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养生学导论思维导图
关于中医养生学导论思维导图,调养身体,健康生活,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2-02 23:18:56中医养生学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养生与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一、中医养生
二、中医养生学
第二节 中医养生的目的
一、尽享天年
二、维护健康
三、防御疾病
四、延缓衰老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调摄
二、辨体施养
三、中和平衡
四、应用广泛
第四节 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医养生学与针灸推拿学
1.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
(2)服务对象不同
(3)研究方法不同
2.有一定联系
(1)都属于中医学
(2)都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中医学科
二、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康复学
1.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
(2)服务对象不同
(3)研究方法不同
2.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养生学与中医治未病学
1.区别
(1)两者的目的不同
(2)服务对象不同
(3)运用的时期和方法不同
2.相同点
(1)都运用了与中医相关的方法技术和干预措施
(2)以维护人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为目的
四、中医养生学与老年医学
1.区别
(1)起源不同
(2)运用的时期和不同
(3)服务对象不同
2.相同点
(1)都关注老年养生或保健
(2)都会服务与老龄化社会
五、中医养生学与中医学
1.区别
(1)侧重点不同
(2)关注点不同
2.联系
(1)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
第五节 中医养生学的时代意义
一、顺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变化
二、降低亚健康人群的增长态势
三、构建并完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
四、普及中医养生及治未病思想
五、满足民众对健康长寿的高质量需求
第六节 《中医养生学导论》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一、学习要求
1.掌握或熟悉相关概念
2.课程之间有相互联系
3.熟悉或了解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知识
4.认真、主动学习还要与时俱进
5.明辨是非,正本清源
二、学习方法
1.懂得前后联系,举一反三
2.加强对中医养生古籍的阅读
3.身体力行,检验中医养生真知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远古时期
一、伏羲的养生实践
1.伏羲的八卦理论
2.尝百草与制九针
二、彭组的养生术
1.导引行气术
2.调摄养生术
3.膳食养生术
4.房中养生术
第二节 先秦时期
一、周易养生思想的形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阴阳和调的平横观
3.居安思危的预防观
二、道家养生思想的形成
1.顺应自然
2.形神兼养
3.清静无为
4,贵柔
三、儒家养生思想的形成
1.提倡修德养心
2.强调精神调摄
3.注重身体护养
四、其他各家养生思想的形成
1.管子养生思想的形成
2.先秦杂家养生思想的形成
3.韩非子养生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汉唐时期
一、《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思想
2.中医养生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二、道家理论和养生术的系统发展
1.道家养生术
2.道家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儒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四、儒道佛思想的汇通
第四节 宋元时期
一、养生理论方法的丰富发展
1.物药养身及针灸养生
2.理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二、老年养生的发展和充实
三、饮食养生的发展
四、“金元四家”的养生观
1.刘完素的养生理论及特点
2.李杲的养生理论及特点
3.张从正的养生理论及特点
4.朱正亨的养生理论及特点
第五节 明清时期
一、养生理论方法日臻完备
1.运动养生
2.精神养生
二、养生注重“命门”学说
1.张介宾的重“命门”思想
2.赵献可的重“命门”思想
三、养生注重综合调摄
1.药物饮食养生
2.调养五脏
3.治形保精说
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一、近代养生的中西医汇通
二、现代中医养生体系初步构建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阴阳学说
1.基本概念
2.基本内容
(1)阴阳的交感与互藏
(2)阴阳的对立与依存
(3)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健康的生理状态
