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合考研党,内涵思修所有章节内容,重点内容已标注。个人水平有限,如有不足还请尽量。
编辑于2023-06-16 15:43:53 江苏省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我们所处的时代
新时代
中国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青年的使命
青年的地位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道德和法治的关系
相同点
①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 协调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②作 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同点
二者在调节领域、 调节方式、 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
辩证方法
1) 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首先, 道德为法律的制定、 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 是法律正义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 其次, 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维护法律权威; 最后, 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 与法律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2) 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2) 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法治素养
思想篇
人生观
人生与人生观
一)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二)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1.人生目的: 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根本问题」 , 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是人生观的核心。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2.人生态度: 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 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3.人生价值: 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者关系 目的其决定性,态度起影响性,价值起制约性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同时,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 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 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前提,基础,保障
3.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正确人生观
一、 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一, 人生须认真。
第二, 人生当务实。
第三, 人生应乐观。
第四, 人生要进取。
三、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自我价值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
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 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辩证关系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 全面发展的保障。
二)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2.今天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 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三)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第一, 既要看贡献的大小, 也要看尽力的程度。
第二, 既要尊重物质贡献, 也要尊重精神贡献。
第三, 既要注重社会贡献, 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四)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首先,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其次,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最后,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创造有意的人生
一、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正确看待得与失
正确看待苦与乐
正确看待逆与顺
正确看待生与死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 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 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极端、 狭隘和片面,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
1.根本尺度: 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合规率,促进步
三、 成就出彩的人生
第一, 与历史同向
第二, 与祖国同行。
第三, 与人民同在。
理想信念
中国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1 内涵特征
1.理想的内涵
理想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类型
(1) 从性质上划分, 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2) 从时序上划分, 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3) 从主体上划分, 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4) 从内容上划分, 有社会政治理想、 道德理想、 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5) 从层次上划分, 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特征
超越性
实践性
时代性
二)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信念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认知、 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特征
执着性
支撑性
多样性
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 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 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 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是信念最集中、 最高的表现形式, 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
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理想是目标
信念是动力
支撑
境界
理想指引方向, 信念决定成败。 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一) 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 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一)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首先, 理想和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 二者的矛盾与冲突, 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其次,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
二)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二、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
辩证关系
1.关系实质: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2.辩证关系: ①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指引
当代青年要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 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大胆设计、 勇于追求个人理想, 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三、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1.立鸿鹄之志, 做奋斗者。
2.心怀“国之大者”, 敢于担当。
3.自觉躬身实践, 知行合一。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 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一, 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第二, 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第三, 表现在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二、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内涵
1) 伟大创造精神。
2) 伟大奋斗精神。
3) 伟大团结精神。
4) 伟大梦想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用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2.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 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④爱自己的国家。
3.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一、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1.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2.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四、 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一)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二)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突出、 最鲜明的特点。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倡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二、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二,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三,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纳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 中国实践为民主、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等价值理念赋予社会主义性质, 代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价值理念
二、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三、 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往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真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验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 可信性,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而且能够成为真切、 具体、 广泛的现实。 第二,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普世价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虚伪性。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我们所主张的共同价值是要倡导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第三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第一, 勤学。 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第二, 修德。 道德之于个人、 之于社会, 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第三, 明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自觉做到常修善德、 常怀善念、 常做善举。
第四, 笃实。 于实处用力, 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勤学以增智、 修德以立身、 明辨以正心、 笃实以为功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道德内涵
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起源
第一,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第二,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三,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本质
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 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功能和作用
功能
认识
规范
调节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 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此外还有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教育功能等。
作用
第一, 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稳定、 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 道德作为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 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促进人的自我完善、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性质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 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 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变化和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前进的, 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的一根红线。 为人民服务, 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集体主义原则
第一,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层次
无私奉献、 一心为公
先公后私、 先人后己
顾全大局、 遵纪守法、 热爱祖国、 诚实劳动, 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
一、 遵守社会公德
(一)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三)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 恪守职业道德
一)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二)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1)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办事公道
