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血栓与止血疾病检验技术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七章血栓与止血疾病检验技术知识点梳理。可用于检验医学职称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3-04-25 09:23:51 陕西第七章血栓与止血疾病检验技术
第一节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检验
一、出血时间测定
【实验原理】
出血时间(BT)是指皮肤受特定条件的外伤出血后,至出血自行停止所需的时间。该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及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成分等。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血管和血液成分,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有缺陷时,BT也可能异常。通常用WHO推荐的模板法(TBT)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测定。
【参考区间】(6.9±2.1)分钟(模板法)。
【临床意义】
1.BT延长主要涉及血管壁和血小板的初期止血缺陷,常见于:
①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类血小板减少症;
②血小板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和血小板无力症等;
③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④血管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BT缩短 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应用评价】
1.BT是筛查血管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有无异常较为敏感的试验,由于试验条件要求较高,皮肤切口的长度和深度固定,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2.BT试验操作较为复杂、皮肤切口稍大,临床开展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对临床有皮肤及黏膜出血表现、疑为初期止血缺陷的患者,可检查BT。
3.试验前一周应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抵克利得、氯吡格雷等。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多聚体大分子蛋白,分子量500000~20000000Da,血浆浓度为7~10μg/L。vWF具有与胶原、肝素、FⅧ轻链、GPIb及GPIb-Ⅲa、瑞斯托霉素等结合的多个功能区。vWF的分析包括含量、活性、功能、多聚体等多项检测。
【实验原理】
1.血浆vWF 抗原(vWF:Ag)
常用胶乳颗粒增强的免疫比浊法(LPEITA)快速定量检测血浆中的vWF:Ag。在待测血浆中加入包被有抗vWF:Ag单克隆抗体的胶乳颗粒,后者与vWF:Ag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胶乳颗粒凝集的强度与血浆中的vWF:Ag含量成比例关系,通过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可以快速测定血浆vWF:Ag的含量,结果以对照血浆的百分比表示。
2.血浆vWF活性(vWF:activity,vWF:A)
用抗vWF的血小板结合位点(GPIb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与待测血浆中的vWF反应,胶乳颗粒发生凝集的程度与vWF活性(GPIb受体数量)成比例关系,通过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可以快速测定血浆vWF:A,结果以对照血浆的百分比表示。
3.vWF的功能分析
(1)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检测:在一定浓度的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RIS)和甲醛固定的正常血小板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待测血浆,血浆vWF与血小板膜GPIb-IX-V复合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血小板聚集,聚集的强度与血浆中的vWF:RC含量呈正相关,结果以对照血浆的百分比表示。
(2)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通常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法,在待测的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一定浓度瑞斯托霉素,可诱导vWF与血小板膜GPIb-IⅨ-V复合物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在RIPA过程中,血小板本身不会被激活,只要血浆中含有一定量的vWF或血小板膜上存在vWF与GPIb-X-V的复合物,血小板即可发生聚集,结果以血小板最大聚集百分率表示。
(3)vWF的胶原结合能力(vWF:CBc):将待测血浆加入用胶原包被的酶标反应板中,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与胶原结合的vWF,结果以对照血浆的百分比表示。
(4)vWF的FⅧ结合能力(vWF:FⅧ BC):用抗vWF的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反应板,加入去除FⅧ的待测血浆,形成抗vWF和vWF的复合物,再加入一定浓度的重组FⅧ,然后通过ELISA定量检测vWF结合的FⅧ量。
4.vWF多聚体分析
用SDS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vWF的功能多聚体,然后通过放射自显影或Western blotting,鉴定和分析各种多聚体区带。
5.基因诊断常用PCR和突变分析检测vWF的基因缺陷。
【参考区间】
1.血浆vWF:Ag(比浊法)41.1%~125.9%(O型),61.3%~157.8%(A、B、AB型),O型人群明显低于A+B+AB型人群。
2.血浆vWF:A(比浊法)38.0%~125.2%(O型),49.2%~169.7%(A、B、AB型),O型人群明显低于A+B+AB型人群。
3.血浆vWF:RC70%~150%;RIPARIS(0.5g/L)<20%,RIS(1.5g/L)>60%;vWF:CBc2.1%~40.5%;vWF:FVII BC 924U/L±216U/L。
【临床意义】
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分型vWF抗原、活性检查及多聚体分析是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和对vWD分型的重要依据。临床上遗传性vWD分1型、2型、3型,2型又分为2A、2B、2M和2N四个亚型,不同亚型各项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别。
2.血栓性疾病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肾小球疾病、尿毒症、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由于血管内皮损伤,vWF从内皮细胞释放入血,vWF:Ag可显著升高。
3.急性时相反应 vWF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一些急性时相反应时,尤其是在类风湿病、血管炎、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大手术后等,可显著升高(>1000%)。妊娠、新生儿期也常可见vWF增高。
【应用评价】vWF检测中,vWF:Ag的定量最常用,以往多采用免疫火箭电泳,现已少用。ELISA也可定量测定vWF:Ag,以LPEITA最为简便、快速。vWF:A常采用LPEITA法测定,对vWD的分型有意义。vWF:RC和RIPA是最常用的vWF功能试验,vWF多聚体分析是诊断vWD最为特异的试验,但检测方法难度较大,一般实验室难于常规检测。对一些疑难病例,在有条件时可进行基因诊断。
