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
局部解剖学脊柱区内容,分享内容包含: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顶筋膜和胸腰筋膜、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脊柱区三角、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编辑于2023-05-04 19:25:19 福建省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局部解剖学盆部的内容,具体内容有辨认男 女性骨盆、盆壁肌和盆底肌、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盆内脏器、直肠、膀胱、输尿管盆段、前列腺、输精管 射精管和精囊腺的位置、子宫、卵巢 输卵管 阴道的毗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腹部内容,内容有腹前外侧壁、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胃、十二指肠、重要结构、膈下间隙各部、肝、肝外胆道、胰、空肠、回肠、肝门静脉、阑尾、结肠、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隙。
局部解剖学胸部的内容,具体有: 胸部重要体表标志、胸壁的层次结构、女性乳房、锁胸筋膜、肋间血管神经、胸膜及胸膜腔、肺、纵膈、上纵隔、心和心包腔的结构、食管胸部的毗邻、胸主动脉、胸导管、胸交感干、奇静脉的行程。
脊柱区
脊柱区的境界、分区、表面解剖
境界
脊柱及其后方和两侧的所有软组织
上界
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下界
尾骨尖
两侧界
自上而下连接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襞、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棘和尾骨尖的连线
分区
自上而下可分为
项区
上界与脊柱区的上界相同
下界为第7颈椎棘突至两侧肩峰的连线
胸背区
下界为第12胸椎棘突至两侧第12肋下缘、第11肋前部之间的连线
其中的外上份称肩胛区,隶属于上肢
腰区
下界为两侧髂嵴后份至髂后上棘以及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连线
骶尾区
两侧髂后上棘和尾骨尖所围成的三角区
表层解剖
棘突
第7颈椎棘突最突出
胸椎棘突瓦片状
腰椎棘突板状水平后伸
第4腰椎棘突平两侧髂嵴最高点
骶椎棘突相互融合,形成骶正中嵴
骶管裂孔
骶正中嵴的下端,第5骶椎背面分离,形成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
骶角
骶管裂孔的两侧肥厚,向下突出,称骶角,易触及,是骶管麻醉进针定位的标志
尾骨
髂嵴
髂后上棘
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连线平第2骶椎棘突
从第5腰椎棘突至左、右髂后上棘再至尾骨尖的连线,构成一个菱形区
当腰椎或骶、尾椎骨折或骨盆畸形时,菱形区会变形
菱形区上、下两角连线的深面是骶正中嵴,位于其外侧的纵行隆起为骶外侧嵴
该嵴是经骶后孔作骶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
肩胛冈
两侧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
肩胛冈的外侧端为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
肩胛骨下角
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
第12肋
竖脊肌外侧缘可触及
竖脊肌
该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称脊肋角
肾位于其深部,是肾囊封闭的进针部位
脊柱区的层次结构、皮肤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
层次结构
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皮神经
浅血管
深筋膜
顶筋膜
胸腰筋膜
皮肤
坚韧,从中线向两侧、从上向下,皮肤逐渐变薄
移动性小,有丰富毛囊和皮脂腺,是疖和痈好发的部位
浅筋膜
厚而致密,脂肪多
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束与皮肤及深筋膜相连,故脊柱区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各层不易分离
颈部上区的浅筋膜含纤维较多,故特别坚韧,腰区的的浅筋膜含脂肪较多
顶筋膜和胸腰筋膜
顶筋膜
位置
位于斜方肌深面的筋膜,将斜方肌与夹肌和半棘肌分开
构成
内侧
附于项韧带
上方
附于枕骨的上项线
向下
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胸腰筋膜
构成
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胸腰筋膜较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
向上续于项筋膜
内侧附着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
外侧附着于肋角
特点
后层(浅层)
竖脊肌表面
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腱膜愈合
向下附着于髂嵴
内侧附着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
外侧与中层愈合
中层
竖脊肌和腰方肌之间
内侧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和横突间韧带
外侧与前后二层愈合
上方附于第12肋下缘
下方附于髂嵴
