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生理学的思维导图,内容有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生理、消化系统生理、泌尿系统生理、神经系统生理、内分泌系统生理,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5-05 15:58:29 江西生理学
第一节 绪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1.物质交换
2.能量交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三、内环境和稳态
(一)体液和体液的分布
1.细胞内液
2.细胞外液
(1)组织液
(2)血浆
(3)淋巴液
(4)胸膜腔、脑脊液及关节腔内液体
(二)内环境
(三)稳态
1.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2.细胞外液的温度
3.细胞外液的PH
4.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等
四、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反射弧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神经中枢
(4)传出神经
(5)效应器
2.特点
(1)反应迅速、精确
(2)作用部位局限
(3)作用时间短暂
(二)体液调节
1.特点
(1)作用较缓慢、温和、持久
(2)作用范围较广泛
(三)自身调节
1.特点
(1)影响范围局限
(2)调节幅度
(3)灵敏度低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1.特点
(1)扩散速率高
(2)无饱和现象
(3)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成正比
(4)顺浓度梯度扩散
(5)不消耗能量
(二)易化扩散
1.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
(1)顺浓浓度梯度扩散
(2)不消耗能量
(3)结构特异性
(4)饱和现象
(5)竞争性抑制
(6)需要载体蛋白
2.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1)顺浓度梯度扩散
(2)不消耗能量
(3)离子选择性
(4)离子转运速度快
(5)离子通道的门空性
(6)需要膜蛋白
(三)主动转运
1.分类
(1)原发性主动运输
1)需要“泵”的产与
2)逆浓度梯度运输
3)消耗ATP
(2)继发性主动运输
1)逆浓度梯度运输
2)间接利用ATP能量
(四)出胞和入胞(耗能)
1.出胞
2.入胞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现象
(1)内负外正
(2)K离子外流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现象
(1)内正外负
(2)Na离子内流
(3)“全”或“无”现象
(4)脉冲式
(5)不衰减性传导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三)细胞的局部兴奋
1.与动作电位相比的特征
(1)向周围紧张性扩张
(2)不是“全”或“无”
(3)可以总和
(4)衰减性
(四)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2.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
第三节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功能与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
2.白细胞
3.红细胞
4.血小板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作用
3.体温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5.其他
(三)血浆的成分
1.水
2.溶质
(四)血量
(五)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2.比重
3.粘滞性
4.血浆的渗透压
(1)血浆晶体渗透压(Nacl)
(2)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5.血浆PH(酸碱度)
二、血细胞形态及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2)渗透脆性
(3)可塑变形性
3.红细胞的功能
(二)白细胞
1.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与数目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局部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
(三)凝血系统
1.生理性抗凝血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2)肝素
(3)蛋白质C物质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四、血型
(一)血型的概念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及其物质基础
2.ABO血型的检测
第四节 循环系统生理
一、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RP)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AP)及其产生机制
(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1)0期(又称除极相或去极过程)
2)1期(快速复极化期)
3)2期(平台期)
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5)4期(静息期)
(2)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1)慢反应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比快反应细胞低
2)慢反应细胞的0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
(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
1.兴奋性
(1)兴奋性
(2)兴奋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Na离子通道的性状
(3)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及其与心脏收缩活动的关系
1)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2.自律性
(1)自律性
(2)自律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3)阈电位水平
3.传导性
(1)传导性
(2)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速度
(3)传导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心肌纤维直径
2)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3)静息电位水平
4)未兴奋部位心肌的兴奋性
4.收缩性
(三)体表心电图
1.P波
2.QRS波群
3.T波
(四)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0.05s)
(2)心室射血期
1)快速射血期(0.10s)
2)减慢射血期(0.15s)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0.06~0.08s)
(2)心室充盈期
1)快速充盈期(0.11s)
2)减慢充盈期(0.22s)
(3)心房收缩期(0.10s)
二、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分类
1.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
(1)动脉
(2)静脉
(3)毛细血管
(二)血压
1.动脉压(最高)
2.毛细血管压
3.静脉压
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简称循环系统平均压)
(三)动脉血压及脉搏
1.动脉血压
(1)收缩压
(2)舒张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1)心脏射血
(2)外周阻力
(3)大动脉弹性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4)循环血量
4.脉搏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呼吸系统生理
一、肺通气
1.肺通气原理
(1)呼吸道
(2)肺泡
(3)胸廓
(4)胸膜腔
(5)膈
2.肺通气的动力
(1)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2)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3)肺内压
(4)胸内压
3.肺通气指标
(1)潮气量(TV)
(2)补吸气量(IRV)
(3)补呼气量(ERV)
(4)残气量(余气量)(RV)
4.肺容量
(1)深呼吸量(IC)
(2)功能残气量(FRC)
(3)肺活量(VC)
(4)时间肺活量(FVC)
(5)肺总量(TLC)
5.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
二、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交换
1.肺换气
2.组织换气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的运输
(1)物理溶解(1.5%)
(2)化学结合(98.5%)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物理溶解(5%)
(2)化学结合(95%)
1)碳酸氢盐(88%)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1.脊髓
2.低位脑干
3.高位脑