三、血浆内皮素-1
【实验原理】
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的原理是:用人ET-1抗体包被微孔板,向微孔中依次加入待检血浆和ET-1标准品,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ET-1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变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变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ET-1的量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ET-1浓度。
【参考区间】血浆ET-1<5ng/L(ELISA法)。
【临床意义】
血浆内皮素(ET)有三种异构体,包括ET-1、ET-2和ET-3,ET-1的缩血管效应最强,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血浆ET-1增高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肾衰竭、肺动脉高压、休克及DIC等。
【应用评价】
血浆ET-1水平可作为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判断、预后判断等。
四、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包括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抗原含量(TM:Ag)和活性(TM:A)测定。
【实验原理】
1.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含量(TM:Ag)测定 ELISA法或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均可用于测定血浆中TM的含量。RIA法的原理是:以抗人凝血酶调节蛋白(TM)单克隆抗体或抗血清包被聚苯乙烯放免小杯,样品中的TM结合于包被的放免小杯上,加入11-抗人TM单抗,根据结合的I放射性强度计算出样品中TM:Ag含量。
2.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活性(TM:A)测定凝血酶单独激活蛋白C的速率很缓慢,当加入TM后,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速率可增加1000~2000倍。在一定浓度的凝血酶催化下,活化蛋白C(APC)生成量与待测血浆中的TM活性呈比例关系。APC分解发色底物S-2336释放出黄色对硝基苯胺(paranitroaniline,pNA),pNA在405nm有最大吸收峰,通过自动凝血分析仪动态监测吸光度的变化量可测定TM的活性(TM:A)。
【参考区间】RIA法:血浆TM:Ag 20~35μg/L。发色底物法:血浆TM:A68%~120%。
【临床意义】
TM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重要的抗凝作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TM水平很低,当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损伤程度相关。多种累及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肾小球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浆TM可增高,且与vWF升高呈正相关。血浆TM减低见于TM缺乏症,患者的血栓性疾病发病率增高。
【应用评价】有学者认为TM:Ag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最佳标志物之一。一般情况下首选测定TM:Ag,但TM:A同时测定有助于诊断与鉴别TM缺乏症。
五、血浆6-酮-前列环素F1a和去甲基6-酮-前列环素F1a
【实验原理】用6-酮-前列环素Fla(6-keto-PGFla)或去甲基6-酮-前列环素F1a(DM-6-keto-PGFla)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连接物包被酶标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或标准品(6-keto-PGFla或DM-6-keto-PGF1a)和一定量的抗6-keto-PGFlaDM-6-keto-PGF1a的抗体,包被抗原与待测标本中抗原竞争性与抗体结合,抗体与包被抗原结合的量和待测标本或标准品中抗原的含量呈负相关,通过酶标第二抗体检测抗体结合量,加底物显色后测定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待测标本中6-keto-PGFla或DM-6-keto-PGFla的含量。
【参考区间】
血浆6-keto-PGF1a:10.6~35.2ng/L。
血浆DM-6-keto-PGF1a:10.9~43.3ng/L。
尿液DM-6-keto-PGF1a:128~172ng/mg(尿肌酐)。
【临床意义】
①先天性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或口服阿司匹林时,6-keto-PGF1a或DM-6-keto-PGFla可显著减低;
②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6-keto-PGFla或DM-6-keto-PGFla显著减低。
【应用评价】血浆6-酮-PGF1a检测方法常有放射免疫法(RIA法)、ELISA等方法。RIA法试剂有效期短,存在辐射污染;ELISA法简便易行但易受温度、酸碱度变化的影响。去甲基6-酮-PGFla(DM-6-keto-PGFla)是体内6-keto-PGFla经肝脏氧化酶代谢的产物,不能在体外生成,因此,测量其代谢的稳定产物DM-6-keto-PGFla,能更准确反映体内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与损伤。
第二节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黏附试验
血小板黏附试验(platelet adhesion test,PAdT)方法有多种,如玻球瓶法、玻珠柱法和玻璃滤过器法等,现以玻珠柱法为例进行介绍。
【实验原理】将一定量的抗凝血与一定表面积的玻璃珠表面接触一定时间,血小板可黏附于带负电荷的玻璃表面,根据黏附前后的血小板数量之差,可计算出血小板的黏附百分率。
【参考区间】62.5%±8.6%(玻珠柱法)。
【临床意义】血小板黏附率增高,常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血小板黏附率降低,常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如巨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肝硬化、尿毒症、MDS、单克隆高球蛋白血症等。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也可见血小板黏附率降低。
【应用评价】本试验为血小板功能检查的基本试验之一,但由于目前PAdT的影响因素较多,难于标准化,结果差异较大,因此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包括光学比浊法、全血电阻抗法及剪切诱导法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实验原理】
1.光学比浊法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诱导剂,如ADP、胶原(collagen,COL)、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RIS)等,使血小板聚集或凝集,导致PRP的浊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血小板聚集仪可以通过连续的光电讯号转换而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记录并以聚集曲线显示,自动计算出血小板聚集曲线的斜率、不同时间的聚集百分率和最大聚集率等参数。