(2)说明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5)指导日常养生生活
1)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2)调整脏腑,协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
2.基本内容
(1)用五行的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分类
(2)五行的生克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
(2)说明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5)指导日常养生活动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
一、藏象理论
1.基本概念
(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2.基本内容
(1)心(君主之官)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
3)与小肠互为表里
4)与夏气相应
5)阳中之阳
6)心属火
(2)肺(娇脏、华盖、相傅之官)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治节
3)肺主宣发和肃降
4)肺主通调水道
5)与大肠互为表里
6)与秋相应
7)阳中之阴
8)肺属金
(3)肝
1)肝主疏泄
①调解精神情志
②促进消化吸收
③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
2)肝主藏血
3)肝与春相应
4) 肝与胆相表里
5)肝属木
(4)脾(后天之本)
1)脾主运化
①运化水谷精微
②运化水液
2)脾主升清
3)脾主统血
4)与胃相表里
5)脾属土
6)脾与长夏相应
7)阴中之至阳
(5)肾(先天之本)
1)肾藏精
①先天之精
②后天之精
2)肾主水液
3)肾主纳气
4)肾属水
5)肾与膀胱相表里
6)与冬相应
7)阴中之阴
3.藏象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现代生活对五脏的影响
①自然环境的变化
①)空气污染
②)人工环境
②社会环境的变化
③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五脏养生
①肝脏养生(肝属木、与春季相应)
②心脏养生(心属火、与夏季相应)
③肺脏养生(肺属金、与秋季相应)
④肾脏养生(肾属水、与冬季相应)
⑤脾脏养生(脾属土、与四季相应)
二、精气血津液神理论
1.基本概念
1)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气: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4)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5)神: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②五神:神、魂、魄、意、志
2.基本内容
1)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功能
①精的功能
①)生殖和促生长发育
②)化生神气
③)生髓化雪
④)滋养五脏
②气的功能
①)气化作用
②)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营养作用
⑥)推动作用
③血的功能
①)濡养功能
②)化神功能
④津液的功能
①)滋润濡养
②)化生血液
③)排泄废物
⑤神的功能
①)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②)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③)调节气血精津液的代谢
2)相互关系
①气与血的关系
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②)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化气)
②气与津液的关系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④)津能载气
⑤)津能化气
③气与精的关系
①)气能生精
②)气能摄精
③)精能化气
④血与津液的关系
①)津血同源
②)津血互生
⑤血与精的关系
①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⑥精气神三者的关系
①)精可化气
②)气可化精
③)精能化神
④)神能统精
⑤)气由精生,又能化神养神
3.精气血津液神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精的养生
①生精
②保精
2)气的养生
①补气
②调气
3)血的养生
①补血
②活血
4)津液的养生
①防止津液亏少
5)神的养生
①益寿延年
②抵御外邪
三、经络腧穴理论
1.经络
1)十二经脉
①体表分布规律
②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
③表里关系
④流注次序
⑤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奇经八脉
①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③与五脏及奇恒之腑等关系较为密切
④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十二经别(别行的正经)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2.腧穴
1)腧穴的分类
①十四经穴
②奇穴(经外奇穴)
③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2)腧穴的作用
