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脊柱、脊髓损伤
脊髓受到强烈震荡后发生超限抑制,脊髓功能处于生理停滞状态 。脊髓神经细胞结构正常,无形态学改变
编辑于2023-06-12 10:30:17 江西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
分类
颈椎骨折
屈曲型损伤
压缩型骨折(较多见):多见于骨质疏松者
骨折-脱位
垂直压缩型损伤
Jefferson骨折:寰椎的前 、后弓双侧骨折
爆裂型骨折:下颈椎(C3-7)椎体粉碎性骨 折,多见于 C6、C6椎体
过伸损伤
无骨折-脱位的过伸损伤(也称“挥鞭损伤”,whiplash 损伤)
枢椎椎弓根骨折(又名缢死者骨折)
齿状突骨折
I 型:齿状突尖端撕脱骨折(骨折稳定,并发症少,预后较佳)
II型:齿状突基部、枢椎体上方骨折(骨折多见,因该处血供不佳,不愈合率可高达 70% ,因此多需手术治疗)
III型:枢椎体上部骨折,可累及一侧或为双侧枢椎上关节突(稳定性好,血供亦良好,愈合率高,预后较好 )
胸腰椎骨折(最多见)
依据稳定性分类
稳定性骨折:轻度和中度压缩骨折,脊柱的后柱完 整(单纯横突、棘突和椎板的骨折也属于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
三柱中有两柱骨折
爆裂骨折 :中柱骨折后椎体后部骨折块突入椎管,有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累及前、中、后三柱的骨折-脱位,常伴有神经损伤症状
依据骨折形态分类
压缩骨折:椎体前方受压缩棋形变(一般为稳定性骨折)
爆裂骨折:椎体呈粉碎骨折,骨折块向四周移位,向后移位可压迫脊髓、 神经
Chance骨折:可经椎体、椎弓及棘突的横向骨折,也可以是前后纵韧带-椎间盘-后柱韧带复合体的损伤 。
骨折-脱位:脊柱的三柱骨折,可以是椎体向前或向后或横向移位
临床表现
病史
外伤史
受伤时间、受伤方式、受伤时姿势与伤后肢体活动情况
主要临床症状
局部疼痛
站立及翻身困难
腹膜后血肿剌激腹腔神经丛 ,使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痛、腹胀,甚至肠麻痹症状
如有瘫痪, 则表现为四肢或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合并症
注意是否合并有颅脑 、胸、腹和盆腔脏器的损伤
体征
体位
能否站立行走,是否为强迫体位
压痛
从上至下逐个按压或叩击棘突,如发现位于 中线部位的局部肿胀和明显的局部压痛,提示后柱已有损伤
畸形
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可看见或扪及后凸畸形
感觉
检查躯干和四肢的痛觉、触觉、温度觉,并注明是“正常、减退、消失或过敏” ,注意检查会阴部感觉
肌力
分为 6 级,即0~5 级
反射
膝 、踝反射,病理反射,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等
实验室检查
围术期准备:血常规、血沉和出凝血时间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
拍摄压痛区域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摄斜位片或张口位片,在斜位片上可以了解有元椎弓峡部骨折
CT
压痛区域的CT及三维重建;必要时可拍摄脊柱全长CT三维重建
MRI
疑有脊髓、神经损伤或推间盘与韧带损伤时应作脊柱相应部位的磁共振检查
其他
如超声检查腹膜后血肿,电生理检查四肢神经情况等
诊断
外伤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病因诊断(外伤性 或病理性骨折)、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
急救搬运
采用担架、木板或门板运送 ,使伤员双下肢伸直,担架放在伤员一侧,搬运人员用手将伤员平托至担架上;或采用滚动法,使伤员保持平直状态,成一整体滚动至担架上(注意保持伤员颈部的稳定性,以免加重颈脊髓损伤 )
治疗
颈椎损伤
上颈椎(寰椎和枢椎)损伤
寰椎前后弓骨折:即Jefferson骨折
治疗可行 Halo架固定12周或颅骨牵引治疗,对骨折移位明显者需手术治疗
寰枢椎脱位
需在牵引复位后行寰枢椎融合术
齿状突骨折
I、III和没有移位的II 型齿状突骨折 ,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用 Halo架固定 6 ~8 周 ;III型骨折应固定12周
II型骨折如移位超过4mm者,愈合率极低,一般主张手术治疗,可经前路用 1~2枚空芯螺钉内固定,或经后路 C1-2植骨及钢丝捆扎融合固定术 ,也可 以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骨折
无移位的枢椎椎弓根骨折行牵引或Halo架固定12 周;若椎体向前移位, 则为枢椎创伤性滑脱应行颅骨牵引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
下颈椎( C3~7)损伤
压缩性骨折(最常见于 C4-5或 C5-6节段)
椎体压缩小于1/3的压缩骨折可行头颈胸支具固定 8~12周;大于1/3的不稳定骨折应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爆裂骨折
在行治疗前应了解脊髓损伤情况,椎管受累状态和椎骨后部结构情况 。此类病例应行前路手术,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骨折-脱位
若椎间盘突出可行颅骨牵引复位 ,及前路椎间融合,也可行后路切开复位固定术 ;若合并急性椎间盘突出,在复位前需先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植骨融合内固定,再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颈椎过伸性损伤
当损伤发生在椎管狭窄的病人,其过伸时由于椎管容积减少造成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或完全损伤,常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扩大椎管容积(单开门或双开门)
胸腰椎损伤
TLICS 评分大于等于5 分者建议手术治疗;小于等于3分者建议非手术治疗;等于4分者既可手术,也可非手术治疗
高龄骨质疏松病人轻微外伤引起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临床上多选择微创手术治疗,如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等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
