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造血检验技术
《临床血液血检验技术》第三篇造血检验技术知识点梳理。可作为检验医学职称考试知识点梳理。
编辑于2023-04-23 20:59:27 陕西第三章 造血检验技术
造血检验技术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嗜酸性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中性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中性晚幼粒细胞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细胞
嗜碱性杆状核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页核粒细胞
嗜碱性分页核粒细胞
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红细胞
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
幼稚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
原始淋巴细胞
幼稚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统
原始浆细胞
幼稚浆细胞
浆细胞
巨核细胞系统
原始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裸核巨核细胞
血小板
其他细胞
肥大细胞
组织细胞
吞噬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脂肪细胞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退化细胞及涂抹细胞
退化淋巴细胞
Ferrata细胞
子主题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血涂片检验步骤及内容
1.血涂片的染色
2.计数与分类
3.计算结果
4.血涂片特征描述
(二)血涂片检验的重要性
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不同
2.骨髓象不同而血象相似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
4.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
5.血象中细胞较骨髓中细胞成熟
6.血涂片检查可用于核准血液分析仪的检查结果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骨髓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
(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增多,一系增多伴二系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
(2)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快等
(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骨髓穿刺。疾病诊断必需时,可以行骨髓穿刺,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分钟。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骨髓的穿刺方法
(一)穿刺部位的选择:
骨髓腔中红骨髓应丰富
穿刺部位应表浅、易定位
应避开重要脏器
(二)穿刺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
骨髓满意
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
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
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
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
骨髓稀释
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①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成分完全一样;
②部分稀释: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比例增高。
骨髓细胞学检查
低倍镜观察
骨髓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红细胞1:1,有核红细胞数/高倍视野>100,见于各种白细胞
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红细胞1:10,有核红细胞数/高倍视野50-100,见于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有核细胞/红细胞1:20,有核红细胞数/高倍视野20-50,见于健康人、贫血
增生减低:有核细胞/红细胞1:50,有核红细胞数/高倍视野5-10,见于造血功能低下、部分稀释
增生极度减低:有核细胞/红细胞1:200,有核红细胞数/高倍视野<5,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完全稀释
油镜观察
结果计算
填写骨髓报告单
一般情况
取材制备和染色情况
报告骨髓中的增生程度
文字描述
骨髓涂片特征
血片特征
细胞化学染色特征
填写诊断意见及建议
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同时有典型临床表现,如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提示性诊断:骨髓有较特异性改变,但特异性不强,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亚型等,可建议做相应检查
符合性诊断:骨髓呈非特异性改变,但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可解释临床表现。如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同时可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前期或不典型病例,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
排除性诊断:临床怀疑为某种血液病,但骨髓象不支持或骨髓象大致正常,可考虑排除此病,但应注意也可能是疾病早期,骨髓尚未有明显反应。如临床上怀疑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但其骨髓中血小板和产板型巨核细胞易见,即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形态学描写:骨髓象有改变,但不能确定为上述诊断,可简述其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并建议动态观察,同时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标本登记及保存
骨髓象检验及注意事项
正常骨髓象
骨髓象分析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各类增生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后恢复期等
增生活跃:正常骨髓象、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造血功能较差的贫血、骨髓部分稀释等
增生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低下、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部分稀释、化疗后等
增生极度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稀释等
2.粒红比值的改变
增加:常见于各种粒细胞白血病、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正常:常见于健康人、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下降: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红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粒细胞系统数量的改变
