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非关系
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和重要的国际发展合作伙伴,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洲发展和国际对非合作话语的变迁。
编辑于2023-04-26 11:05:52当地时间3月29日至30日,美国举办了所谓的第二届“领导人民主峰会”。令人尴尬的是,这场所谓“民主峰会”从开始到结束,伴随着的是美国国内和世界多国持续不断的质疑与反对。尽管遭受大量批评,美国政府仍执意举办所谓“民主峰会”。
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BFA)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国际组织,由29个成员国共同发起,于2001年2月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正式宣布成立。
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和重要的国际发展合作伙伴,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洲发展和国际对非合作话语的变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当地时间3月29日至30日,美国举办了所谓的第二届“领导人民主峰会”。令人尴尬的是,这场所谓“民主峰会”从开始到结束,伴随着的是美国国内和世界多国持续不断的质疑与反对。尽管遭受大量批评,美国政府仍执意举办所谓“民主峰会”。
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BFA)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国际组织,由29个成员国共同发起,于2001年2月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正式宣布成立。
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和重要的国际发展合作伙伴,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洲发展和国际对非合作话语的变迁。
中非关系
中非合作论坛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是中国走向多边主义的重要事件,在推动非洲发展与中非合作、撬动中国与世界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评
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和重要的国际发展合作伙伴,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洲发展和国际对非合作话语的变迁。中非合作正成为非洲发展和崛起的新动力,中国也已经从国际对非合作的“替代选择”发展成为“重要选择”。中非合作由此被誉为南南合作的样板、国际对非合作的典范。作为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平台和机制,中非合作论坛被中国视为对非合作的“金字招牌”。
多边主义与中非合作
成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见证了中国的多边主义转向,也正在经历和推动新多边主义的发展。当下,新多边主义塑造中非合作议程,而中非合作实践则为中国参与多边主义提供经验和参照。
多边主义推动中非合作更加开放包容。近年来中方参与的涉非三方合作、多方合作越来越多,中非合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多边主义的内涵。相对于国际多边主义自上而下的理念引领、制度设计和国家间互动,中非合作正在实践自下而上的以问题导向、务实合作和复合行为体互动为特征的灵活多边主义。中非关系不仅仅是中国与非洲政府之间的双边关系,还是包含更多参与者或利益攸关方的多边关系。简言之,中非合作正在推动中国与非洲社会和国际社会双层关系的构建,为新时期的多边主义发展提供经验和动力。
发展趋势
本土化
中非合作的本土化是中非合作的社会化过程,其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关注非洲社会需求,包容和惠及非洲社会和民众,融入并获得非洲社会民众的认可。
包容性发展
概念
中非合作论坛主要是政府间的合作平台,但随着中非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等传统合作领域之外,中非双方在社会和人的发展等包容性发展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中非关系开始超越政府间关系,逐渐向非洲社会和民间扩展,中非合作的本土化正在塑造中国在非洲合作的社会基础。
中非合作实践表明,包容性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和目标,它不仅仅是理念和口号,更是非常务实的举措和投入。其内容也从开始的发展援助和人文交流扩大到非常宽广的领域,如发展援助的普惠性、经济合作的发展效果、基础设施的包容性、中国融资对非洲企业和私营部门的支持、绿色和可持续性项目等等。发展导向、可持续导向、以人为中心正成为新时期中非合作的重要特征。
效果
1. 促进非洲农业农村和人的发展
2. 支持非洲人力资源发展
3. 促进非洲国家民众就业
4. 对非洲中小企业和民间项目的融资支持
面临挑战
1.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的挑战
中非合作的叙事很大程度上仍被西方国家的媒体、智库和政客操控,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在影响非洲社会和民众对中非关系的负面认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通过利用或炒作特定议题,抹黑和攻击中国,塑造非洲社会和民众对中非关系的认识,从而抵消中非合作的影响力
2.非洲国内政治的挑战
非洲国家内部在政党政治、发展规划、项目安排、利益分配上本身就存在矛盾甚至冲突。当中非合作触及这些内生性矛盾时,其往往就表象化为中非合作的问题,比如中央与地方、不同政治集团在发展规划和项目设计上的分歧和争夺,以及土地征收、环保评估、就业安排、社区或部落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源于当地的政治生态,但往往被解读为中非合作的问题。
3.中非合作包容性发展的执行和有效社会互动的挑战
中非合作在政府与企业、官方和民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方面的关系仍没有完全理顺,相应的沟通、协调和支持机制仍然不足
一些企业在当地经营和融入当地社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个别企业或个人的问题往往成为影响中国在非形象和中非合作的重要问题
发展方向与建议
1.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中非合作新模式,促进中非合作直接惠及社会民生
