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整理了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背会能过系列。
编辑于2023-05-07 18:44:32医学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无典型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菌、放线菌)
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有核膜、核仁
细胞器完整
病毒
基本性状
病毒体:成熟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感染性
纳米为测量单位
增殖方式:复制
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有干扰素敏感性,对常用抗生素无敏感性
结构
基本结构
核衣壳
核心:核酸(DNA/RNA)
衣壳(具有抗原性,保护作用):蛋白质
辅助结构
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化学成分为糖蛋白)
脂类
多糖
蛋白质
化学组成
核酸
指导病毒复制
决定病毒特性
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DNA病毒大多为双链,RNA病毒大多为单链
蛋白质(病毒主要成分,具有病毒特异性)
结构蛋白(分布衣壳,包膜和基质,具有抗原性)
保护病毒核酸
参与感染过程
具有抗原性
非结构蛋白
脂类和糖(主要存在包膜中)
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
辅助病毒感染
具有抗原性
繁殖(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复制,释放子代病毒)
复制周期
吸附
穿入:吞饮、融合、直接穿入(噬菌体)
脱壳:标志病毒进入隐蔽区
生物合成: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装配与释放:进入下一个感染周期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成分
缺陷病毒:病毒本身缺陷不能进行增殖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可发生一直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现象
感染与免疫
感染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大多数传播方式,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传播
垂直传播:亲代宿主传给子代,如:人类通过胎盘或者产道传播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破解死亡
稳定状态感染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和细胞转化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的免疫逃逸
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形感染
显性感染
根据在体内感染过程时间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性病毒感染
抗病毒免疫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不感染人体细胞
(病毒的)基本特性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过器
无细胞结构
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内的核酸(DNA/RNA)
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生
分类
毒性噬菌体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生
产生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
溶菌性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温和噬菌体
具有潜伏过程
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不引起细菌裂解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基因
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有溶原性周期(必考)和溶菌性周期
吸附、穿入、整合、诱导➡️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细菌(以微米为单位,二分裂方式繁殖)
按形态分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主要决定于细胞壁
共有组分:肽聚糖
复杂多聚体
阳性三维(聚糖支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溶菌酶和青霉素在五肽交联桥发挥作用,所以阳性菌对两者敏感
阴性二维(聚糖支架、四肽侧链)
细胞壁主要组分
原核细胞所特有
又称黏肽或胞壁质
特殊组分
革兰阳性菌
磷壁酸
表面蛋白质
革兰阴性菌
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又称内毒素(LPS)
脂质A(非特异性毒性成分)
核心多糖
特意多糖
主要功能
保护细菌,维持菌体形态
物质交换,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与致病性有关(磷壁酸和LPS有抗原性,诱发免疫机制)
有关:荚膜,脂多糖,菌毛 无关:胞质颗粒
与耐药性有关
与静电性有关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由于合成细胞壁成分受阻
可通过细胞滤器
大多为革兰阴性菌
需在高渗低脂含血清培养基生长,长成颗粒状或有丝状菌落
由于缺少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
引起慢性感染
临床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考虑细菌L-型感染可能
细胞膜(细菌能量代谢场所)
功能
物质转运
呼吸和分泌(与能力储存利用有关)
生物合成(参与细胞结构合成)
参与细菌分裂(与繁殖有关)
细胞质(细胞新陈代谢重要场所)
核糖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自行负责)
胞质颗粒(不是细菌生命所必需,恒定结构;本质是营养物质;可在细菌内相互转移)
核质(细菌遗传物质,又称拟核,染色体)
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体(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
特殊结构(仅某些细胞具有)
荚膜(细胞壁外包绕粘液性物质)
功能
抗吞噬功能(与细菌毒力相关)
黏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鞭毛
形态:细长并呈波状弯曲丝状物。 需要用电镜看,经特殊染色法增粗可光镜看
功能
细菌的运动器官(使细菌能自主游动)
有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细菌鉴定和分类(鞭毛成分为鞭毛蛋白,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性)
菌毛
形态: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丝状物 必须用电镜看。由菌毛蛋白构成,有抗原性
按功能分
普通菌毛
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上百根
是细菌黏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细菌感染第一步
菌毛受体常为糖蛋白或糖脂,与菌毛结合特异性决定宿主易感部位
性菌毛
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
数量少,一菌1~4根
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
由F质粒编码,故又称F菌毛。
接合
是某些噬菌体依附部位
芽胞
形成和特性
产生芽孢刺激都是革兰阳性菌
营养缺乏,动物体外对细菌不良环境下形成
条件恢复后,芽孢重新发芽成细菌
是细菌休眠形式,无新陈代谢
功能
抵抗力强
杀死细菌芽孢作为判断灭菌效果指标
是某些外源性感染重要来源
生理(细菌生理活动包括摄取营养物质和合成各种所需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
理化性质
(考选择,细菌特有物质)化学组成: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呲啶二羧酸
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半透明体
表面积: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带电现象:均带负荷
半透性:细胞壁和细胞膜允许水及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
高渗压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摄取营养物质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
根据吸收营养物质分类
自养菌:以无机物为原料
化能自养菌:细菌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
光能自养菌: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养料
异养菌: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
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为营养物
寄生菌:寄生活体内,从宿主的有机物获得营养(所有病原菌都为异养菌,大部分为寄生菌)
影响细菌生长因素
营养物质
环境
氢离子浓度
温度
