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46集
公元763年,长达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开始了新一轮重整山河之路。然而,往日繁华已逝,统一局面不再,盛唐气象成为消逝的风景。此后的唐王朝,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努力重建,试图恢复盛世辉煌,也一度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但是它最终无可奈何的走向衰落、灭亡,中晚唐所面对的究竟是怎样难解的困局呢?
1081年,宋神宗发动了五路伐夏战争,这是北宋开国以来调动兵力最大的一次战争。大宋有30万大军,西夏只有15万,而且大宋国库充盈,装备精良,西夏还正好内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但最后,其中13万宋军围攻灵州城18天也没拿下来,西夏掘开黄河,抄了粮道,宋军不战而溃。明明占尽优势,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苦难大宗师欧阳修:落寞离京背后的精神涅槃!《文明之旅》第68期带你走进大宋治平四年的历史现场当政治生命终结、病痛缠身时,这位文坛巨匠在羞愤交加中离开开封,却爆发出超乎常人的创作力从濮议风波到台谏围攻,从信念折磨到身体煎熬,欧阳修用《病隙碎笔》式的清醒,完成了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代言同期世界:塞尔柱帝国攻占耶路撒冷,拜占庭远征失败,一代大师的谢幕与欧亚震荡同频共振"
你知道宋朝的官制有多乱吗?一个人能同时有仨头衔。比如包拯,当年他的正式名片上写着:“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听起来威风凛凛,但他到底在哪儿上班,是在刑部?在龙图阁?还是在开封府?为什么一个官得顶着三个身份才能工作?其实这三顶帽子各有讲究。“刑部郎中”代表级别,相当于职级;“龙图阁直学士”是荣誉称号,说明皇帝赏识你;“权知开封府”才是干活的岗位,还带点“先干着看”的意思。听起来挺复杂的,其实每一步都有现实考虑,既要有人干活,又得留好退路。那宋朝人为什么要把官制设计得这么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二十大报告知识地图(完整版)
小学语数外教学设计(含模板)
中国通史第一集
中国通史第2集
中国通史第3集
中国通史第4集
中国通史第5集
中国通史第6集
中国通史第7集
中国通史第8集
朋党之争
党争起源
元和三年制策案
公元808年的一次制策考试,应试的牛僧儒等人指斥时政、言辞激烈,被录取
当时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为相,认为矛头是针对自己,对牛僧儒等不予任用,双方结怨。
激烈斗争
文宗时期
先是牛党掌权,排挤李党,后是李党掌权,排斥牛党。
文宗无奈同时起用两党,双方在朝议事,互相攻击。
武宗时期
李德裕为相,尽逐牛党官员,将牛僧儒等远贬南方。
宣宗时期
牛党得势,完全清除李党,将李德裕远贬海南。
结果
李德裕病死,以牛党的胜利而结束。
两党的政见和出身没有大的差别,纷争完全是权力之争。
宦官专权
干预军权
泾原之乱中,德宗仓皇出逃,禁军未护驾,只有宦官随扈。
德宗由此认定宦官可靠,将唐廷控制的10万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由宦官。
皇帝对武将不信任,委派宦官深入作战部队,干预军事决策与作战指挥,抢掠军功,推卸责任。
开始时,宦官以监军使的身份出现,后皇帝将军权彻底交与宦官。
军政一体
宪宗时期,设立左右枢密使,由宦官担任,成为皇帝与宰相间的枢纽。
宦官还掌握了神策军之外其他禁军的控制权。
宦官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实际的统治者。
甘露之变
宦官胁迫皇帝,蔑视宰相,欺凌士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必然与皇权和朝官发生冲突。
公元835年,文宗和大臣设计埋伏,派宦官首领前往观看甘露。
宦官识破,挟持文宗血洗长安城,朝列为之一空
宦官仇士良把持朝政,文宗形同傀儡,从此不再上朝,直至去世。
唐朝灭亡
农民起义
导火线
咸通年间,关东连年水旱,导致百姓无法生存,但官府仍天天催逼粮税,起义就此爆发。
王仙芝
公元874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兵。
发布檄文,声讨官府黑暗和赋役沉重,应者云集。
黄巢
起兵响应王仙芝,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王仙芝战死后,成为两支起义军的领袖
公元880年,攻陷长安,僖宗出逃
建立新政权,国号大齐。
藩镇博弈
公元884年,各藩镇面对起义军,一致剿灭。黄巢被迫出长安,见败局已定,自杀。
黄巢名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王朝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最终被藩镇终结
公元903年,朱温引兵入长安,杀尽朝中宦官、皇帝、宰相、大臣。
中
晚
唐
的
困
局
藩镇割据
河朔三镇
起因
公元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即位为唐代宗。
代宗为了迅速结束叛乱,安抚河北三镇
影响
三镇各自拥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割据一方
平叛的唐将也邀功行赏,有的升为节度使,节度使扩及内地。
藩镇割据,贯穿中晚唐一百多年。
德宗时期
四镇之乱
公元779年,德宗即位,想讨伐藩镇,但财力不足。
推行两税法
成为历代税制的基本原则
按财力大小分配赋税负担
同时派特使到各州,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控制。
河朔三镇之一的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兵继位,德宗拒不承认李惟兵的世袭权。
李惟岳联合藩镇反叛,德宗命李希烈率兵征讨。
河北、山东叛乱的四镇纷纷称王。
泾原兵变
李希烈居功自傲,要求扩大辖区,遭德宗拒绝。
李希烈联合诸镇反叛,德宗下令淮西邻道诸兵讨伐。
公元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军兵冒雨抵达长安,朝廷却一无所赐,军兵愤怒,杀进长安。德宗出逃奉天。
四王二帝
叛军推举幽州节度使朱泚为帝,李希烈也趁机称帝。
德宗不得已下罪已诏,赦免四王,集中力量讨伐二帝。
李晟率领唐军收复长安,二帝为部下所杀,叛乱勉强平息
宪宗时期
魏博归顺
藩镇中,魏博镇对中央的威胁最大,是宪宗的心病
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年幼大权旁落。
田兴被军队拥立,他宣布放弃割据,归顺朝廷。
河朔三镇发生分化,使朝廷削藩的形势发生好转。
平定淮西
公元814年,吴元济接替其父淮西节度使,立即与朝廷叫板
公元815年,宪宗派兵征淮西,战争初期,因用错人,一败再败。
公元816年,李晟之子李愬带兵雪夜奇袭,吴元济投降。
元和中兴
消灭了淮西,诸强藩镇纷纷归附,河北藩镇迫于形势投降
穆宗时期
河朔再叛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杀害,太子李恒即位为唐穆宗
公元819年,全国暂归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公元821年,幽州、成德军乱,归顺的魏博节度使及其家人被害。
河朔三镇再次脱离控制,此后,唐廷承认了藩镇割据现状,再无平定的打算。
皇权弱化
朝廷内部的各种复杂斗争,更使宪宗以后的皇帝感到无奈
皇权的弱化,出现了影响朝政40余年的朋党之争
内容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6集 工具|Mindmaster 制作|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