2.全血电阻抗法在枸橼酸钠抗凝的全血中加入血小板激活剂,血小板聚集后导致浸在血液中的两电极间电阻抗增加,血小板聚集仪可以连续记录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电阻抗变化并以聚集曲线显示,根据血小板聚集曲线的变化可以了解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3.剪切诱导法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将PRP注入平板的内筒内,氦氖激光透过其中,通过圆锥的旋转产生剪切力,从而引起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引起PRP透光度的变化,由电脑进行分析处理,最后绘制成聚集曲线。
【参考区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光学比浊法):
①ADP(3umol/L):50%~79%;ADP(10umol/L)>60%。
② COL (3mg/L): 52%~91%。
③ AA (20mg/L): 56%~82%。
④ EPI(0.4mg/L): 50%~85.6%。
⑤ RIS (1.5g/L): 58%~76%。
【临床意义】
1.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
①血小板无力症( GT):ADP、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或不聚集,RIS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正常。
②巨血小板综合征(BSS):ADP、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RIS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减低或不凝集。
③血小板储存池缺陷症(SPD):致密颗粒缺陷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COL和AA诱导的聚集正常;a颗粒缺陷时,血小板聚集正常。
④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症(AMD):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COL和AA均不能诱导血小板聚集。
2.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尿毒症、骨髓增殖性肿瘤、肝硬化、异常球蛋白血症、部分急性白血病、MDS、心肺旁路术等,可见血小板聚集功能减退。
3.药物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抵克利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4.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等疾患,ADP、COL、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可增高,即使用低浓度的诱导剂也可致血小板明显聚集。
应用评价
三、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实验原理】用荧光色素标记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单克隆抗体作分子探针与全血或富含血小板血浆反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多参数分析血小板的荧光强度,可准确测定血小板质膜和颗粒膜GP阳性的血小板百分率。在FCM分析时应用已知分子数的标准微球作为内参,画出荧光强度与分子数对应的标准曲线并求出线性方程,将待测血小板的荧光强度代入方程,即可计算出血小板各种GP的平均分子数。
【参考区间】
1.糖蛋白阳性血小板百分率(FCM)GPI ba(CD42b)、GPIIb(CD41)、GP IⅢa(CD61)、GP IX (CD42a): 95%~99%, CD62P (GMP-140) <2%, CD63<2%, FIB-R<5%%
2.血小板膜糖蛋白平均分子数(FCM)静止与活化血小板部分糖蛋白分子数见表。
【临床意义】血小板膜糖蛋白分为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前者包括GPIb-IX-V、GPⅢb-IⅢa、GPIa-IIa等,后者包括CD62P(P-选择素)和CD63。质膜糖蛋白缺乏通常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相关,颗粒膜糖蛋白表达增加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1.血小板功能缺陷病
①巨血小板综合征(BSS):由于血小板膜GPIb-X-V复合物减少或缺乏,故CD42b、CD42a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减低或缺如;
②血小板无力症(GT):由于血小板质膜GPIb-IⅢa复合物含量减少或缺乏,故CD41a、CD61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减低或缺如:
③血小板贮存池缺陷病:致密颗粒缺乏(I型)患者,活化血小板膜CD62P表达正常。a颗粒缺乏(Ⅱ型)或a颗粒与致密颗粒联合缺陷(Ⅲ型)患者,活化血小板膜CD62P表达减低或缺乏,但GPIb、GPIb、GPⅢa、GPV和GPX表达正常。
2.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外周动脉血管病等,循环血小板被活化,CD42b、CD42a、CD41a、CD61、CD62P阳性的血小板百分率增加。
【应用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对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对血小板活化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尤其是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活化GPIb/Ⅲa)]数增加可以反映早期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增高。在分析循环血小板活化时,必须注意血液采集与标本处理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血小板体外激活,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四、血小板活化分析
【实验原理】
1.血小板膜磷脂酰丝氨酸(PS) 血小板活化时血小板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为凝血复合物的形成提供磷脂表面。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 V(annexin V)可与血小板膜暴露的PS特异结合,可利用FCM检测分析血小板PS外翻的百分比。
2.活化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分子标志物 用FCM分析血小板膜FIB-R(活化GPIⅢb/IⅢa)、CD62P、CD63等的含量,可以反映血小板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功能和a颗粒、溶酶体释放反应水平,详见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3.血小板微粒(PMP) 血小板活化后形态改变,以出芽方式形成大量囊泡,囊泡脱落形成0.1~1.0um大小的微粒。PMP具有与血小板相同的膜结构并表达PS,故利用荧光素标记的GP单克隆抗体和标准微球,通过FCM可计数一定体积血浆中PMP的数量。
4.血小板颗粒释放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a)为血小板a颗粒内容物,用ELISA或RIA测定血浆β-TG和PFa的含量,可以反映血小板活化。
5.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血浆血栓烷B2(TXB2)、尿液去二甲基-TXB:(DM-TXB2)和11-脱氢-TXB2(11-DH-TXB2),用ELISA或RIA均可测定这三种物质的含量。
【参考区间】
1.血小板PS阳性<30%,FIB和FIB-R阳性<5%,CD62P和CD63阳性<2%。
2.血浆 PMP(0.64~1.78)×10/ml:β-TG 19.4~31.2μg/L(RIA):PFa1.6~4.8μg/L(RIA):TXB2 28.2~124.4ng/L(ELISA)。
3.尿液DM-TXB2168~244ng/L肌酐;11-DH-TXB2249~339ng/L肌酐(ELISA)。
【临床意义】
1.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血小板活化程度升高,颗粒释放反应功能亢进,表现为血小板膜PS外翻、FIB-R、CD62P、CD63、血浆PMP、TXB2、B-TG和PF:不同程度升高,见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等疾患。