在机制参与上,加强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非民间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的联系,倾听中非民间的声音,及时回应民间的关切
在论坛系列会议上,尝试扩大会议的参与群体,为非洲私营部门、中小企业、非政府组织、智库等参与中非合作举措设计和发展规划提供空间
在中非合作项目上,建立与非洲社会、社区、媒体和民间团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使中非合作直接惠及普通民众
2. 聚焦重点领域,切实提升包容性发展倡议的效果
重视与非洲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和发展领域,如加强对公共卫生、减贫、就业、小微金融、粮食安全、水安全等领域的支持
针对中非合作中颇具潜力的项目,如抗疟中心、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鲁班工坊等,应该加强品牌意识和提升精品管理能力,增强中国在特定发展领域的相关性
中国不仅应该继续巩固和深化中非关系,更应该从战略高度塑造中非关系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中非合作应该从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务实合作践行中国的多边主义主张,为“一带一路”和中国的国际合作做出应有贡献。
国际化
中非关系是推动国际对非多边合作的重要动力,是影响大国在非关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带来的国际合作机遇乃至议题关切,为国际多边协调合作提供了契机,也进一步提升了中非合作的国际化诉求。
中非合作论坛发挥重要作用
(一)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国与非洲国际组织合作提供平台
(二)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国与国际组织在非合作提供助力
(三) 中非合作论坛为国际对非合作开辟新空间
一方面,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西方大国明显恢复并加大对非洲的关注和重视
另一方面,中非合作论坛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推动了新兴国家与非洲的合作
面临挑战
1.最大的挑战来自不断扩大的中美全球竞争
美国倡议和盟友国家推动“全球基建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的直接竞争。 提出要遏制中国在非洲的影响。 呼吁建立遏制“一带一路”联盟,鼓吹通过“游说”加“胁迫”非洲国家的方式来抵消“一带一路”的影响。 可以预见,中美在非战略竞争成为“新常态”的概率在上升。
2. 在非洲不断上升的利益竞争、价值观分歧和模式对立,正成为中非合作国际化的结构性挑战
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上升被西方国家视为自身在非洲影响力衰落的原因,中非合作论坛被视为中国巩固制度优势、传播发展模式、赢得政治支持的重要工具,进而导致中西方在非洲战略和现实竞争的上升。
西方战略界开始大肆鼓吹中美在非洲的战略竞争、软实力争夺、发展模式和商业利益之争。
指责和攻击中非合作模式、凸显西方对非合作的制度和模式优势,成为美西方加强与中国在非洲竞争的战略选择。
美国提出“新发展模式”,法国外长也表示将加大对非洲的发展支持、强化与中国在非洲的模式之争。2021年3月,欧洲议会议员编写《欧盟的非洲战略》报告,鼓吹欧盟应利用集体优势强化与中国在非洲的实力和模式竞争。
据此,竞争正在成为欧洲与中国在非的主要战略导向,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非合作的空间正在缩小。
3. 制度、规范和实践差异限制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在非洲合作潜力的释放
1.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鼓吹西方在非洲影响力的下降是由中国不正当竞争导致的,例如指责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秘密商业协议、不合规经营等
2. 在对非合作的规范、标准和实践上,如援助的条件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融资的透明度、项目招标程序等,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在非项目招标经常被指责不符合国际规范、不公开透明,中国的融资支持以服务中国商品和产能出口为目的,往往使中国企业收益、第三方参与空间非常有限。
4. 国际社会的分裂严重制约着中国推动或参与对非合作
一方面,多边主义的政治化趋势愈加明显。国际多边组织如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联合国、国际金融机构等正被西方国家用来加强与中国的博弈和竞争,这不仅直接影响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而且也影响着多边合作的效果
另一方面,国际对非发展伙伴“选边站”的压力也在持续上升。这不仅涉及政府,也影响着国际组织、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等与中国在非洲的合作。当中国在非项目被贴上“腐败”、“不正当竞争”、“融资不透明”等各类标签,第三方组织和企业就不愿、也很难参与中国倡议的国际合作。
发展方向与建议
1.中非合作论坛可以成为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协调大国关系、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充分挖掘中非合作论坛在推动国际对非合作上的重要潜力,积极支持国际社会在非洲的多边倡议和努力,保持与美欧重要国家在非洲的对话协调,通过务实合作构建新时期的国际对非合作格局。
2. 利用中非合作论坛构建中非合作国际伙伴网络
在战略层面,保持与国际社会主要利益攸关方的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和务实推动三方合作和多方合作。
在制度设计层面,尝试创新中非合作论坛国际伙伴联系机制
在中非合作论坛重大项目举措设计和实施上,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联合国相关附属机构、国际知名基金会和社会组织、跨国企业等重要利益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如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系列会议,可以邀请相关利益攸关方包括欧美国家列席
在非洲当地和重大项目合作上,与国际机构驻地办公室、非政府组织、智库、媒体保持沟通渠道顺畅,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3.利用中非合作论坛加强模式互鉴、规则兼容、标准融合
参考文献
周玉渊.开放包容的中非合作与中非关系的前景——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主线[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