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宋代文学大纲框架图
宋代文学思维框架图,复习导向,整体概述,有助于复习的大纲框架,此思维导图只是大纲,详细大纲拓展看其他发布章节思维导图(章节思维导图更新中……),针对考研的文学素养部分大纲。所有备考都适用 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编辑于2023-06-19 12:10:02 浙江省宋代文学
绪论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3、爱国主题的弘扬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
(四)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宋词兴盛的有利条件
(1)士大夫的优裕生活
(2)文人的生活态度
(3)社会的广泛需求
(五)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文
2、宋诗
3、宋词
一、宋初文学
(一)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的古文
2、柳开、 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二)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白体诗人
2、王禹偁
(三)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晚唐体
2、寇准
(四)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体的形成
2、西昆体的内容
3、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4、西昆体的衰微
二、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一)晏殊与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情中有诗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二)范仲淹、张先和和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1、开辟新境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河
3、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三)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
2、词调的丰富
3、市民情调的表现
4、俚俗语言的运用
5、铺叙与白描的手法
6、抒情的自我化
7、柳永的影响
(四)柳永与北宋前期诗人的探索其他知识点补充
1、慢词
2、柳永词的文学成就
三、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文学革新的主张
3、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4、平易纡徐的文风
(二)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三)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1、唐宋八大家
2、王安石古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3、曾巩古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四)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宋调特征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五)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其他知识点补充
1、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2、宋代散文对唐诗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四、苏轼
(一)苏轼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二)苏轼的古文和词赋、四六
1、苏轼的文道观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概
3、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5、辞赋和四六
(三)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
3、对艺术技巧娴熟运用和超越
(1)比喻
(2)用典
(3)对仗
4、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5、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6、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四)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变革词体的方向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2)开拓词境
3、以诗为词的手法
(1)题序
(2)用典
4、豪迈奔放的风格
(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1)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2)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六)苏轼其他知识点补充
1、以诗为词
2、豪放派
3、苏轼诗如何体现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道特色
4、王夫之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结合苏轼作品做出评价
5、分析苏轼词史上的贡献
五、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文人意象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4、山谷体的内涵
5、晚年诗的返璞归真
(二)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2、杜甫典范的确立
3、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4、黄庭坚的典范意义
5、江西诗派的形成
(四)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与江西诗派的演变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五)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曾几活泼诗风
4、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六)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其他知识点补充
1、江西诗派
2、活法
3、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对比
4、说明黄庭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六、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一)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
1、黄庭坚雅词学苏词学柳
2、晁补之抒胸臆吟咏隐逸
(二)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
2、身世之感的渗入
3、如梦如幻的境界
4、语淡情深的风格
(三)当行本色的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4、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清
(四)侠骨柔肠的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豪侠的悲歌
3、凄婉的柔情
(五)法度井然的周邦彦
1、飘零不偶的主题
2、开启门径的咏物词
3、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
4、融化诗句的语言技巧
5、和谐严密的音律:调美,严律,字工
(六)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其他知识点补充
结合作品论周邦彦词史上的地位
七、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一)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1、“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2、轻盈妙丽的望夫词与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3、清新素雅的语言与清婉秀逸的境界
4、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二)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1 、生平与创作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漂泊忧愤
(3)晚年的逍遥自在
2、风格
3、独特地位
4、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三)张远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1、张元干词的时代和现实感
(1)前期
(2)后期
2、叶梦得词的压抑感
3、陈与义的漂泊感与怀旧情结
(四)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氏”词
2、岳飞的英雄之词
(五)李清照与南渡诗风的新变其他知识点补充
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八、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一)陆游等创造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