2.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的治疗监测血小板活化在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栓塞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治疗或预防血栓形成,在用药前后常需要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去了解体内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有助于治疗方案与药物的选择和疗效观察。
3.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在体外用血小板诱导剂如ADP、胶原、凝血酶受体活化肽等激活血小板,PF3和促凝血功能缺陷症患者血小板PS外翻不增高(健康人血小板PS外翻可达80%以上);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小板FIB、FIB-R表达不增高;血小板a颗粒缺乏症(灰色血小板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血浆β-TG和PFa浓度不增加;血小板环氧化酶或TXA2合成酶缺乏症者,服用抑制环氧化酶或TXA2合成酶药物如阿司匹林时,血浆TXB2显著降低。
【应用评价】
1.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标志物是较为常用的血小板活化检测指标,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CD62P、CD63分别为GPIⅢb/IⅢa活化、a颗粒释放和溶酶体释放的标志:血小板膜PS外翻水平可反映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均可用FCM检测分析。血浆β-TG和PFa的影响因素较多,当血小板在体外被活化后,可致血浆水平假性增高。即使仅有1/1000的血小板在体外释放其a颗粒的内含物,血浆β-TG、PF,就可成倍增加;此外,当肾脏排泄功能异常、血小板破坏过多时,血浆β-TG、PF,也可增高。
2.血小板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主要活性产物是TXA2,TXA2不稳定,半衰期约30秒,很快转变为稳定、无活性的TXB2,因而测定血浆TXB2可反映血小板的AA代谢状态。然而,当血液中血小板在体外被活化后,可致血浆TXB2水平假性增高。DM-TXB2和11-DH-TXB2是体内TXB2经肝脏氧化酶或脱氢酶代谢的产物,由肾脏排出,其浓度不受体外因素或操作的影响,因此,比TXB2水平更能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TXA。的合成情况。
五、血小板自身抗体
【实验原理】血小板自身抗体可分为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又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包括PAIgG、PAIgM、PAIgA)、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药物相关自身抗体、同种血小板自身抗体等,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显微技术及FCM等多种方法进行测定。
1.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PIFT) PIFT 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常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直接法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检测待检血小板上结合的PAIg;间接法则检测待检血清中存在的可以与正常血小板结合的PAIg。用两种不同的荧光色素标记抗人IgG和IgM的抗体,可同时检测PAIgG和PAIgM。
2.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抗原固定试验(MAIPA) 健康人血小板与待检血清分别和不同抗血小板膜蛋白的小鼠McAb(例如,抗GPIb、GPIb、GPIa、GPIX、HLA等)一起孵育,经过洗涤后裂解血小板,将血小板裂解液加入到包被有羊抗鼠免疫球蛋白抗体的微孔板中,结合有血小板膜蛋白特异性McAb和膜蛋白及其对应的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固定在微孔板上,然后与酶标羊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反应,经酶底物显色,可检出血清中血小板膜蛋白特异的自身抗体。
3.改进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用健康人血小板与待检血清孵育后裂解血小板,将血小板裂解液加入到包被有不同抗血小板膜蛋白的小鼠McAb(例如,抗GPIb、GPIb、GPIⅢa、GPIX、HLA等)的微孔板中,使血小板膜蛋白及其相应自身抗体的复合物被捕获到包被有不同McAb的微孔板,再加入酶标羊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经酶底物显色,可检出血清中血小板膜蛋白特异的自身抗体。
4.流式荧光技术也称为流式微球液相芯片技术。把直径5.6um的聚苯乙烯小球用荧光染色的方法进行编码,通过调节两种荧光染料的不同配比获得最多达100种具有不同特征荧光谱的微球,然后将每种编码微球共价交联上针对特定检测物的抗原、抗体或核酸探针捕获分子。仪器通过两束激光分别识别微球的编码和检测微球上捕获分子的荧光强度,进而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区间】PAIg、MAIPA或MACE均为定性或半定量试验,各实验室应建立参考区间,检测健康人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1.作为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指标之一。90%以上的ITP患者PAIgG增高,如同时测定PAIgM、PAIgA,则阳性率可达100%。
2.作为ITP观察疗效及估计预后的指标。ITP患者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PAIgG下降。如PAIgG在2周内下降者预后较好。
3.有助于研究其他疾病的免疫机制,如SLE、Evans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药物性免疫性疾病等。
【应用评价】
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的方法较多,目前较常用的主要有PIFT、MAIPA和MACE。PIFT主要用于筛查PAIg,MAIPA或MACE可检出血清中的血小板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MACE是MAIPA的改进方法,操作更为简便,但MAIPA检测自身抗体的特异性高,已被国际公认,是目前检测特异性血小板自身抗体最主要的方法。直接和间接法PIFT同时应用,可以提高PAlg筛查的灵敏度,可达90%以上。虽然PAIg是可以结合在血小板膜上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但血浆中的一些免疫复合物或免疫球蛋白也可与非特异性的血小板结合,故PIFT的特异性较差。当PIFT阳性时,应进一步用MAIPA或MACE进行确诊。己有报道用MAIPA检测血小板的洗脱液比检测血浆的自身抗体阳性率更高。流式荧光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性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血小板自身抗体。
六、血小板生存时间
【实验原理】血栓烷B2(TXB2)和丙二醛(MDA)是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环氧化酶途径的稳定代谢产物。由于阿司匹林能不可逆性地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使TXB2和MDA合成受阻,直至骨髓新生成的血小板才能重新恢复环氧化酶活性。因此,根据观察单次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TXB2和MDA生成量的恢复曲线可以反映血小板的生存时间(platelet survival time,PST)。可用ELISA 或RIA 测定TXB2或MDA 的含量。
