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思维导图,知识点有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编辑于2022-03-25 16:58:30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
是指教育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 教育的这一根本特性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间接性、潜在性、迟效性等特点。
影响因素:生产力、政治、人口、文化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剩余劳动产品的多少、自由劳动时间的多少
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硬件和软件)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毛入学率逐年增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支出逐年增长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出现新的分工,从而产生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需求。
劳动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规格,也决定了教育所培育的人的规格,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
需要更加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需要具有更大规模、较高文化、高级水平的专门人才
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能掌握多种融合技术,会跨界、会判断、保持终身学习的人才
3、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在第四代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人类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去推动和适应生产力升级后社会的发展? 人类思辨能力、共情能力和审美能力。 课程内容:泛智化与碎片式融合化 课程结构:从固态到液态转变 课程实施媒介的智能化将重新定义教学形态
社会生产力及其不发达,科技水平低下,并且未与生产结合,课程内容以社会典章制度和简单读写常识为主,所设课程门类多为政治、道德等人文学科
近代社会后,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相继进入课程
现代社会后,计算机科学、智能制造等进入课程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科技发展
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的政治功能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包括制度、国家机构 如果我们把政治看成是对公共事物的管理的话,那么教育就正是政治所要管理的公共事物。政治行为通常是由执政党组成的政府来具体实现的。 首先,政党和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方针确立一国教育的总目的和总原则。其次,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一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总体运行方式。 再次,国家可以通过教育拨款和政策倾斜的方式引导教育向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 最后还应当特别指出,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实现党对教育和学校的领导。这是确保我国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一)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欧洲中世纪教育具有神学性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2、政治制度影响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统治阶层根据国家的需要为教育制定目的
定规格标准、选择教育内容、提出道德要求
阶级性质和政治文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3、政治制度影响教育的管理体制
中国: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人口众多。
我国人口众多,地方差异大——→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我国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育体系中实施大政方针上集中统一 、具体实施上的地方分级管理。
法国、日本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 了美国的教育分权,各州有权根据各州实际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维系社会稳定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宣传统治阶级思想、制造一定社会舆论等方面来实现。
(1)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校的社会化功能
(2)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3)教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行为习惯;
(4)培养社会角色。
学校的社会化功能
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列宁: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
教育的发展和全体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通过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法制化,传播民主政治,启发人民参与政治。 一部结构完整的宪法,并不能维持民主,比如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最容易推行的就是独裁政治、宗教迷信和官僚主义,因此一个国家政治水平的高低最终是依赖这个国家的公民以及这些公民的知识、技能、道德。
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4、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的人口功能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扩招→高质量发展
(2)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2、人口质量
直接:入学者已有水平的影响
间接:年长一代人口素养的影响
3、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按某一性质划分的集合及不同性质集合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反映一个国家总体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2)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二孩、三孩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山东省在2016年和2017年出现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这- -出生人口高峰将首先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并在2020年达到峰值。以现在的学前教育供给规模为基础,意味着2020年将需要新增至少162.5万个学前教育学位。至少新增6000所幼儿园和1 6.25万名幼儿教师才能满足需求。 (2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人口对小学义务教育的影响将在六年后即2024年达到峰值。以现在的小学教育规模为基础,意味着2024年小学教育的学位缺口数将达到195.32万人,需要至少新增2600所小学和10.28万小学专任教师才能满足需求。 (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新增人口对初中义务教育的影响将在12年后即2030年达到峰值。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活动,能够加深人类对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导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目的性。 按照现代社会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类自身调节能力就越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越低。 占人口主体的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就越大,对人口数量增长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全体人口的文化素养,有 计划、有目的的发展社会人口总量,是非常有效的。 人口总量由少到多再到少再到多的过程(计划生育)——两个少到多:人口质量有了本质的区别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及身体素质的社会行为
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对体育的重视)
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智育
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德育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年龄结构: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间接反映人口劳动力数量
职业结构:各种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可反映人口总体科学文化比例
城乡结构:是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大学生,农民工)
性别结构:科学的生育观(重男轻女的生育观)
4、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徙
教育通过改变人口的地域观念促进流动
教育通过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引进和输送学生促进人口流动
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①文化观念影响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②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中国古代社会:儒家为核心的伦理学文化,"善”作为最高范畴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人才规格上强调君子、贤者
古希腊:爱智慧作为最高范畴 教育目的:追求对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重视对自然现象中知识的教授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
文化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文化交流
留学生
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