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卫生微生物第六章 水微生物
《卫生微生物学》第六章详细思维导图,内容有: 第一节水生境特征 第二节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第四节水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与控制 第五节水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人卫版绿皮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和膳食建议,以支持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人卫版绿皮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七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主要探讨营养素摄入不足、过量或比例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营养干预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九版教材第二章疾病概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六章 水微生物
第一节 水生境特征
生境:微生物存在的外环境
特点
体积庞大,比较稳定
具有缓冲、稀释和混合作用(自净作用)
分类
淡水生境
海水生境
海湾与河口生境
主要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
温度:范围较广,嗜冷、嗜热(最重要)
静水压:10m一个大气压,影响海水中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光照-紫外线:一般情况下影响不大,主要影响表面或表层
化学因素
溶解氧DO
定义:指溶解在水中的含氧量
与氧分压和温度有关
影响表层、深层的细菌种类:表层需氧和兼性需氧,深层为厌氧为主
有机污染水体产生的变化: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若耗氧速度大于空气氧融入速度,则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厌氧微生物繁殖,有机物发生腐败分解,生成氨气和硫化氢,水体变臭发黑,出现鱼腥味和霉烂味
生化需氧量BOD:能反映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评价水体污染状况
氢离子浓度
pH6.5~8.5
水对pH的缓冲能力弱,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化学物质
有机物:异养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无机物:硝酸盐/磷酸盐被直接利用;硫酸盐/碳酸盐无氧呼吸电子受体;汞/铜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
营养物质
决定微生物数量的多少
浑浊度
定义: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评价微生物指标(水体污染的表观特征)
盐度
海洋微生物大多嗜盐性(3.3%-3.5%)
第二节 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水微生物的来源
自然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土著)
外部带入(外来)
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自然条件下几乎各种水体均有微生物存在,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
大多为异养微生物
绝大多数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在水体表面和底泥中微生物含量高
水中细菌个体较小,多有鞭毛,能运动
多数水中细菌有纤毛,聚合成星状、片状、带状及球状聚合物
许多水中细菌具有黏附在固体表面或碎屑上的特征
水中细菌能耐受低浓度的营养物质,并利用其进行生长繁殖
以细菌为主,且革兰阴性占优势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地面水高于地下水
垂直方向的细菌种类分布差别大,外来微生物易受攻击
淡水中种类和分布
大气水
地表水
水体富营养化
地下水
海水中种类和分布
细菌具有嗜盐性3.3%-3.5%
细菌具有嗜冷性 15摄氏度
细菌具有耐压和嗜压性
细菌具有耐碱性 pH7.5-8.5
革兰阴性菌占多数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
真菌
藻类
细菌:铁细菌——棕色粘泥;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硝化细菌——降低氯的杀菌效果
水体中的浮游生物
光合成微生物是最重要的浮游生物
藻类浮游生物(水华和赤藻)
水中病毒
影响其存活因素:光照、温度、凝集和吸附、pH、无机离子、细菌、藻类、原虫、海洋生物
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和卫生学意义
生态学功能
参与水体的物质循环
既是(初级)生产者优势消费者和分解者
必需物质
生长繁殖场所
传播媒介
卫生学意义
水微生物导致水性传播疾病
水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水微生物致水体恶化
水微生物净化水体
水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
水微生物的检测
指标微生物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评价指标
水卫生细菌指标
菌落总数
水样在营养琼脂上有氧条件下37摄氏度培养48h后,所得1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
意义:是判定水质被污染程度的指示菌,但不能说明污染来源
采样
检验方法:倾注培养法
报告方式:菌落形成单位数CFU
总大肠菌群
能在37摄氏度生长的称为总大肠菌群
检测方式: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
乳糖初发酵试验:产气、产酸
分离培养:伊红美蓝琼脂平板(EMB)
证实试验:革兰氏染色和复发酵试验
报告方式:水样大肠菌群是以100ml中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意义:含量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并间接提示有肠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耐热大肠菌群
能在44.5摄氏度生长的(粪大肠菌群),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更能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的情况
近期污染
大肠埃希菌
酶底物法
外环境极少存在,检出意义最大
意义:大肠埃希菌检出意义>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
肠球菌
>4.1表示家庭污水污染;<0.7表示是人以外其他畜、禽来源污染;之间表示人和动物的混合污染
产气荚膜梭菌
原虫类指标
水中致病菌的检验
水中病毒的检验
水中病毒的评价指标
水中肠道病毒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株
大肠埃希菌噬菌体
水中病毒的检测方法
水样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水样的代表性
生活饮用水的采集
地面水源水的采集:离岸一定距离
地下水的采集
游泳池水的采集:10-15cm;梅花点
无菌采样
水样的送检
第四节 水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与控制
水微生物污染
来源:人或动物粪便
病原体:细菌、病毒、原虫、蠕虫、真菌、螺旋体等
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
水微生物预防和控制
水体自净
物理作业
稀释
沉降
扩散
化学作用
氧化还原
微生物作用
分解
凝集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一级处理(预处理)
去除污水中的粗大固体物
沉出沙子
形成粗污泥
二级处理(生物净化)
需氧处理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膜法
厌氧处理法:兼性厌氧菌、厌氧菌、甲烷细菌
三级处理
厌氧污泥消化、污泥压滤晒干
消毒处理
水中病毒的消除
常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
三级处理法
一级处理:沉淀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活性污泥处理
三级处理:物理和化学方法,共凝,沙滤、筛滤、膜处理等,消毒剂(臭氧、HOCl)
医院污水处理
采用化学消毒法,最普遍的是使用液氯、次氯酸钠、臭氧等
第五节 水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完善指标微生物及卫生标准
开发、应用新的检测方法
提高工艺、减少污染
水中病毒的研究
污水的净化处理及合理排放
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