2、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
3、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二)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1、抗敌复国主题
2、闲情逸趣
3、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的宏伟雄放之气
(三)陆游的影响
1、陆游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2、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四)杨万里和范成大
1、杨万里及其代表作
(1)杨万里
(2)诚斋体
(3)影响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1)反映生活面广
(2)诗歌体裁与风格
(五)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其他知识点补充
1、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简要介绍“诚斋体”
九、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才情将略与苦闷怨愤
2、气质个性与人生经历
3、书协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
1、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
2、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3、现实的批判与揭露
4、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四)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1、学苏而自成一家的张孝祥
2、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的陆游
3、“以词为文”的陈亮
4、为江湖游士传神写照的刘过
(五)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其他知识点补充
1、辛派词人
2、苏辛
3、简述辛派词人的艺术特色
4、简述豪放派的特点及意义
十、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一)别立一宗的姜夔
1、恋情的雅化
2、语言的刚化
3、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4、幽冷悲凉的词境
5、虚出传神的手法
6、因词制作的自度曲
7、韵味隽永的小序
8、词作的反俗为雅
9、史达祖和高观图
(二)争奇求变的吴文英
1、亦梦亦幻的境界
2、突变性的章法结构
3、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三)王沂孙、张炎和刘克庄等宋末词人
1、宋元之际诗坛的两大特点
(1)创作活动的群体性
(2)题材、风格的趋向性
2、周密:词风清丽
3、王沂孙:工雨咏物
4、张炎:备写身世之感
5、蒋捷:兼融两派之长
6、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四)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其他知识点补充
1、七宝楼台
2、谈谈对梦窗词的创作
3、试述宋词发展演进的历程
十一、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一)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1、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2、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二)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
1、理学家的文论
2、朱熹
3、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
4、南宋理学家能文的现象
(三)南宋的四六
1、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2、南宋中期的四六
3、南宋后期的四六
宋末的四六
(四)南宋的古文和四六其他知识点补充
1、鼓子词
2、文道一贯
3、简述宋四六道艺术特征
十二、南宋后期的辽金的诗歌
(一)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1、永嘉四灵的诗风
2、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3、江湖诗派
(1)形成及影响
(2)诗歌创作
(3)代表人物:刘克庄与戴复古
(二)宋末诗歌
1、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2、文天祥
3、谢翱
4、汪元量
(三)辽代诗歌
1、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2、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
(四)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1、金诗发展的三个大阶段
2、元好问
(1)纪乱诗
(2)七律、七古
(3)五言
(4)词作
(5)诗论
(6)文集
(五)南宋后期的辽金的诗歌其他知识点补充
江湖诗派
宋代文学
绪论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3、爱国主题的弘扬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
(四)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宋词兴盛的有利条件
(1)士大夫的优裕生活
(2)文人的生活态度
(3)社会的广泛需求
(五)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文
2、宋诗
3、宋词
一、宋初文学
(一)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的古文
2、柳开、 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二)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白体诗人
2、王禹偁
(三)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晚唐体
2、寇准
(四)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体的形成
2、西昆体的内容
3、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4、西昆体的衰微
二、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一)晏殊与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情中有诗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二)范仲淹、张先和和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1、开辟新境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河
3、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三)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
2、词调的丰富
3、市民情调的表现
4、俚俗语言的运用
5、铺叙与白描的手法
6、抒情的自我化
7、柳永的影响
(四)柳永与北宋前期诗人的探索其他知识点补充
1、慢词
2、柳永词的文学成就
三、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文学革新的主张
3、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4、平易纡徐的文风
(二)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三)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1、唐宋八大家
2、王安石古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3、曾巩古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四)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宋调特征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五)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其他知识点补充
1、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2、宋代散文对唐诗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四、苏轼
(一)苏轼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二)苏轼的古文和词赋、四六
1、苏轼的文道观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概
3、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5、辞赋和四六
(三)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
3、对艺术技巧娴熟运用和超越
(1)比喻
(2)用典
(3)对仗
4、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5、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6、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四)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变革词体的方向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2)开拓词境
3、以诗为词的手法
(1)题序
(2)用典
4、豪迈奔放的风格