(二)节律呼吸的形成
(三)呼吸运动的反射调节
1.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
(1)肺牵张反射
(2)化学感受器反射
2.二氧化碳、氢离子和低氧气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2)氢离子的影响
(3)氧气对呼吸的影响
第六节 消化系统生理
一、消化系统的基础
(一)消化与吸收的基本概念
1.机械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
(二)口腔内的消化
1.唾液分泌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①水(99%)
②离子
③酶
(2)唾液的作用
①消化作用
②湿润并溶解食物,易于吞咽
③具有杀菌作用
④清洁和保护口腔
⑤清除残渣,中和有毒物质
⑥排泄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2.咀嚼
3.吞咽
(1)口腔期—咽
(2)咽期—食管上段
(3)食管期—胃
(三)胃内消化
1.胃的分泌
(1)胃液的性质和作用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2.胃的运动
(1)胃的容受性舒张
(2)胃的蠕动
(3)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4)呕吐
(四)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分泌
1.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3.小肠液的分泌
4.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动
(4移行性复合运动)
二、吸收
(一)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的吸收
2.蛋白质的吸收
3.脂肪的吸收
(二)其他物质的吸收
1.水分的吸收
2.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
(2)铁的吸收
(3)钙的吸收
(4)负离子的吸收
第七节 泌尿系统生理
一、肾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特点
(一)肾的功能解剖
1.肾脏的功能单位
2.肾脏的血液供应及肾血流量的特点
(二)肾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1.肾血流量大,并且肾内血流分布不均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比较高
3.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且血浆胶体渗透压较高
4.肾血流量具有自身调节机制
二、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
(1)物质分子大小
(2)物质分子所带的电荷
2.滤过的动力—有效率过滤
3.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率过滤
(3)肾血浆流量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方式和途径
(1)被动转运
(2)主动转运
2.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1)近端小管
(2)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3.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2)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第八节 神经系统生理
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
1.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2.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
1)轴突—胞体式突触
2)轴突—树突式突触
3)轴突—轴突式突触
3.神经递质与受体
(1)外周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1.反射中枢
(1)反射
(2)反射弧
(3)神经中枢
(4)反射中枢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联系
(2)辐射
(3)聚合
(4)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3.中枢兴奋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兴奋的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
6)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4.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2)突触前抑制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1.脊休克
(1)脊动物
(2)脊休克
(3)脊休克的主要表现
2.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屈肌反射
(2)对侧伸肌反射
(3)牵张反射
1)腱反射
2)肌紧张
三、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区与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相似的特点
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
2.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也愈大
第九节 内分泌系统生理
一、激素
(一)激素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
1.含氮类激素
2.类固醇激素
(二)激素的一般特征
1.信息传递作用
2.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选择性)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量小作用大)
4.相互作用
二、下丘脑
(一)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调节肽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3.生长抑素(GHRIH/GIH)
4.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
5.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
6.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与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7.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与释放抑制因子(MIF)
三、垂体
(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1.生长激素(GH)
(1)生长激素的作用
1)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相关疾病)
①侏儒症(GH分泌过少)
②巨人症(幼年时GH分泌过多)
③指端肥大症(成年后GH分泌过多)
2)参与对中间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调节
3)促进脂肪分解,供应能量
4)对糖代谢影响较复杂,可间接加强对葡萄糖的利用
(2)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
(3)催乳素(PRL)
(二)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1.升压素(VP)或称抗利尿素(ADH)
2.催产素(OXT)
四、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
1.贮存
2.释放
3.运输
4.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
(2)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
2.促进生长发育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3.体内外刺激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4.自身调节
五、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1.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
(1)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3)对血细胞的影响
(4)对血管反应的影响
(5)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6)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7)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2.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3.性激素
(二)肾上腺髓质
六、胰岛
(一)胰岛素
1.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1)糖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
2.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1)血糖的作用
(2)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
(3)其他激素
(4)神经调节
(二)胰高血糖素