脊髓震荡
脊髓受到强烈震荡后发生超限抑制,脊髓功能处于生理停滞状态 。脊髓神经细胞结构正常,无形态学改变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小时灰质内出血较少,白质无改变;伤后6 ~ 10 小时,出血灶扩大, 神经组织水肿, 24 ~48小时以后逐渐消退
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小时脊髓灰质内多灶性出血,白质尚正常; 6小时灰质内出血增多,白质水肿; 12小时后白质内出现出血灶,神经轴索开始退变,灰质内神经细胞退变坏死, 白质中神经轴索开始退变; 24小时灰质中心出现坏死,白质中多处轴索退变; 48小时灰质中心软化,白质退变
临床表现
脊髓震荡
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反射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保留某些感觉和运动功能
前脊髓综合征(预后最差):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
后脊髓综合征:脊髓受损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和痛温觉、触觉存在,但深感觉全部或部分消失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 :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
脊髓半切综合征(又名 Brown-Squared综合征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 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实质完全性横贯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脊髓休克期)
胸段脊髓损伤:截瘫
颈段脊髓损伤:四肢瘫
上颈椎损伤: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
下颈椎损伤:上肢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下肢为痉挛性瘫痪
脊髓圆锥损伤(第12胸椎和第1腰椎骨折)
会阴部(鞍区)皮肤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持正常
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
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及性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锥体束征
脊髓损伤程度评估
ASIA 功能分级
A—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腰骶段感觉存在,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 一半以上关键肌肉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一半以上关键肌肉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和CT检查为脊髓损伤最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发现损伤部位的脊柱骨折或脱位
电生理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可了解脊髓的功能状况
并发症
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颈脊髓损伤的严重井发症)
气管切开指征
上颈椎损伤
出现呼吸衰竭者
呼吸道感染痰液不易咳出者
已有窒息者
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因尿潴留长期留置导尿管)
防治
伤后 2 ~3 周开始导尿管定期开放,其余时间夹闭,使膀脱充盈,避免膀脱肌孪缩,并教会病人在膀脱区按摩加压,排空尿液,训练成自主膀脱,争取早日拔去导尿管,这种方法对马尾神经损伤者特别有效
教会病人遵循严格无菌操作法,自行定时插导尿管排尿
需长期留置导尿管而又无法控制泌尿生殖道感染者,可作永久性耻骨上膀脱造瘘术
在脊髓损伤 4~6 个月,截瘫平面稳定后,利用损伤平面以下的废用神经创建一 个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用以控制排尿
压疮
好发部位:骶部、股骨大转子、髂嵴和足跟等处
分型
第一度:皮肤发红,周围水肿
第二度:皮肤出现水殖,色泽紫黑,有浅层皮肤坏死,因此有浅二度与深二度之分
第三度:皮肤全层坏死
第四度:坏死范围深达韧带 与骨髓 。 巨大压疮每 日渗出大量体液,消耗蛋白质,又是感染进入的门户,病人可因消耗 衰竭或服毒 症而致死
防治
床褥平整柔软 ,或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2 ~3小时翻身1次,日夜坚持
对骨隆突部位每日用50%乙醇擦洗,滑石粉按摩
浅表压疮可以用红外线灯烘烤,但需注意发生继发性灼伤
深度压疮应剪除坏死组织,勤换敷料
炎症控制,肉芽新鲜时,作转移皮瓣修复
体温失调(易高热)
处理
将病人安置在设有空调的室内
物理降温,如冰敷、冰水灌肠、乙醇擦浴
药物疗法,输液和冬眠药物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伤后6小时内是关键时期,24小时内为急性期,应尽早治疗)
药物治疗 :受伤在8 小时以内者可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高压氧治疗:一般伤后 4 ~6 小时内应用
其他: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等
手术指征
脊柱骨折-脱位有关节突交锁者
脊柱骨折复位不满意,或仍有脊柱不稳定因 素存在者
影像学显示有碎骨片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者
截瘫平面不断上升,提示椎管内有活动性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