气体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分类
专性需氧菌:仅在有氧环境
微需氧菌:在低氧环境
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或有氧环境都能生长,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专性厌氧菌:只能在低氧环境或无氧环境
渗透压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个体生长:二分裂的无性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为代时)
群体生长
迟缓期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用于研究细菌生物学性状。
稳定期:一些细胞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
衰亡期
细菌的新陈代谢
分解代谢(底物分解和转化能量的过程)
合成代谢(产生的能量和少数几种简单的前体用于细胞组分的合成)
不包括抗毒素
产物及意义
热原质:大多为革兰阴性菌产生,即细胞壁的脂多糖(内毒素)。引起人或动物发热,250℃高温干烤可破坏
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致病作用)
外毒素: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中释放菌体外蛋白质
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色素:鉴别细菌
抗生素:杀死抑制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物质,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杀死敌人”
细菌素:仅对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内斗”
维生素
人工培养细菌
方法:1.分离培养 2.纯培养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细菌在培养基生长情况
在液体培养基
在固体培养基
光滑型菌落(S)
粗糙型菌落(R)
粘液型菌落(M)
在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细菌:可自由游动,周围混沌
无鞭毛细菌:线性生长,周围透明
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理化因素
常用术语
灭菌:杀手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胞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的病原微生物,不包括芽胞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办法
清洁: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
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
湿热灭菌(同一温度下,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巴氏消毒法:71.7℃,经15—30秒
高压蒸汽灭菌法: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经15~20分钟
辐射灭菌法
滤过灭菌法
干燥与低温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因素
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生理状态
微生物数量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温度
酸碱度
有机物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遗传物质是DNA)
细菌基因组
主要组成
染色体
细菌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
单条环状螺旋双链DNA
单倍体,无组蛋白,无内含子
质粒
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遗传物质
环状闭合或线性daDNA
可自行丢失或人工处理消失,与细菌生命体无关
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特定生物学形状
分类
根据细菌的性菌毛传递与否
结合性质粒
非结合性质粒
根据在宿主菌中的拷贝数
严紧型质粒(数低,分子量大)
松弛型质粒
根据质粒的相容性
不相容性质粒
相容性质粒
根据质粒基因编码和生物学性状
致育质粒或F质粒
耐药性质粒(其中可通过结合放松传递基因的为R质粒)
毒力质粒(与致病性相关)
细菌素质粒
代谢质粒
噬菌体基因组:侵袭细菌的病毒,其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特殊组成
转位因子: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之间可自行移动的核苷酸序列片段,又称移动基因
转座因子的载体为转座子 转座子分为: 插入序列(最小,长度不超过2kb,只携带转座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座子(长度一般超过2kb,除携带转座有关基因外还有其他基因,如耐药性、毒素基因)
整合子:定位于细菌的染色体、质粒、转座子上。是一种可移动的DNA分子
基因突变(变异)
概念: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选择题)分类
遗传变异:只发生在少数;可稳定传给后代,产生变种或新物种;有利于物种进化
表型变异:外界因素导致,常波及同一环境中大多数个体;遗传物质结构未改变;变化为可逆,不可遗传
表型:在特定的环境下,细菌在生长中所表现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等性状的总和。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方式,不包括突变)
转化:受菌体(感受态)直接摄取供菌体DNA片段(同源DNA片段)
结合:DNA(F/R质粒或染色体)通过性菌毛(中空管道)从F+细菌传递给F-细菌
转导:由噬菌体作为媒介和载体,将供菌体DNA转到受菌体
普遍性转导
任何DNA片段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均可介导
局限性介导
前噬菌体整合位点两侧DNA片段
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发生偏差,脱落后,经复制、转录、翻译组装成转导噬菌体,然后感染的受菌体,将基因带入受菌体。
温和噬菌体介导
溶原性转化
噬菌体携带的特定基因
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温和噬菌体感染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脱落后没有偏差)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来源于细菌染色体的耐药基因或天然缺乏药物作用靶位
获得耐药性:细菌的DNA改变
基因突变
基因转移(主要原因)
R质粒的转移
转座子的转移
整合子的转移
多重耐药性: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对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对机制类似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泛耐药性:对除多黏菌素以为所有临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如:超级细菌(针对耐药性,不是致病性)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钝化酶产生、药物作用靶向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生物膜形成、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正常菌群(对宿主无害而有利,与宿主相互依存)
(必考)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抵御)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细菌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
黏附素(粘附是侵袭第一步)
荚膜(抵抗,抗吞噬)
侵袭性酶类(抗吞噬并扩散)
侵袭素
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
外毒素:本质是蛋白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毒性作用强且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不耐热;抗原性强(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为类毒素)
内毒素: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本质是脂多糖
体内诱生抗原
超抗原
免疫病理损伤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按照病情缓急分类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按照感染部位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致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繁殖崩解后释放内毒素入血
菌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未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
带菌状态:致病菌在隐形或线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
考三者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