【参考区间】TXB27.6~12天,MDA9~12天。
【临床意义】
PST缩短见于:
①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输血后紫癜、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
②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DIC、溶血性尿毒症(HUS)等;
③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糖尿病、深静脉血栓(DVT)、恶性肿瘤等。
【应用评价】PST测定主要有放射性核素和非放射性核素两类方法。放射性核素法测定的准确度较高,但需要向人体注入放射性核素,临床应用受到限制。TXB2或MDA测定的非放射性核素法可避免使用放射性核素,操作简便,服药后2~4天开始取血,隔日测定一次,一般到第12天停止取血。此法特别适用于孕妇和儿童,但测定的准确度不如放射性核素法,而且不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因为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有加重出血的危险性。
七、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血小板第3因子(PF3)由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形成,为凝血因子(FVa和FXa)提供催化表面,加速凝血活酶生成。当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不能形成PF,此时凝血时间延长。
【实验原理】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PFgaT)是将健康人和患者的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PP)交叉混合,以白陶土激活FXI,加钙离子后测定混合血浆的凝固时间,比较各组血浆凝固时间的差异,从而判断PF;是否有缺陷。
【参考区间】患者与健康人PRP、PPP交叉混合的凝固时间延长<5秒。
【临床意义】如患者与健康人PRP、PPP交叉混合的凝固时间延长>5秒,视为PF3有效性降低,见于先天性PF;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征、尿毒症、肝硬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药物的影响。
【应用评价】凝固法测定PF3有效性的方法简便,但是由于检测结果的变异较大,PF3aT现已较少应用。利用荧光素标记的annexin V通过FCM检测血小板PS外翻更为敏感、准确。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一、全血凝固时间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延长
①较严重的FⅧ、FIX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FXI缺乏症等;
②严重的FI、FI、FV、FX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③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④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
⑤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如抗FⅧ或FIX抗体、狼疮抗凝物等。
2.缩短
①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及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等;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应用评价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PT延长
①先天性FI、FV、FVI、FX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大多数凝血因子由肝脏合成)、维生素K缺乏;
③原发性纤溶亢进、DIC等;
④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或口服抗凝剂等。
2.PT缩短
①先天性FV增多症:
②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③长期口服避孕药。
3.口服华法林等抗凝剂的监测
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PTR维持在1.5~2.0倍,INR 1.5~2.5为最佳。
应用评价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①FⅧ、FIX水平降低的血友病A、B和FX缺乏症,部分血管性血友病;
②FI、FI、FV、FX严重缺乏,如严重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④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⑤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如抗FVⅧ或FX抗体,狼疮抗凝物等。
③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2.APTT缩短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动态观察APTT变化有助于DIC的诊断)、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肾病综合征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3.APTT可作为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APTT达到正常对照的1.5~2.5倍,肝素治疗效果最佳。
应用评价
四、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TT延长
①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②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肿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③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由于FDP增多对凝血酶有抑制作用,可导致TT延长。
2.TT可作为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使用链激酶、尿激酶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测指标,一般应控制在正常参考区间的1.5~2.5倍。
应用评价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FIB增高FIB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高多为非特异性反应。
①感染:毒血症、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②无菌性炎症: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等;
③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④恶性肿瘤;
⑤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后、放射治疗后;
⑥其他:如妊娠晚期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FIB降低
①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
②DIC晚期、纤溶亢进、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
3.FIB可作为溶栓治疗监测的指标使用链激酶、尿激酶等溶栓治疗时,FIB一般不应低于1.2~1.5g/L,若低于1.0g/L,可能有出血风险