1.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2.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
生理学
第一节 绪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1.物质交换
2.能量交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三、内环境和稳态
(一)体液和体液的分布
1.细胞内液
2.细胞外液
(1)组织液
(2)血浆
(3)淋巴液
(4)胸膜腔、脑脊液及关节腔内液体
(二)内环境
(三)稳态
1.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2.细胞外液的温度
3.细胞外液的PH
4.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等
四、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反射弧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神经中枢
(4)传出神经
(5)效应器
2.特点
(1)反应迅速、精确
(2)作用部位局限
(3)作用时间短暂
(二)体液调节
1.特点
(1)作用较缓慢、温和、持久
(2)作用范围较广泛
(三)自身调节
1.特点
(1)影响范围局限
(2)调节幅度
(3)灵敏度低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1.特点
(1)扩散速率高
(2)无饱和现象
(3)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成正比
(4)顺浓度梯度扩散
(5)不消耗能量
(二)易化扩散
1.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
(1)顺浓浓度梯度扩散
(2)不消耗能量
(3)结构特异性
(4)饱和现象
(5)竞争性抑制
(6)需要载体蛋白
2.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1)顺浓度梯度扩散
(2)不消耗能量
(3)离子选择性
(4)离子转运速度快
(5)离子通道的门空性
(6)需要膜蛋白
(三)主动转运
1.分类
(1)原发性主动运输
1)需要“泵”的产与
2)逆浓度梯度运输
3)消耗ATP
(2)继发性主动运输
1)逆浓度梯度运输
2)间接利用ATP能量
(四)出胞和入胞(耗能)
1.出胞
2.入胞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现象
(1)内负外正
(2)K离子外流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现象
(1)内正外负
(2)Na离子内流
(3)“全”或“无”现象
(4)脉冲式
(5)不衰减性传导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三)细胞的局部兴奋
1.与动作电位相比的特征
(1)向周围紧张性扩张
(2)不是“全”或“无”
(3)可以总和
(4)衰减性
(四)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2.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
第三节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功能与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
2.白细胞
3.红细胞
4.血小板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作用
3.体温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5.其他
(三)血浆的成分
1.水
2.溶质
(四)血量
(五)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2.比重
3.粘滞性
4.血浆的渗透压
(1)血浆晶体渗透压(Nacl)
(2)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5.血浆PH(酸碱度)
二、血细胞形态及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2)渗透脆性
(3)可塑变形性
3.红细胞的功能
(二)白细胞
1.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与数目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局部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
(三)凝血系统
1.生理性抗凝血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2)肝素
(3)蛋白质C物质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四、血型
(一)血型的概念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及其物质基础
2.ABO血型的检测
第四节 循环系统生理
一、心脏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RP)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AP)及其产生机制
(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1)0期(又称除极相或去极过程)
2)1期(快速复极化期)
3)2期(平台期)
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5)4期(静息期)
(2)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1)慢反应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比快反应细胞低
2)慢反应细胞的0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
(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
1.兴奋性
(1)兴奋性
(2)兴奋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Na离子通道的性状
(3)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及其与心脏收缩活动的关系
1)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2.自律性
(1)自律性
(2)自律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3)阈电位水平
3.传导性
(1)传导性
(2)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速度
(3)传导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心肌纤维直径
2)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3)静息电位水平
4)未兴奋部位心肌的兴奋性
4.收缩性
(三)体表心电图
1.P波
2.QRS波群
3.T波
(四)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0.05s)
(2)心室射血期
1)快速射血期(0.10s)
2)减慢射血期(0.15s)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0.06~0.08s)
(2)心室充盈期
1)快速充盈期(0.11s)
2)减慢充盈期(0.22s)
(3)心房收缩期(0.10s)
二、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分类
1.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
(1)动脉
(2)静脉
(3)毛细血管
(二)血压
1.动脉压(最高)
2.毛细血管压
3.静脉压
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简称循环系统平均压)
(三)动脉血压及脉搏
1.动脉血压
(1)收缩压
(2)舒张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1)心脏射血
(2)外周阻力
(3)大动脉弹性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4)循环血量
4.脉搏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呼吸系统生理
一、肺通气
1.肺通气原理
(1)呼吸道
(2)肺泡
(3)胸廓
(4)胸膜腔
(5)膈
2.肺通气的动力
(1)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2)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3)肺内压
(4)胸内压
3.肺通气指标
(1)潮气量(TV)
(2)补吸气量(IRV)
(3)补呼气量(ERV)
(4)残气量(余气量)(RV)
4.肺容量
(1)深呼吸量(IC)
(2)功能残气量(FRC)
(3)肺活量(VC)
(4)时间肺活量(FVC)
(5)肺总量(TLC)
5.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
二、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交换
1.肺换气
2.组织换气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的运输
(1)物理溶解(1.5%)
(2)化学结合(98.5%)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物理溶解(5%)
(2)化学结合(95%)
1)碳酸氢盐(88%)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1.脊髓
2.低位脑干
3.高位脑
(二)节律呼吸的形成
(三)呼吸运动的反射调节
1.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
(1)肺牵张反射
(2)化学感受器反射