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称腰肋韧带
后入路肾手术时,切断腰肋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暴露肾
前层(深层)
腰方肌表面
又称腰方肌筋膜
内侧附于腰椎横突
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
上部增厚呈弧形附着于第2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
称外侧弓状韧带
内侧为内侧弓状韧带
此二弓状韧带在腹腔较易观察,膈的后部肌纤维起始于此韧带
跨越腰大肌前面,附着于第1腰椎侧面与第2腰椎横突
临床意义
髂嵴上方、竖脊肌外侧缘是臀上皮神经集中穿出筋膜的部位
胸腰筋膜损伤时拉伤臀上皮神经,是导致腰背痛的常见原因
脊柱肌群的配布关系
第一层
斜方肌
背阔肌
腹外斜肌后部
第二层
夹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上后锯肌
下后锯肌
腹内斜肌后部
第三层
竖脊肌
腹横肌后部
第四层
枕下肌
横突棘肌
横突间肌
脊柱区三角
听诊三角(肩胛旁三角)
组成
斜方肌的外下方,肩胛骨下角的内侧
内上界
斜方肌的外下缘
外侧界
肩胛骨脊柱缘
下界
背阔肌上缘
底
薄层脂肪组织、深筋膜、第6肋间隙
表面
皮肤、浅筋膜
临床意义
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当肩胛骨向前外移位时该三角范围扩大
枕下三角
组成
枕下肌围成的三角
内上界
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
头上斜肌
外下界
头下斜肌
深面
寰枕后膜、寰椎后弓
浅面
夹肌、头半棘肌
内容
枕下神经、椎动脉
腰上三角
组成
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
内侧界
竖脊肌外侧
外下界
腹内斜肌后缘
上内界
12肋
有时下后锯肌也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个不等边的四边形间隙
底
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
内容
腹横肌腱膜深面自上而下排列
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临床意义
为肾手术腹膜外入路
为腹后壁最薄弱区之一
易形成腰疝
腰下三角
组成
腰区下部,腰上三角的外下方
内上界
背阔肌前下缘
外侧界
腹外斜肌后缘
下界
髂嵴
底
腹内斜肌
浅面
皮肤、浅筋膜
临床意义
为腹后壁又一薄弱区
易形成腰疝
在右侧,三角前方与盲肠和阑尾相对应
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三角有明显压痛
腰区脓肿可经腰下三角突于皮下
脊柱区深部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动脉
项区
枕动脉
颈浅动脉
肩胛背动脉
椎动脉
胸背区
肋间后动脉
胸背动脉
肩胛背动脉
腰区
肋下动脉
腰动脉
骶尾区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神经
31对脊神经后支
在椎间孔处发自脊神经,绕椎骨关节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椎骨横突之间
除第1颈神经、第4、5骶神经和尾神经,分为
内侧支(后内例支)
外侧支(后外侧支)
颈神经后支(除第1、2颈神经)
分布至项区、胸背区上部皮肤和深层肌
胸神经后支
胸背区皮肤和深层肌
腰神经后支
腰区、臀区皮肤和深层肌
骶尾神经后支
骶骨表面和臀区皮肤
脊神经后支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故手术中横断深层肌时,不会引起肌瘫痪
腰神经后支的损伤较为多见,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与该神经行程中所经过的结构有关
腰神经后支从脊神经分出后,经一骨纤维孔至腰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
内侧支(后内侧支)
外侧支(后外侧支)
副神经
斜方肌
胸背神经
背阔肌
肩胛背神经
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骨纤维孔(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
构成
位于椎间孔的后外方,开口向后,与椎间孔的方向垂直
上外侧界
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
下界
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
内侧界
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
穿经结构
腰神经后支
骨纤维管(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
构成
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的骨沟处,自外上斜向内下,由前、后、上、下4壁构成
前壁
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
上关节突副突韧带
上壁
乳突
下壁
副突
管的前、上、下壁为骨质,后壁为韧带。后壁的韧带若发生骨化,则形成完全的骨性管
穿经结构
腰神经后内侧支
腰神经后支及其分出的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在行程中,分别经过骨纤维孔、骨纤维管、还要穿胸腰筋膜裂隙
正常情况下,这些孔、管和裂隙对神经及血管起保护作用
然而,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的孔道细小,周围结构坚韧而缺乏弹性
病理情况下(如骨质增生),这些孔道若变形、狭窄,会压迫其内的神经,而导致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