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20%);②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原始粒细胞≥20%);③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20%);②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③早幼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型;②慢性髓细胞白血病;③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细胞增多为主:①慢性髓细胞白血病;②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③药物中毒:汞中毒、洋地黄中毒;④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①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寄生虫感染;③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④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⑤淋巴瘤;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⑦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⑧某些皮肤疾病等
嗜碱粒细胞增多为主:①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②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放射线照射反应等
4.红细胞系统数量改变
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①急性红血病;②急性红白血病
中幼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①溶血性贫血;②缺铁性贫血;③巨幼细胞贫血;④急性失血性贫血;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期);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⑦红白血病;⑧铅中毒等
巨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多:①巨幼细胞贫血;②急性红血病;③急性红白血病;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⑤白血病化疗后;⑥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铁粒红细胞增多:①铁粒幼细胞贫血;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巨核细胞系统数量改变
①骨髓增殖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②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③全髓白血病;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⑤Evans综合征;⑥脾功能亢进;⑦急性大出血;⑧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①再生障碍性贫血;②急性白血病;③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④化疗后等
6.单核细胞系统数量改变
7.淋巴系统数量改变
8其他细胞数量改变
浆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增多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化学染色的一般过程
固定
液体固定
蒸汽固定
显示
偶氮偶联反应
过碘酸——希夫反应
普鲁士蓝反应
复染
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血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
二氨基联苯胺法是常用方法
实验原理:金黄色不溶性沉淀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粒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粒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呈阳性
2.单核细胞系统:呈阴性或弱阳性
3.其他细胞:吞噬细胞有时呈阴性。
临床意义:
1.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首选
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MPO反应强弱的顺序:M3>M2b>M2a>M6(粒细胞)>M4>M1>M5>ALL
2.其他疾病成熟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3.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淋巴阴性。单核弱阳
酯酶染色
特异性酯酶(SE)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
试验原理:有色沉淀为红色
正常细胞染色:
1粒细胞系统:分化差呈阴性,分化好呈阳性
2.单核细胞系统:大多数阴性,个别呈弱阳性
3.其他细胞:肥大细胞呈阳性
临床意义:NAS-DCE几乎在粒细胞内,粒细胞酯酶。
非特异性酯酶(NSE)
酸性特异性酯酶(酸性a-醋酸萘酚酯酶)
存在于单核细胞系、粒系、巨核细胞系
实验原理:棕黑色和灰黑色沉淀
正常细胞的反应
1.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原单阴性,分化好的原单较强阳性,幼单和单核细胞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粒细胞:阴性、弱阳性、阳性。不能把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可弱阳性,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4.其他细胞:
浆细胞 阴性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有核红细胞:弱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临床意义:用于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阳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碱性特异性酯酶(a-丁酸萘酚酯酶)
试验原理:形成有色沉淀为红色
正常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系:各阶段粒细胞都为阴性
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原单阴性,其他单核细胞阳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淋巴细胞系
T淋巴细胞可呈致密局限性点状阳性反应
非T非B淋巴细胞呈颗粒状阳性
B淋巴细胞呈阴性。
中性非特异性酯酶
a-醋酸萘酚酯酶
醋酸AS-D萘酚酯酶
实验原理:形成蓝色有色沉淀
正常细胞反应:早幼粒至中性成熟细胞各阶段均为阳性。
酯酶双染色: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
过碘酸——希夫染色:糖原染色(PAS)
实验原理:紫红色化合物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系:分化差的原粒细胞阴性,其他粒细胞阳性
红细胞系:有核红细胞阴性
单核细胞系:分化差的单核细胞阴性,其他单核细胞阳性。
淋巴细胞系:大多数阴性,极个别阳性
巨核细胞系: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阳性
临床意义
1.红细胞系统:
2.白细胞系统
急淋阳性
3.其他疾病
恶性淋巴瘤强阳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实验原理:蓝色颗粒
正常细胞的阳性反应
成熟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其他阴性
临床意义:成熟中性粒细胞的标志酶,反应成熟粒细胞成熟度及功能
1.NAP积分增加:细菌性感染,类白血病、再障、某些骨髓增值性肿瘤
2.NAP积分减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铁染色
实验原理:蓝色沉淀
正常细胞反应
细胞外铁:
细胞内铁:
Ⅰ型铁粒幼红细胞
Ⅱ型铁粒幼红细胞
Ⅲ铁粒幼红细胞
Ⅳ铁粒幼红细胞
Ⅴ铁粒幼红细胞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5个铁粒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
参考范围
细胞内铁:健康人Ⅰ型铁粒幼红细胞为主,少数为Ⅱ型铁粒幼红细胞
细胞外铁:(+)---(++)