应用评价
六、血浆组织因子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严重感染所致内毒素血症、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IC、心肌梗死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浆TF含量或活性增加。
应用评价
七、血浆凝血因子Ⅱ、V、Ⅶ、X促凝活性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凝血因子缺陷
①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功能衰竭,初期时仅有FⅦ减少,病情加重时,FI、FV、FX均可减少;
②维生素K缺乏症与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FI、FⅦ、FX同时减少,但FⅦ减少最早,其次是FX,最后是FI;
③DIC时,FV减少较显著,其次是FX和FI;
④先天性因子缺乏症:FI、FV、FV、FX缺乏均极少见,已报道的一些病例仅有凝血活性降低、因子抗原含量正常(因子结构异常)或因子抗原含量与凝血活性同时降低(合成减少)。对凝血筛查试验异常的患者,只有通过单个凝血因子分析才能确认有无缺乏及其缺乏的严重程度。
2.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已有报道FⅦ增高在冠心病的发生中有一定意义。
3.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在大的外科手术前,常需要检测FII、FV、FV、FX促凝活性。FIⅢ:C、FI:C、FX:C应保持在60%以上,FV:C至少应在35%以上,以减少术中或术后出血的风险。对于已确诊上述因子缺乏的患者,手术前应测定其基础水平,术后也需要进行活性监测。
应用评价
八、血浆凝血因子Ⅷ、Ⅸ、X和促凝活性测定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血友病FVⅧ:C、FX:C测定是诊断血友病A、血友病B和进行临床分型重要指标。
凝固法:亚临床型26%~45%、轻型6%~25%、中型2%~5%、重型<2%。
发色底物法:轻型、中型、重型血友病患者FⅧ:C分别为0.05~0.25IU/ml、0.01~0.04IU/ml、<0.01IU/ml。
2.血管性血友病1型和3型患者FVⅧ:C显著减低,但不如血友病A明显,2型患者FⅧ:C可正常。
3.FX、FXM缺陷FXI、F先天性缺陷比较少见,F缺乏症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4.肝脏疾病FVⅧ:C升高,当肝实质损伤较严重时,肝脏合成的所有凝血因子都减少,但由于FⅧ可由单核-巨噬系统细胞合成,肝脏疾病时FⅧ:C可明显增高。
5.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和口服避孕药等,血浆FⅧ、FX、F和F如的活性或含量可升高。
6.浓缩因子制剂治疗的监测血友病A患者常常需要浓缩应用FⅧ制剂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进行所输入因子的凝血活性监测。FⅧ:C大于5%时,一般不会有自发性出血。需要进行大的外科手术治疗时,相应的因子活性应维持在60%以上,而一些较小的手术,相应的因子活性应维持在35%以上。
应用评价
九、凝血因子Ⅷ检测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FⅧ缺乏可导致外伤及手术后自发性出血及出血时间延长,伤口愈合延迟。
FXI缺乏主要包括:
①获得性FXI减少:见于肝脏疾病、SLE、DIC、原发性纤溶亢进、恶性淋巴瘤等。
②先天性FXⅧ缺乏:FXⅧ:C可显著减低。纯合子患者FXⅧ、:Ag<1%,FXIg:Ag轻度减低;杂合子型患者FXIA:Ag常<50%,FXIg:Ag正常。
应用评价
实验原理
十、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检测·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1.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①DIC:大约90%的DIC病例可见血浆F1-2含量显著增高。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硬化、急性重型肝炎、恶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并发的慢性DIC,常规检查(如PT、PLT、FIB)可能未见异常,但由于F12的高敏感性,常常可在DIC的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呈现升高,故对于早期DIC的诊断有意义。
②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浆F12含量一般仅轻度增高。溶栓治疗后,由于溶栓介导的凝血酶形成增加,F12可进一步
升高。若溶栓治疗有效,缺血的心肌成功实现再灌注,F1+2可锐减。
③易栓症与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时血浆F1可轻度增高。当并发血栓形成时,尤其是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血浆F12可明显增高。
④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见F1+2升高。
2.抗凝治疗监测血浆F1+2可作为抗凝和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指标。
①肝素治疗:血栓性疾病用肝素治疗时,一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血浆F1+2可由治疗前的高浓度降至参考区间内;
②香豆素类抗凝药治疗:口服华法林,血浆F12浓度可降至参考区间以下。INR升高与F12浓度降低相关,但INR不适于监测低剂量口服抗凝药治疗,F142降低可使血栓形成危险性下降,但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应用评价
血浆纤维蛋白肽A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血浆FPA增高对DIC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被作为早期或疑难DIC的诊断试验之一。血浆FPA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恶性肿瘤转移等。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复合物
临床意义
血浆TAT复合物增高见于约90%以上DIC病例,可用于早期诊断DIC。
血栓前状态时,TAT可呈轻度升高;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急性白血病及一些恶性肿瘤(如肺癌、卵巢癌等)时,血浆TAT可显著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血浆TAT含量仅轻度增高;
溶栓治疗后,由于溶栓介导的凝血酶形成增加,TAT进一步升高;
若溶栓治疗有效,缺血的心肌成功实现再灌注,TAT可迅速下降;溶栓治疗后2小时,若TAT<6ugL,表明溶栓治疗成功;
若溶栓治疗后36小时,TAT>6ug/L,提示冠状动脉可能出现再梗死。
第四节血栓弹力图仪
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
参数含义
R时间:从血样开始检测至描记图幅度达2mm所用的时间,是开始检测至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一段潜伏期
K时间: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到20mm所用的时间,反映血块的形成速率,主要体现的是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Angle角: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与K时间密切相关,均为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在极度低凝状态下此参数比K值更直观
MA值:指描记图上的最大幅度,即最大切应力系数。反映血凝块的最大强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主要受血小板(作用约占80%)及纤维蛋白原两个因素影响
LY30: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描记图幅度减小的百分比,反映血块溶解,即纤溶状态指标
