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社会学习贯穿于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逐步了解与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编辑于2023-06-08 16:27:19 湖南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学习的一般概述
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
关于学习的定义
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来看,不同时期对学习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早期联想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形成观念间的联想
联结派主张学习即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认知派则认为学习即形成和改变认知结构
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定义有
学习是主体在具体情境中,由重复经验引起、对该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续变化
学习是依存于实际经验的、持久的内部表征的生成或矫正过程
学习是通过练习等方式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学习是有机体或机器增加其知识、技能等的所有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努力解决原有认知与世界新信息之间的冲突的过程,是学习者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
对学习基本含义的科学理解,需要把握几点
学习是一种经验的获得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相应行为或态度的变化来体现
学习需要学习者通过练习等方式获得,是适应者对环境的能动适应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行为的持久改变,是学习者心理结构的质交、重建的过程
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学习的生物意义
生物在其生活或生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生物行为
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
其中,学习行为属于后天的一种行为,它是生物在体内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学习行为使生物在物竞天择、适应生存的世界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理能力,保持必要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如小狗做算术题。
学习的社会意义
社会学习贯穿于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逐步了解与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个体的社会学习常侧重于某种主要的学习形式
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社会学习以模仿学习为主, 尤其是榜样的作用对其影响最甚,它明显地大于社会赞许等的强化作用。
青年期以掌握社会知识与技能为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并使个体把社会知识融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
实际上,社会上的每一个体都是通过各具特点的一系列社会学习,实现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学习与脑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结构
胞体
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状,称为轴丘。
突起
树突
轴突
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但一般只有一个轴突。
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始段 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为轴索, 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 神经元是脑的主要成分,神经元群通过各个神经元的信息交换,实现脑的分析功能
经验、环境对脑发育的作用
经验深刻影响脑的结构和发育
早期适宜的经验和环境刺激可促进脑的正常发育,而有害的经验则对脑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未成熟脑的高度可塑性同时也增加了“易损性”,早期有害经验易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
环境对大脑的发育也起着关键作用
最佳的大脑发育依赖良好的健康条件、抚养者正确的经验和适当的刺激
儿童所处的环境因素,首先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资源、营养物质的摄取等;
社会环境首先包括家庭系统, 其次是教育机构和飞伴关系的中间系统, 再次是涉及更广的历史文化、社会阶层的大系统。
相关研究表明,宽松、安全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儿童的脑发育
语言、阅读与脑发育
语言与脑发育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人类语言的独特性也表现在人脑的功能和结构上。
1861 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向当时的科学界公布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发现: 大脑左侧额下回岛盖部、三角区以及前脑岛的损伤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严重丧失。这个部位随后被称为"布罗卡区"。 不久以后,另一位医生威尔尼克又报告了 两例左侧颗上回损伤的惠者,其口语理解能力严重受损,而口语产生能力则不受影响。这个脑区后来被称为“威尔尼克区”。
科学家们还发现,连接这两个脑区的弓形束在语言中也有重要作用。 由弓形束连按的布罗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构成了人类的基本语言神经网络。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右半球在语言理解和产生中有重要作用。 语言信息可能先在右半球进行加工,之后才到达左半球; 左半球对词汇信息敏感,而右半球对句法信息敏感; 左半球进行分析性加工,而右半球进行整体性加工
阅读与脑发育
已有研究表明,阅读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对儿童的大脑发育与建构,具有长远意义。
记忆与大脑加工
记忆是脑细胞对外界事物的印象,它把外界事物的抽象概念编成一些刺激码,储存在脑细胞里。
记忆是人体应用感受器,是视觉、触觉、味觉等一些可以感受事物的抽象概念的感观, 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前额叶皮层细胞(即中央处理器),把对外界事物的概念投影到皮层。
如果再次感受到这些事物,当人体的感观器官再次把信息传递到中柩神经时,就会把它重新投影到以前的投影区, 信息重叠后就会通过传出神经告诉感受器信息的重复性,人就会回记起来
学习的分类
对学习进行科学的分类,不仅有利于探讨和把握不同类型学习特点和特殊规律,更便于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观点和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学习。
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的学习: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活动,是一种生物意义的活动
人类的学习: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其生理和社会需要的活动,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
机器学习:计算机系统如何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水平分类
雷兹兰的学习分类
①反应性学习: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包括习惯化和敏感化,腔肠动物可以产生此类学习。
②联结性学习:主要指条件反射的学习
包括抑制性条件作用(不重复被惩罚的动作的学习,腔肠动物即可形成该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可发生于简单动物身上,如蚯蚓)
操作性条件作用(在低等脊椎动物身上可产生)
③综合性学习:把各种感觉结合为单一的直觉性刺激
包括感觉前条件作用(即S-S学习)
定型作用(对复合刺激反应,而不对其中的个别刺激反应)
推断学习(客体永久性观念的运用)
④象征性学习:一种思维水平的学习,主要为人类所特有
语言学习有三个阶段:包括符号性学习、语义学习和逻辑学习
加涅的学习分类
信号学习
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学习。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其先决条件是有机体先天的神经组织结构。
刺激-反应学习
主要指操作性条件作用或工具性条件作用,其中强化在该类学习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连锁学习
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同时接受及时强化的作用
言语-联想学习
与第3类一样,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如将单个的词语组成复杂的句子
辨别学习
能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并做出对应的反应, 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做出不同的反应; 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辦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词语分别做出正确的反应。
概念学习
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能识别其间的抽象特征,对同一类别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规则学习
也称为原理学习,是指多种概念之间的联合
解决问题学习
也称为高级规则学习,指在各种条件下应用原理,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习性质分类
依据学习主体所获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又称掌握学习
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发现学习,又称创造学习
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并非由他人的传授而得
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区学习者的理解程度不同,学习可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的性质,是不是非人为的联系。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它有两个先决条件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并且要表现出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港在意义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认为,每种学习结果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产生依赖于不同的内外部条件, 教学只有了解各种不同的条件,才能有效地促进产生各种学习结果。 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加涅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的学习分类
智力技能的学习
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
智力技能又包括一系列子类别
加涅依据学习的不同层次所划分的八类学习都可以视为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的学习
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如何选择性地注意,如何编码以便于提取,如何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迁移,诸如此类的调节控制过程都是通过认知策略来完成的
言语信息的学习
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
与智力技能类似,言语信息也包括复杂程度不同的一些子类别
首先,最简单的是名称或命名,即了解、知道学习对象的名称或称呼
其次,是用简单的命题来表达某一事实
最后一种是指由相互关联的事实、命题等构成的知识体系
运动技能的学习
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该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态度的学习
态度是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个体采取何种动作是受到态度影响的。 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态度,比如通过某种特殊事件、模仿或其他经历来形成态度。
此外,按照学习意识水平的不同,学习可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例如,人们能够辦别哪些语句符合语法,却不一定能够说出这些语法规则是什么
外显学习则是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例如,学习数学中的代数和几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