①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②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③特殊作用
①)双向调整作用
②)相对特异作用
3.经络腧穴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经络养生
①主动疏通经络
②被动疏通经络
2)腧穴养生
①具有补益作用的腧穴
②特定穴
四、病因病机理论
1.病因学说
1)外感病因
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①)季节性
②)地域性
③)相兼性
④)转化性
⑤)外感性
②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①)传染性强
②)易于流行
③)发病急骤
④)病情危笃
⑤)特异性强
2)内伤病因
①七情内伤
②饮食失宜
③劳逸失度
3)病理产物性病因
①痰饮
②淤血
2.病机学说
1)基本病机
①邪正盛衰
②阴阳失调
③气血津液失常
2)具体病机
①脏腑病机
②经络病机
③临床病证的病机
3.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病因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①六淫
②戾气
③七情
④饮食
⑤劳逸
⑥痰饮与淤血
2)病机理论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①补虚泻实以扶正祛邪
②调和阴阳以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③调和脏腑以纠正气血津液失常
五、运气学说
1.基本概念
1)运气为五运六气的简称
2.基本内容
1)干支甲子
①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②十二地支:子、寅、辰、午、申、戌、丑、卯、巳、未、酉、亥、
2)五运六气
①五运
①)岁运
②)主运
③)客运
②六气
①)主气
②)客气
③)主客加临
3.运气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天人相应
2)按运调摄
3)顺时养生
①四时调摄
②旬月调摄
③昼夜调摄
六、体质学说
1.基本概念
2.基本内容
1)体质的特点
①个体差异性
②躯体趋同行
③相对稳定性
④动态可变性
2)影响体质的因素
①先天因素
②性别因素
③年龄因素
④后天因素
①)情志
②)饮食
③)劳逸
④)环境
3)体质的分类
①《黄帝内经》体质分类法
①)阴阳五行分类法
②)阴阳太少分类法
③)体型分类法
④)心理特征分类法
②后世体质分类法
③现代体质分类法
①)阴阳平和质总体
②)痰湿质总体
③)湿热质总体
④)气郁质总体
⑤)血瘀质总体
⑥)气虚质总体
⑦)阳虚质总体
⑧)阴虚质总体
⑨)特禀质总体
3.体质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1)痰湿体质调养原则:健脾利湿,化痰降浊
2)湿热体质调养原则:清热化湿,分消走泄
3)气郁体质调养原则: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4)血瘀体质调养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5)气虚体质调养原则:补益脾肺,升阳举陷
6)阴虚体质调养原则: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7)阳虚体质调养原则:温补脾肾,温阳化湿
8)特禀体质调养原则:益气固表,养血消风
第四章 与中医养生学相关学科领域基本理论
第一节 现代预防医学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1.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因素
①物理因素
②化学因素
③生物因素
(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2.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
3.卫生服务
4.生物遗传因素
(二)医学模式中的健康生态模型
1.健康生态学模型
(1)第一层 核心层,先天的个体体质
(2)第二层 个体行为特点
(3)第三层 社会家庭和社会的人际网络
(4)第四层 生活与工作条件
(5)第五层 最外层,全球、所在国家及当地的一些外界条件
(三)三级预防策略
1.疾病自然史
(1)健康期:机体功能状态良好
(2)亚健康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
(3)临床前期:病理生理改变可以检出
(4)临床期:集体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明显异常
(5)结局:疾病可以发展为缓解、痊愈、伤残或死亡
2.一级预防
(1)根本性预防措施
(2)针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预防措施
(3)针对个体和群体的预防措施
1)开展健康教育·
2)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3)预防遗传性疾病
4)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工作
5)针对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应用药物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3.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4.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