临床意义
1.TEG普通杯检测评估凝血全貌,综合诊断患者凝血变化和原因(低凝/高凝/纤溶亢进);指导各种成分输血和相关药物使用;判断凝血相关药物如华法林(R时间10~14分钟提示治疗有效)、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诺其)、比伐卢定、t-PA、氨甲环酸等的疗效;区分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评估血栓概率,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发生;术后监测出血,判断出血原因,减少二次手术风险等。
2.肝素酶对比检测普通杯检测的R时间为肝素酶对比检测的1~2倍提示治疗有效,主要用于判断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类肝素的疗效;判断肝素中和后的效果;判断有无肝素抵抗。
3.血小板图检测抗血小板药物(AA或ADP)的选择;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最新的指南认为MAADp在31~47mm时ADP类药物疗效最佳。
方法学评价
第五节抗凝系统检验
一、生理性抗凝蛋白检测
抗凝血酶检测
1.AT缺陷时,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而形成血栓。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1)遗传性AT缺陷:可以分为两型,I型患者AT活性及抗原性均减低,AT的活性和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Ⅱ型患者AT抗原正常但活性减低。其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在抗凝治疗中,若出现肝素治疗无效,应注意检查有无AT缺乏。
(2)获得性AT缺乏:包括AT的合成减少、丢失增加、消耗增加三种类型。①合成减少主要见于进行性肝实质损伤,如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②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AT随尿蛋白排泄而减少。③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DIC、脓毒血症、先兆子痫时,AT因消耗增多而减少,故AT减少可作为DIC的诊断与监测指标之一。大型外科手术、烧伤也可使AT短时间下降,可能诱发血栓形成或DIC。④新生儿:新生儿刚出生几天内AT含量可仅为正常含量的30%左右。⑤药物影响:肝素治疗初期,AT活性可降低,甚至低至20%~30%。雌激素治疗时,AT可伴随FII、FVⅦ、FX、FX升高而轻微降低。
2.AT水平升高,可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急性出血期,口服抗凝剂及黄体酮治疗过程中。
血浆蛋白c检测
1.遗传性PC缺陷可分为两型,I型者PC:Ag含量和活性均减低,IⅡ型者PC:Ag含量正常而活性减低。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的不明原因的血栓形成。
2.获得性PC缺陷 DIC、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维生素K缺乏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均可导致PC活性和抗原性减低。
3.口服抗凝药的影响香豆素类药物可以引起维生素K依赖因子及蛋白C的减少。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治疗初期,由于PC比其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半衰期短,首先迅速减低,可达40%~50%,导致产生短暂的血液高凝状态。
4.PC:Ag及活性增加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可出现代偿性增加。
血浆蛋白S检测
PS缺陷的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导致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尤其是青年人。
1.获得性PS缺陷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维生素K缺乏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PS可明显降低。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时PS降低。妊娠及新生儿的PS偏低。
2.遗传性PS缺陷患者常伴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根据TPS:Ag、FPS:Ag及PS:A结果可分为3型:I型患者TPS、FPS和PS:A均减低;IIa型患者TPS:Ag正常,但FPS:Ag和FPS:A减低;IIb型患者TPS:Ag和FPS:Ag正常,但FPS:A减低。
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
1.TFPI缺乏TFPI在生理状况下是外源凝血途径的抑制剂,缺陷将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TFPI缺乏多为获得性,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DIC、脓毒血症、大手术等,主要因凝血亢进而减少。胎儿血浆 TFPI含量较低。
2.TFPI增多TFPI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当一些疾病导致广泛性血管内皮损伤时,血浆TFPI可增多,见于致死性败血症、慢性肾衰竭等。注射肝素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导致其血浆含量增高。老年人及妊娠期间,TFPI也可增多。
二、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血浆肝素及类肝素物质检测
1.肝素增多普通肝素用于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及抗凝治疗等。血浆中肝素浓度是监测普通肝素用量的最好方法(肝素浓度一般维持在0.2~0.4U/ml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类肝素物质增多常见于严重肝病、肝移植、肝叶切除、DIC、SLE、某些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肾上腺皮质肿瘤等)、过敏性休克、肾病综合征、氮芥及放疗后等。
血浆狼疮抗凝物质检测
LAC是一组抗磷脂或磷脂与蛋白(如β-2-glycoprotein 1和凝血因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可以干扰磷脂依赖的止血反应和体外凝血试验(如APTT、SCT、RVVT等)。血浆LAC阳性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病毒感染、骨髓增殖性肿瘤、复发性流产等,约有24%~36%患者可发生血栓形成,也是伴不明原因血栓患者的重要危险因子。
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
因子抑制物是一类能与血液中相应凝血因子结合并灭活其促凝血活性的循环自身抗体,健康人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为阴性。凝血因子抑制物阳性临床较常见的是FⅧ抑制物。主要见于反复输血、FⅧ浓缩制剂应用的血友病患者,也可见于一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以及妊娠期间。
第六节纤溶活性检验
一、纤溶有关组分检测
血浆纤溶酶原活性剂抗原测定
1.减低提示纤溶活性增高,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①遗传性PLG减低,根据活性和抗原性的检测结果分为异常纤溶酶原血症与遗传性PLG缺乏。前者PLG含量一般正常,但活性减低,杂合子型为40%~60%,纯合子型可<5%;后者极少见,其含量和活性均显著减低。②获得性PLG减低,可因合成减少(如肝硬化等,其活性和含量均减低)或消耗增加(DIC、脓毒血症、溶栓治疗、原发性纤溶亢进)所致。
2.增高 提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等也可增高。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活性剂抗原检测