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阴性,铁剂治疗有效可内外铁均阳性
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细胞内外铁均阳性,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15%
非缺铁性贫血:
骨髓活体组织检验
骨髓活检的适应症
骨髓活检的临床应用
血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设备和器材
培养基
细胞培养技术
常用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免疫分型技术
荧光显微镜计数
常用荧光素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绿色荧光
澡红蛋白(PE):红色荧光
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侨联酶标法
用鼠单抗制备APAAP,红色为阳性,计算200个有核细胞,大于20%为阳性。
流式细胞分析
(一)工作原理
血液或者骨髓标本与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或与某些分子有特殊亲和力的荧光染料后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放入流失细胞仪的样本管中,细胞在气体的压力下流入流动室。
(二)荧光染料:
常见的荧光染料
异硫氰酸荧光素
澡红蛋白
别藻青蛋白
叶绿素蛋白
子主题
可与DNA分子结合的染料
碘化丙啶(PI)
赫斯特(HO)
色霉素A3
直接免疫荧光法
三色(FITC、PE、Percp)
四色(FITC、PE、Percp、APC)
间接免疫荧光法
(三)分析参数
1.光散射参数
前向角散射(FSC)
FSC又叫小角散射,代表与入射激光方向相同的细胞衍射光强度,与检测时样 本中细胞的体积大小呈正相关。
侧向角散射(SSC)
SSC亦称90°角散射或大角散射,代表与入射激光方向接近垂直(90°)的光散射强度,与检测时样本中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核膜的折射率和细胞内颗粒的性状有关,可反映细胞颗粒性质和精细结构的变化。
2.荧光参数:常用氩离子激光器,波长为488
(四)结果表示:
1.数据的显示
2.数据的分析
(1)散射光的分析:
(2)荧光分析
(3)单细胞抗原分子属测定
定量抗体微球法
定量荧光素分析微球法
(五)主要性能指标
1.精密度
2.荧光灵敏度
3.前向角散射光灵敏度
4.准确度
5.分析速度
(六)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1.血液系统肿瘤的免疫表型分析
(1)通过细胞表型分析诊断血液系统肿瘤
(2)鉴别肿瘤细胞的的分化阶段
2.造血干/祖细胞的计数
(1)监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总动员效果
(2)指导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时光
(3)判断造血干细胞细胞采集量
3.红细胞分析
1.网织红细胞分析
2.血细胞CD55和CD59表达水平分析
3.红细胞内HbF的分析
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红细胞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分析
4.血小板分析
流式血小板分析的优势
①可以在全血中、更接近生理环境下直接测定血小板活化状态;
②只需微量体积的血液标本(1~2μl),特别适合于新生儿检查,即使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标本,也能进行准确的分析;
③既能测定循环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又可以检查循环血小板的反应性;
④可以测定血小板特异性活化依赖的、膜表面多种受体的变化;
⑤FCM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在全血中
检出少于1%、部分被活化的血小板亚群;
⑥FCM可以直接测定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主要是通过在全血中加入一种合成四肽-GPRP,可以抑制纤维蛋白聚合及血小板聚集,但又不影响凝血酶激活血小板,用凝血酶受体活化肽(thrombin receptor activating peptide,TRAP)也可直接活化血小板而又不使血液中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⑦FCM分析血小板无放射性核素污染。还具有检测细胞数量多、主观影响因素较少、可定量分析等优势。
流式血小板分析的临床应用
循环血小板分析的临床应用
血小板对体外不同刺激剂的反应性测定
血小板免疫表型分析
血小板自身抗体测定
血小板免疫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
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
细胞染色体检验
染色体检验技术
(一)染色体非现代技术
1.原理
2、染色体的结构和识别
染色体的结构
较短的一端称短臂(p),较长的一端称长臂(q)。
主缢痕
随体
染色体的识别标志
①染色体相对长度:即每一条染色体的长度占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总长度的百分率;
②臂率:长臂(q)与短臂(p)之比,即q/p;
③着丝粒指数:每条染色体短臂的长度占该染色体总长的百分率,即p/(p+q)×100%。随体的有无亦是识别染色体的一个指标。
3.染色体的分组和正常核型
(1)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有23对即46条。其中22对为男性和女性共有,称为常染色体;另一对则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在男性为XY,女性为XX。
(2)核型:46,XY;46,XX。
(二)染色体显带技术
1.常规显带技术
G显带
R显带
显带染色体的命名
2.染色体高分粪便显带技术
(三)姐妹染色体单体互换技术
(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五)核型分型系统
临床应用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数目异常
整倍体
非整倍体
欠合同
染色体结构异常
缺失
倒位
易位
重复
环状染色体
等壁染色体
脆性位点
染色体检验的意义
1在白血病中的应用
在白血病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
在白血病预后判断、指导治疗中的作用
鉴别白血病微量残留病
2.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应用
3.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4.在其他血液病中的应用
5.在造血干细胞抑制中的应用
血液分子生物学技术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Southern印迹杂交
2.Nouthern印迹杂交
3.蛋白印迹仪
4.核酸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多色荧光染色体杂交
多色荧光染色体显带
比较基因组杂交
(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原理
变性
复性
延伸
PCR产物分析法
电泳法
斑点杂交法
PCR——ELISA法
原位杂交法
实时定量PCR法
(三)基因表达谱分析技术
(四)miRNA表达谱分析技术
临床应用评价
(一)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
1.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
主要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CML的染色体易位
2.PML-RARa融合基因 PML-RARa融合基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异性融合基因
3.AML1-ETO融合基因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发生染色体易位,即t(8;21)(q22;q22),导致21q22上的AML1基因与8q22上的ETO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
AML1-ETO融合基因的表达是白血病预后良好的标志,同时也为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提供特异性标志。
(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
(三)遗传性血液病的诊断
(四)HLA基因多态性
(五)肿瘤细胞多耐药基因的检测
(六)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