2.二氧化碳、氢离子和低氧气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2)氢离子的影响
(3)氧气对呼吸的影响
第六节 消化系统生理
一、消化系统的基础
(一)消化与吸收的基本概念
1.机械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
(二)口腔内的消化
1.唾液分泌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①水(99%)
②离子
③酶
(2)唾液的作用
①消化作用
②湿润并溶解食物,易于吞咽
③具有杀菌作用
④清洁和保护口腔
⑤清除残渣,中和有毒物质
⑥排泄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2.咀嚼
3.吞咽
(1)口腔期—咽
(2)咽期—食管上段
(3)食管期—胃
(三)胃内消化
1.胃的分泌
(1)胃液的性质和作用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2.胃的运动
(1)胃的容受性舒张
(2)胃的蠕动
(3)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4)呕吐
(四)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分泌
1.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3.小肠液的分泌
4.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动
(4移行性复合运动)
二、吸收
(一)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的吸收
2.蛋白质的吸收
3.脂肪的吸收
(二)其他物质的吸收
1.水分的吸收
2.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
(2)铁的吸收
(3)钙的吸收
(4)负离子的吸收
第七节 泌尿系统生理
一、肾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特点
(一)肾的功能解剖
1.肾脏的功能单位
2.肾脏的血液供应及肾血流量的特点
(二)肾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1.肾血流量大,并且肾内血流分布不均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比较高
3.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且血浆胶体渗透压较高
4.肾血流量具有自身调节机制
二、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
(1)物质分子大小
(2)物质分子所带的电荷
2.滤过的动力—有效率过滤
3.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率过滤
(3)肾血浆流量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方式和途径
(1)被动转运
(2)主动转运
2.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1)近端小管
(2)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3.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2)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第八节 神经系统生理
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
1.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2.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突触
1)轴突—胞体式突触
2)轴突—树突式突触
3)轴突—轴突式突触
3.神经递质与受体
(1)外周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1.反射中枢
(1)反射
(2)反射弧
(3)神经中枢
(4)反射中枢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联系
(2)辐射
(3)聚合
(4)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3.中枢兴奋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兴奋的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
6)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4.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2)突触前抑制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1.脊休克
(1)脊动物
(2)脊休克
(3)脊休克的主要表现
2.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屈肌反射
(2)对侧伸肌反射
(3)牵张反射
1)腱反射
2)肌紧张
三、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区与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相似的特点
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
2.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也愈大
第九节 内分泌系统生理
一、激素
(一)激素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
1.含氮类激素
2.类固醇激素
(二)激素的一般特征
1.信息传递作用
2.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选择性)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量小作用大)
4.相互作用
二、下丘脑
(一)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调节肽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3.生长抑素(GHRIH/GIH)
4.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
5.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
6.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与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7.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与释放抑制因子(MIF)
三、垂体
(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1.生长激素(GH)
(1)生长激素的作用
1)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相关疾病)
①侏儒症(GH分泌过少)
②巨人症(幼年时GH分泌过多)
③指端肥大症(成年后GH分泌过多)
2)参与对中间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调节
3)促进脂肪分解,供应能量
4)对糖代谢影响较复杂,可间接加强对葡萄糖的利用
(2)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
(3)催乳素(PRL)
(二)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1.升压素(VP)或称抗利尿素(ADH)
2.催产素(OXT)
四、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
1.贮存
2.释放
3.运输
4.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
(2)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
2.促进生长发育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3.体内外刺激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4.自身调节
五、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1.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
(1)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3)对血细胞的影响
(4)对血管反应的影响
(5)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6)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7)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2.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3.性激素
(二)肾上腺髓质
六、胰岛
(一)胰岛素
1.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1)糖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
2.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1)血糖的作用
(2)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
(3)其他激素
(4)神经调节
(二)胰高血糖素
1.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2.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