1.t-PA活性和抗原性增高 提示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等。
2.t-PA活性和抗原性减低提示纤溶活性减低,见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缺血性脑梗死等。也可见于高脂血症、手术损伤及口服避孕药等。
3.溶栓治疗监测静脉注射t-PA10~20分钟后,血浆t-PA:A或t-PA:Ag达到参考区间上限的2~3倍时可取得较好疗效。
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活性剂浓度检测
1.增高①提示机体发生血栓的风险增加,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部分深静脉血栓患者有PAI-1释放增高或t-PA减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AI-1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或再梗死的风险性。②急性期反应,如感染、恶性肿瘤及手术后可暂时性升高。③肝功能异常时,因PAI-1清除减少,血浆浓度可增高。④吸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体力活动较少者,血浆PAI-1水平也相对增高。
2.减低①提示机体出血风险增加,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症;②戒烟、体重减轻、加强体育锻炼可降低血浆PAI-1水平。
血浆α2抗纤溶酶活性剂抗原测定
1.遗传性ar-AP缺陷症较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子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伤口愈合差,杂合子携带者出血并发症不明显,a2-AP一般为35%~70%。
2.获得性Qz-AP缺乏症①合成减少:见于肝脏疾病;②消耗增多:见于DIC和外科大手术、感染性疾病、溶栓治疗时及全身淀粉样变患者等。
3.a2-AP增高①生理性增高,如妊娠、分娩后和月经期;②病理性增高,见于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血浆PAP浓度增高,提示纤溶亢进,出血风险增加,主要见于:
1.DIC血浆a2-AP因与纤溶酶形成PAP复合物而消耗性减少,PAP明显增高。某些肿瘤(许多实体肿瘤尤其是转移性肿瘤、M3等)诱发DIC时,血浆PAP浓度显著升高。PAP与TAT联合检测可区分继发性与原发性纤溶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时二者均升高。原发性纤溶亢进时,PAP增高而TAT不增加。PAP与TAT、DD联合测定,可在并发DIC前约7天,确定前DIC(pre-DIC)的存在。
2.溶栓治疗监测用链激酶、尿激酶和t-PA进行溶栓治疗时,血浆PAP升高。
3.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血浆PAP可增高。
二、纤溶降解产物检测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DIC时,血浆FDPs显著升高,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95%以上。深静脉血栓、肺梗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纤溶亢进症(primary fibrinolysis)和溶栓治疗时,可见FDPs显著升高,常>40mg/L以上。某些恶性肿瘤、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急性感染、外伤及外科手术后,FDPs可轻度升高,一般在20~40mg/L之间。
D二聚体
1.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活动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时,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由于血浆D-二聚体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当临床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时,若DD<0.5mg/L,发生急性或活动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患者已有明显的血栓症状与体征时,DD仍<0.5mg/L,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增多等。已经机化的陈旧性静脉血栓,血浆DD可以不增高。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甚至急性心肌梗死,血浆DD增高一般不如静脉血栓显著。
2.血浆D-二聚体是DIC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其检测呈阳性或增高早于FDPs及3P变化。FDPs和DD联合测定更有利于提高DIC实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95%以上),尤其是对早期DIC的诊断更有意义。DD也是继发性纤溶症和原发性纤溶症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DIC时,血浆DD显著升高,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标志物。原发性纤溶亢进时,由于无血栓形成,仅有血浆FDPs增高,DD一般不增高。
3.溶栓治疗监测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有效后,血浆DD在溶栓后的两天内增高,其增高幅度可达溶栓前的2~3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效后,血浆DD在4~6小时升高至溶栓前的2~3倍,FDPs升高约10~13倍,以后逐渐下降;到7天时,DD一般己低于溶栓前水平,但FDPs仍比溶栓前高5倍左右,可见DD监测溶栓治疗比FDPs更有意义。
4.血浆DD增高也可见于恶性肿瘤、重症肝炎等疾病。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1.阳性主要见于DIC早期和中期、继发性纤溶亢进(FM明显增高)、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严重感染、外科大手术、多发性外伤、烧伤、休克、急性溶血。
2.阴性健康人、DIC晚期(缺乏FM或仅存在较小的FDPs片段)、原发性纤溶亢进(血浆中FM不增高)。
3.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浆中FM不增高,3P试验阴性;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浆中FM明显增高,3P试验可呈阳性。
血浆纤维蛋白肽B1-15与B1542测定
Bβ142和Bβ1s.42在纤溶酶活性增强的早期即可增高,见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原发性纤溶及DIC等。本检测也可作为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原发性纤溶时BP142(+),BP1542(-),DIC时,BP1-2(+),BP1542(+)。
第七节血液流变学检验
一、全血黏度
血液黏度增加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栓、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异常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某些遗传性红细胞异常
血液黏度降低
缺铁贫、巨幼贫、再障
二、血浆黏度
升高见于血浆蛋白增高相关疾病,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素综合征、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风湿病
三、红细胞变形性
1.红细胞变形减低,主要见于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和部分红细胞疾病。
2.红细胞变形性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