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损伤的修复
组织的修复,包括再生与纤维性修复,再生是修复的基础,没有再生就没有修复 修复过程始于炎症,活体才有修复反应。
编辑于2023-05-01 23:19:31 广东损伤的修复
再生是修复的基础,没有再生就没有修复 修复过程始于炎症,活体才有修复反应
修复
再生
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分裂增生
纤维性修复
瘢痕修复
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
再生
生理性
病理性
完全再生
(1)组织再生能力强
(2)缺损范围小
(3)网状支架完整
不完全再生
(1)局部组织再生能力弱
(2)缺损范围大
(3)网状支架破坏
组织再生能力
细胞周期与再生能力
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时程长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不稳定细胞

持续分裂细胞,组织中超过1.5%的细胞处于分裂期,存在干细胞(生理状态下增殖活跃,再生能力很强)
表皮细胞;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管腔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稳定细胞

静止细胞。生理状态下增殖不明显(处于G0期),在组织遭到明显破坏时表现出较强再生能力
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间叶组织及其分化出来的细胞
永久性细胞

缺乏再生能力的有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再生能力活跃
再生能力微弱的有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各组织再生过程
上皮组织的再生

被覆上皮:由缺损边缘上皮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想缺损中心迁移(上皮下要有完整的支持组织)

腺上皮:最终结果依赖于基底膜是否完整。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

肝脏再生

部分切除:短期内可恢复
细胞坏死但网状支架完整,可恢复
细胞广泛坏死,网状支架塌陷,胶原纤维形成,结构难以恢复
纤维组织的再生
静止纤维细胞、未分化间叶细胞
成纤维细胞
体积大,梭形,核大淡染,椭圆形或梭形,合成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
纤维细胞
细胞及核变小变细长,梭形,核深染
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
以出芽方式进行。可改建为小动脉、小静脉
大血管
离断后需手术吻合
内膜: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可恢复原来内膜结构
肌层:瘢痕修复
肌组织的再生(很弱)

(1)平滑肌:有一定分裂再生能力(再生或纤维修复)
(2)横纹肌
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不同:
肌膜存在一完全再生
肌膜破坏一瘢痕修复
(3)心肌:一般由瘢痕修复
神经组织再生
(1)脑及脊髓内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胶质纤维修补(胶质瘢痕)
(2)外周神经纤维:在其起源的神经细胞完好时,可完全再生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在其外面的胶质细胞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周围神经系统是施万细胞
根据是否有胶质细胞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创伤性神经瘤

神经纤维断裂损伤后,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失去远端(如截肢),再生的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纤维组织混杂在一起,形成瘤样肿块。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软骨组织再生能力较差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
创伤愈合
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组织的再生、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
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伤口的早期变化
出血、坏死、炎症反应、血凝块、痂皮的形成
伤口收缩(2~3天)
伤口边缘增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
肉芽组织增生肌瘢痕形成
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伤口愈合的类型
一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炎症反应轻微、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形成瘢痕小(1周可达临床愈合标准)
二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切口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时间长,遗留瘢痕大
二期愈合与一期愈合的不同点
1、坏死严重,炎症反应明显
2、伤口大,肉芽组织多,收缩明显
3、愈合时间长,瘢痕大
痂下愈合

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干燥后形成黑色硬痂,在其下面进行一/二期愈合的过程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1)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较强,老年人组织再生能力差(随年龄增长,血管硬化)
(2)营养:蛋白质(缺乏时肉芽组织与胶原形成不良)、维生素C(缺乏时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影响胶原形成)、锌(缺乏时影响细胞内氧化酶活性)
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伤口感染或较多的坏死组织及异物,常常是二期愈合(抗感染、清创术)
(2)局部血液循环:下肢胫骨前部血供不丰富,损伤后愈合较慢;若下肢血管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静脉曲张该处伤口愈合迟缓
(3)神经支配:如麻风患者神经受累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
(4)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损伤小血管,抑制细胞再生
纤维性修复
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并填充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转变为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
 
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组成
新生毛细血管
成纤维细胞
炎症细胞
肉芽组织的功能/作用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机化
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种失活物质或异物的过程
结局
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眼观:局部呈收缩状态、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
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1、填补并连接创口,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
2、组织器官保持坚固性(比肉芽组织抗拉力强)
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1、瘢痕收缩(十二指肠溃疡性瘢痕幽门梗阻)
2、瘢痕性粘连
3、瘢痕组织增生过度(肥大性瘢痕)
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形成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大而不规则的硬块。其发生机制不明,一般认为与体质有关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细胞外基质
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抑素与接触抑制
接触抑制
皮肤划伤时,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将伤口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至于堆积,这种现象称接触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