(四)公共卫生服务
1.公共卫生监测
2.预防性卫生服务
3.疾病预防与控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5.健康促进
6.卫生服务研究
三、预防医学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不同
(二)研究目的不同
(三)服务对象不同
(四)研究方法不同
第二节 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一)研究对象
1.人的心理现象
2.分类
(1)基础心理学
1)生理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
(2)应用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
2)医学心理学
3)运动心理学
4)儿童心理学
(二)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三)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情感
子主题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倾向性
三、心理学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
(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心理评估
(二)中医调摄精神与心理卫生、心理治疗
第三节 健康管理基本理论
第四节 系统生物学基本理论
第五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发育阴阳,顺应自然
一、法于阴阳
(一)人本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
(二)人法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三)和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顺应自然
(一)顺四时
1.年节律(春夏秋冬)
2.月节律(月相的变化)
3.日节律(太阳东升西落)
(二)适寒暑
(三)察地理
第二节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一、动静结合
(一)动以养形(用进废退)
(二)静以养神(静则神藏)
(三)动静适度(不妄作劳)
二、形神共养
(一)形神合一
1.形具而神生
2.形体的强壮与否决定精神的盛衰
3.脏腑功能影响人的精神活动
(1)心藏神
(2)肺藏魄
(3)肝藏魂
(4)脾藏意
(5)肾藏志
4.神为形之主导
5.心神担任统帅和协调作用
6.形与神俱是形神关系的最佳状态
(二)形神共养
1.养形
(1)动养
(2)静养
(3)食养
(4)药养
2.养神(调神摄生)
(1)清静养神
(2)四气调神
(3)行气导引
(4)修性怡神
(5)养心安神
第三节 保养精气,调和脏腑
一、保养精气
(一)保养肾精
1.肾主藏精
2.积精保精
3.补精益精
(二)调养真气
1.养气
(1)顺应四时
(2)谨慎起居以固阳气
(3)节制房事以固肾气
(4)调理饮食以补脾胃后天之气
2.调气
(1)气功
(2)按摩
(3)针灸
(4)健身操
二、调和脏腑(维稳、纠偏)
(一)调养五脏(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
(二)调畅六腑(六腑是人体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
第四节 三因制宜,综合调养
一、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1.四季调养(春、夏、秋、冬)
2.月令调养(朔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3.昼夜调养(子午流注针法)
(二)因地制宜
1.适应当地环境
2.优化生活环境
3.防治地方病症
(三)因人制宜
1.年龄
2.性别
3.体质
二、综合调养
(一)统筹全局,行之得其所宜
(二)杂合以养,贵在和于术数
(三)行于平常,要以通权达变
(四)调之有度,谨守中庸之道
第五节 全程养护,高质生活
一、全程护养
(一)胎儿期护养(胎孕期,40周)
(二)未成年期护养
1.婴幼儿期
(1)婴儿期(0到1周岁)
(2)幼儿期(1到3周岁)
2.童年期
3.少年期(中学学习时期)
(三)青年期护养(20到39岁)
(四)中年期护养(40到60岁)
(五)老年期护养(60岁及以上)
二、高质生活
(一)饮食有道
1.饮食有道
2.饮食有节
3.饮食审因
4.饮食卫生
5.饮食清淡
(二)衣着得体
(三)居住适宜
1.住宅环境
2.居室环境
(四)心态平和
第六章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
第一节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的特点
一、源于实践,贴近生活
二、简便易行,绿色亲和
三、博采众长,综合运用
四、自辅配合、养治结合
第二节 自我主动调摄
一、情志养生
(一)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气机失调
2.损伤脏腑
3.耗伤精血
4.神志异常
(二)情志养生的方法
1.积精全神、修德养性
(1)清静敛思
(2)立志养德
(3)恬淡虚无
2.调摄情绪
(1)节制法(遏制法)
(2)宣泄法
(3)开导法(劝慰法)
(4)顺志法(顺情从欲)
(5)移情法(移情调志)
(6)暗示法
(7)以情制情法
3.顺时调神
二、饮食养生
(一)饮食养生的作用
1.扶正补虚
2.治病防病
(1)药食同源
(2)严把“入口”关
3.改善体质
(二)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合理的膳食结构
(1)全面
(2)均衡
2.遵循饮食节律
(1)定时
(2)适度
