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在2020年上半年曾经保持着缓慢的回暖趋势,但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中印关系再难维系本就微弱的回暖态势,双边关系开始不断下滑。
编辑于2023-04-26 15:47:41中印关系
总评
中印关系在2020年上半年曾经保持着缓慢的回暖趋势,但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中印关系再难维系本就微弱的回暖态势,双边关系开始不断下滑。双边关系已从良好降至普通水平。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印关系改善动力不足,总体上仍将延续缓慢下滑的趋势,但下滑幅度不会太大。
现状
第一,在安全领域,边界冲突带来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中印的主要矛盾
第二,在政治领域,中印两国在南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印度为追求对印度洋的控制权和对南亚地区的主导权,将会积极借势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联合制衡中国。
第三,在经济领域,莫迪政府提出“自力更生的印度”概念,希望获得更多经济独立。印度在经济上将进一步减轻对中国经济的过度依赖,短期内被寄予厚望的中印经济合作对提升双边关系的作用有限,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下降。
中印贸易失衡
一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中国享有巨大的对印贸易顺差
二是贸易结构不匹配,中国向印度出口工业制成品,印度主要向中国出口原材料,中国对印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更高
第四,在舆论领域,在民族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莫迪执掌的印度人民党执政后在国内积极渲染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印度国内排华反华气氛不断增强
第五,在其他领域,中印双方在疫情防控、打击恐怖主义、人文交流、多边合作等领域有合作空间,但这些领域大多不是印度最紧迫和最优先的事项。短期内其对提升双边关系的作用也较为有限
印度“印太”政策
印度虽从未推出任何有关“印太战略”的官方文件,但莫迪政府连任后实质性加强了与美、日、澳在“印太”框架下的一系列互动,剑指中国的意味尤为明晰
莫迪政府“印太”政策的特征
第一,在东亚秩序上,印度主张“东盟中心”与“多极亚洲”
地理上,东盟是印太的枢纽、中心,缺乏东盟支持与合作的任何印太构想/战略,都是不可持续的
“多极亚洲”(Multipolar Asia)的概念就首创于印度,即亚洲国家可以共享区域领导权,主要和次要大国在决策中具有同等地位,这种模式基于“中国在亚洲的崛起可能会削弱印度战略选择”的担忧。同为发展中大国与崛起国的中印在许多国际机制中都有互动与碰撞,但印度不甘居于中国之下,希望跻身全球决策力量之列。
第二,在印度洋战略上,印度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海上秩序,与美西方国家保持“口号”一致
印度感受到中国近年来海上力量的发展对其海洋安全造成了压力。联合美国制衡中国在印度洋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印度海洋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莫迪政府希望能以美国主导的规则来框定与限制中国在印度洋的实力增长。
第三,在大国关系乃至塑造全球秩序上,印版“印太”政策既保持了战略自主又具有多向结盟的特征
既希望凭借与美日澳的合作来平衡地区权力
美日印澳多边关系而言,印度先后将与美、日、澳的三国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确立了定期联合军演与年度领导人会晤机制
又在对华、对俄等大国外交议题上表现出战略自主性
就“俄印中”关系而言,莫迪政府与俄罗斯、中国保持战略层面沟通对于构建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印度参与中俄印合作,有利于纠正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有关印度外交加速倒向西方的误解,展示印度坚持东西方平衡外交传统的决心
总体上,美日印澳四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融合趋势在逐渐加强,其战略合作的目标是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从而维持印太地区的“均势”
印度“印太”政策的成效评估
(一)印度借“印太”政策重回地缘中心
“印太”概念将印度置于地缘中的中心位置,莫迪政府的“印太”政策则为其提供了重新度量周边关系与大国关系的标尺
一方面,印度借助“四国机制”提升本国影响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威慑”
另一方面,印度也希望将周边邻国特别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纳入自身“印太战略”的考量范围之内
(二)“印太政策”赋能印度制衡中国
随着“印太战略”推进,印度和美西方在印度洋和南亚的利益逐渐汇合,印度需要美国的技术、日本的资金以及澳大利亚的资源来打造自身的工业链,从而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位置。
印度与美国在平衡中国方面形成了高度的“战略一致”,双方要在印度洋上形成联合制华的“战略优势”
印方认为有必要多层次实施“印太政策”,密切四国海上力量在印度洋地区的协调与配合,以此反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崛起。
莫迪政府还希望通过“印太”框架下的经济合作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弱化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
(三)“印太政策”仍有诸多局限性
第一,随美西方而舞的“印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莫迪政府提出“以印度为核心”的印度洋政策。
第二,“印太”政策制约了印度政府长期经营的对华、对俄的灵活外交策略。
第三,“印太”政策缺乏夯实的经济基础,印太经济合作的内在张力不足,印度难以割裂与华之间的经贸往来。
2022年9月,由美国主导的新经济圈构想“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签署,结束了为期两天的首轮线下部长级会谈。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称,14个成员国共同通过了框架内贸易、供应链、清洁经济和公平经济四大支柱合作的主要目标,并将就此启动正式谈判。作为框架“关键一环”的印度却在会后以“暂时看不到好处”为由,宣布暂时退出该框架四大支柱之一贸易领域的谈判,成为唯一一个不参加全部领域谈判的成员国
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立足自身,把控好中印关系的大局
尽管印太形势诡谲多变,中国的综合实力始终是其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定海神针”。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均面临着稳定国内民生、保持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中印两国作为全球唯二的“十亿级”人口国家,不仅是彼此搬不走的邻居,更是代表广大南方国家发声、推进全球秩序变革的支柱力量
另一方面,积极研判中国参与“印太”建构的可能性,善于利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相互转化为中国的发展“谋势”
中国并非“印太”的局外人,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在印太地区的落地生根,中方可以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深度合作而渗透“印太”,巩固好自身周边的朋友圈
参考文献
张伟玉,陈宗华,张杭.中印关系将延续缓慢下滑趋势[J].国际政治科学,2022,7(02):179-185. 万佳.印度“印太”政策的演变特征与成效评估[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3,(01):32-4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