(五)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1)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2)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六)苏轼其他知识点补充
1、以诗为词
2、豪放派
3、苏轼诗如何体现出“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道特色
4、王夫之说苏轼“除却书本子,更无诗”结合苏轼作品做出评价
5、分析苏轼词史上的贡献
五、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文人意象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4、山谷体的内涵
5、晚年诗的返璞归真
(二)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2、杜甫典范的确立
3、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4、黄庭坚的典范意义
5、江西诗派的形成
(四)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与江西诗派的演变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五)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曾几活泼诗风
4、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六)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其他知识点补充
1、江西诗派
2、活法
3、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对比
4、说明黄庭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六、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一)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
1、黄庭坚雅词学苏词学柳
2、晁补之抒胸臆吟咏隐逸
(二)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
2、身世之感的渗入
3、如梦如幻的境界
4、语淡情深的风格
(三)当行本色的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4、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清
(四)侠骨柔肠的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豪侠的悲歌
3、凄婉的柔情
(五)法度井然的周邦彦
1、飘零不偶的主题
2、开启门径的咏物词
3、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
4、融化诗句的语言技巧
5、和谐严密的音律:调美,严律,字工
(六)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其他知识点补充
结合作品论周邦彦词史上的地位
七、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一)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1、“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2、轻盈妙丽的望夫词与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3、清新素雅的语言与清婉秀逸的境界
4、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二)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1 、生平与创作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漂泊忧愤
(3)晚年的逍遥自在
2、风格
3、独特地位
4、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三)张远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1、张元干词的时代和现实感
(1)前期
(2)后期
2、叶梦得词的压抑感
3、陈与义的漂泊感与怀旧情结
(四)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氏”词
2、岳飞的英雄之词
(五)李清照与南渡诗风的新变其他知识点补充
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八、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一)陆游等创造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
2、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
3、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二)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1、抗敌复国主题
2、闲情逸趣
3、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的宏伟雄放之气
(三)陆游的影响
1、陆游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2、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四)杨万里和范成大
1、杨万里及其代表作
(1)杨万里
(2)诚斋体
(3)影响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1)反映生活面广
(2)诗歌体裁与风格
(五)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其他知识点补充
1、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简要介绍“诚斋体”
九、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才情将略与苦闷怨愤
2、气质个性与人生经历
3、书协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二)辛词的艺术世界
1、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
2、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3、现实的批判与揭露
4、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四)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1、学苏而自成一家的张孝祥
2、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的陆游
3、“以词为文”的陈亮
4、为江湖游士传神写照的刘过
(五)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其他知识点补充
1、辛派词人
2、苏辛
3、简述辛派词人的艺术特色
4、简述豪放派的特点及意义
十、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一)别立一宗的姜夔
1、恋情的雅化
2、语言的刚化
3、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4、幽冷悲凉的词境
5、虚出传神的手法
6、因词制作的自度曲
7、韵味隽永的小序
8、词作的反俗为雅
9、史达祖和高观图
(二)争奇求变的吴文英
1、亦梦亦幻的境界
2、突变性的章法结构
3、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三)王沂孙、张炎和刘克庄等宋末词人
1、宋元之际诗坛的两大特点
(1)创作活动的群体性
(2)题材、风格的趋向性
2、周密:词风清丽
3、王沂孙:工雨咏物
4、张炎:备写身世之感
5、蒋捷:兼融两派之长
6、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四)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其他知识点补充
1、七宝楼台
2、谈谈对梦窗词的创作
3、试述宋词发展演进的历程
十一、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一)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1、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2、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二)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
1、理学家的文论
2、朱熹
3、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
4、南宋理学家能文的现象
(三)南宋的四六
1、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2、南宋中期的四六
3、南宋后期的四六
宋末的四六
(四)南宋的古文和四六其他知识点补充
1、鼓子词
2、文道一贯
3、简述宋四六道艺术特征
十二、南宋后期的辽金的诗歌
(一)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1、永嘉四灵的诗风
2、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3、江湖诗派
(1)形成及影响
(2)诗歌创作
(3)代表人物:刘克庄与戴复古
(二)宋末诗歌
1、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2、文天祥
3、谢翱
4、汪元量
(三)辽代诗歌
1、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2、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
(四)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1、金诗发展的三个大阶段
2、元好问
(1)纪乱诗
(2)七律、七古
(3)五言
(4)词作
(5)诗论
(6)文集
(五)南宋后期的辽金的诗歌其他知识点补充
江湖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