(3)季节性原则
3.审因施膳
4.烹饪适宜
5.安全饮食
6.进食保健
(1)进食时勿过热过凉
(2)进食前保持卫生
(3)进食后的适度活动
(4)夜间进食
(三)中医五行饮食养生
三、起居养生
(一)起居有常
1.坚持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2.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1)起居作息
(2)着装
(二)劳逸适度
(三)睡眠养生
1.睡眠的养生作用
(1)消除疲劳
(2)调和人体各种功能活动
2.睡眠的生理变化
(1)四个时期
(2)两个时相
(3)良好的睡眠的特征
1)入睡顺利
2)睡眠过程良好
3)觉醒起始良好
(4)不良好的睡眠的特征
1)入睡困难
2)在睡眠中至少觉醒一次以上
3)清醒后仍有倦怠不快,头脑昏沉之感
3.影响睡眠质量的外界因素
(1)气温
(2)噪声
(3)光线
4.睡眠禁忌
(1)仰卧
(2)忧虑
(3)睡前恼怒
(4)睡前进食
(5)睡卧言语
(6)睡卧对灯光
(7)睡时张口
(8)夜卧覆首
(9)卧处当风
(10)睡中忍便
5.失眠的预防
(1)睡眠卫生
(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四、房室养生
(一)房室的生理作用
(二)房室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遵循“八益”,规避“七损”
2.欲待“三至”"五候",促进身心愉悦
3.节欲保精
(1)欲不可禁
(2)欲不可纵
(3)欲不可早
(4)房室适度
(三)房室养生的注意事项
1.房室卫生
2.房室禁忌
五、传统运动(运功)养生
(一)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和机制
1养精
2练气
3调神
(二)传统运动养生的原则
1.掌握传统运动养生的要领
2.因人制宜
3.适度原则
4.提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三)传统运动养生(动功)方法介绍
1.太极拳
2.五禽戏
3.易筋经
4.八段锦
5.六字诀
六、静瞑(静功)养生
(一)静瞑(静功)养生
1.调身
2.调息
3.调心
(二)静瞑养生的基本内容
1.调身调控
2.调息调控
3.调心调控
(三)常用静瞑养生方法介绍
1.站桩法
2.放松法
3.内养法
4.真气运行法
5.静瞑法
七、社交养生
(一)社交对人体养生的作用
(二)社交养生的常见形式
1.交谊舞
2.对对联
3.猜谜语
4.社团活动
八、雅趣养生
(一)雅趣养生的作用
(二)雅趣养生的主要内容
1.琴棋书画
2.音乐歌舞
3.花木园艺
4.旅游
5.垂钓
6.收藏
7.品茗
8.阅读写作
九、环境养生
(一)地域养生
1.海滨
2.高原山区
3.平原地区
(二)居住环境养生
1.地势
2.住宅周围环境
(三)居室环境养生
1.提倡绿色环境住宅理念
2.合理布置
3.美化室内环境
4.减少室内污染
第三节 外界辅助调摄
一、药物养生
(一)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1.补虚泻实,养正为先
2.调摄阴阳,健脾益肾
3.辩证遣药,三因制宜
4.谨慎药补,忌偏忌滥
(二)药物养生方法
1.内服
(1)汤剂
(2)丸剂
(3)散剂
(4)煎膏剂
(5)胶囊剂
(6)颗粒剂
(7)茶剂
(8)酒剂
2.外用
(1)敷贴
(2)熏蒸
(3)洗浸法
(4)熨敷法
(三)常用养生方药
1.补气类
(1)常用补气药
(2)常用补气方
2.补血类
(1)常用补血药
(2)常用保健方
3.补阳类
(1)常用补阳药
(2)常用补阳方
4.滋阴类
(1)常用滋阴药
(2)常用滋阴方
5.其他保健抗衰方药
(1)清热利湿类
(2)化痰降浊类
(3)活血化瘀类
(4)疏肝解郁类
二、针灸养生
(一)针灸养生作用
1.通经络,畅气血
2.理脏腑,调虚实
3.扶正气,抗病邪
4.平阴阳,防衰老
(二)针灸养生方法技术
1.针刺养生
(1)毫针
1)把握宜忌
2)辨证施穴
3)手法和缓
(2)皮肤针
1)循经叩刺
2)穴位叩刺
3)局部叩刺
(3)三棱针
(4)耳针
2.艾灸养生
(1)艾柱灸
1)直接灸
2)间接灸
(2)艾条灸
1)悬起灸
2)实按灸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
3.拔罐养生
(1)火罐法
(2)抽气法
(3)水罐法
4.刮痧养生
(1)常用养生刮痧方法
1)头部刮痧
2)颈部刮痧
3)背部刮痧
4)胸胁部刮痧
5)四肢刮痧
(2)注意事项
5.敷贴养生
三、推拿养生
(一)推拿养生作用
(二)常用推拿手法
1.按压类
2.摩檫类
3.摆动类
4.捏拿类
5.叩击类
6.运动类
(三)常用部位和方法
1.头面部
(1)点按穴位
(2)按摩面额、拿头、栉头、击头、摩面、推眼眶等
2.肩颈部
(1)点穴
(2)拿揉肌肉
3.腰背部
(1)推背点穴
(2)按揉腰间
4.胸腹部
(1)开胸顺气
(2)摩腹推肋
(3)拿腹揉穴
5.上肢部
(1)拿捏上肢
(2)推经揉穴
6.下肢部
(1)揉拿、掌推下肢
(2)擦揉点穴
(四)注意事项
四、沐浴养生
(一)沐浴养生作用
1.促使人体汗腺、毛孔通畅
2.调和营卫、升发阳气、振奋气机、滋阴润燥、利水消肿
(二)常用沐浴养生方法
1.熏蒸浴
2.药浴
3.热水浴
4.冷水浴
5.矿泉浴
6.日光浴
7.泥浆浴
8.沙浴
五、其他养生
(一)音乐养生
(二)色彩养生
(三)芳香养生
(四)辟谷养生
(五)物理因子养生
第七章 中医养生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养生的应用路径
第二节 健康状态人群的养生应用方法
第三节 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养生应用方法
第四节 疾病状态人群的养生应用方法
第五节 康复状态人群的养生应用方法
第八章 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第九章 中医养生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