热情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奉献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三、 弘扬家庭美德
一) 注重家庭、 家教、 家风
二) 恋爱、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①尊重人格平等; ②自觉承担责任; ③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 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 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出婚姻的意义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3.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四、 锤炼个人品德
(一) 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1)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道德具有历史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在阶级社会中, 道德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
(2)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总体而言就是要亲近真善美, 抵制假丑恶, 体验道德的愉悦, 追求高尚的快乐。 通过对美德的尊崇, 真正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自律准则。
(3)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人们在践履道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 通过道德意志和信念的坚守, 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稳定性
二) 道德修养重要践行
第一, 学思并重的方法, 即通过虚心学习, 积极思索, 辨别善恶, 学善戒恶, 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 省察克治的方法, 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并及时对它们进行抑制和克服;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经常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 找出那些坏毛病、 坏思想、 坏念头并加以纠正。 「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第三, 慎独自律的方法, 即在无人知晓、 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 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 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礼记•中庸》 中提到: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
第四, 知行合一的方法, 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义以达其道”」
第五, 积善成德的方法, 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 使之巩固强化, 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荀子•劝学》 :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 引领社会风尚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社会主义道德的来源
一、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文 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公义胜私欲
一)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 强调责任奉献。 “夙夜在公”、 “以公灭私, 民其允怀”、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公义胜私欲。 」
2.推崇“仁爱”原则, 注重以和为贵。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仁者自爱”、 “兼相爱, 交相利”。
3.提倡人伦价值, 重视道德义务。 “五教”的思想, 即“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子孝”; “五伦”说,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仁、 义、礼、 智、 信”; “忠、 孝、 节、 义”四大德目。
4.追求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人格。 “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5.强调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 “修身”是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修己”“克己”和“慎独”;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 “善养吾浩然之气”; “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自省”“存养”“克治”“知耻”“慎独”和“躬行”。
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坚持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是革命道德的灵魂。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的一根红线。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 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终身自律, 保持节操。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
一、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法律意识、 道德观念、 价值观念、 纪律观念等在保证法律实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 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也是决定法律本质、 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 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立法
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执法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司法
守法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维护宪法权威
形成
行宪法可以追溯到 1949 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和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地位
1.作用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效力。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 法律效力, 具有根本性、 全局性、 稳定性、 长期性。 一切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4.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 凝聚社会共识、 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 加强宪法的实施与监督
一) 加强宪法实施
1.坚持依宪执政。
2.坚持依法立法
3.坚持严格执法。
二) 完善宪法监督
第三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内容
第一,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 是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第二,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第三,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
第四,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第五,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三)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 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 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科学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 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 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 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原因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本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法治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2.德治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 传统习俗、 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 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以价值、 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法治思想
“十一个坚持“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 法治国的总抓手。
第五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2.法治思维的特征
(二)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
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 法律是地位最高、 效力最广、 强制力最 大的规范。
法律具有①普遍适用性。 ②优先适用性。 ③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
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 度的笼子里。
权力制约要注意①权力由法定。 ②有权必有责。 ③用权受监督。 ④违法受追究。
3.公平正义
权利
①权利主体平等。 ②享有的权利, 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③权利保护和权利 救济平等。
机会
①起点平等: 国家和社会要积极为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条件, 并努力创造平 等的起点。 ②发展平等: 社会成员的发展进步权要受到同等尊重, 不断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领域。 ③代际平等: 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平等机会, 还要考虑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规则
①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②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 ③法律保护面前人人 平等
救济
①司法救济公平。 ②行政救济公平。 ③社会救济公平
4.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 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 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 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 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5.程序正当: ①合法性。 ②中立性。 ③参与性。 ④公开性。 ⑤时限性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含义和特征
含义
“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特征
第一, 法律权利的内容、 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物质决定性」
第二, 法律权利的内容、 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性」
第三,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 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 具有不可侵犯性。
第四,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 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不得滥用性」
二) 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 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只有承担法律义务的人履行法律义务, 享有法律权利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作为, 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 另一种是不作为, 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这种行为。 法律义务具有法定的强制性, 违反法律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特征
1)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2)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 历史传统、 文化背景、 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 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
(3)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 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 坚持义务法定, 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4)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义务可能因一些情形的出现而转化、 派生或消灭。公民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务, 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一些特殊情形的出现而出现转化、 派生或免除。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如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等。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一)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
人身
财产
社会经济
宗教信仰和文化
二)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1. 权利行使的目的「正当目的」 。
2. 权利行使的限度「必要限度」 。
3. 权利行使的方式「有效方式」
4. 权利行使的程序「法定程序」
四、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第一,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二,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第三, 维护祖国安全、 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第四,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第五, 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六, 其他义务。 公民还有劳动的义务和受教育的义务,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五、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法治建设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