G+菌的混合感染
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药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他定
头孢哌酮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大致与三代相似
药物
头孢匹罗
头孢吡肟
头孢利定
头孢噻利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罕见,但与青霉素类有交叉过敏
肾脏毒性
损害近曲小管细胞
一、二代多见,三、四代基本无毒
二重感染
菌群失调症
长期连续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继发感染
表现
口腔真菌感染、伪膜性肠炎(难辨梭菌)
药物相互作用
与乙醇同时应用:“双硫仑样反应”
其它
碳青霉烯类
抗菌谱广:对多数G+、G-菌有效
敏感: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作用强、耐酶且稳定(某些细菌可产生金属酶)
药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临床应用
G+和G-所指的各种严重感染
需氧菌和厌氧菌所致混合感染
亚胺培南合用西司他汀
亚胺培南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水解失活
西司他汀是肾脱氢肽酶抑制剂
单环β-内酰胺类
对G-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对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对G+球菌、厌氧菌效弱
药
氨曲南
卡芦莫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
能抑制β-内酰胺酶
与β-组成复方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