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学7--聚落
人文地理学7--聚落的思维导图,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的介绍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对聚落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聚落起源与发展
城市与乡村
城市
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类型
依据地理环境: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矿山城市
依据城市形态: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状城市等
依据城市职能(最重要)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
防御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城市
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城市、朝圣城市、宗教城市
生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城市:采集城市、运输城市、贸易城市
娱乐城市:疗养城市、旅游城市、度假城市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工业城市
交通城市:由对外交通运输发展起来的,随着交通运输发展又兴建了工业,因而仓储用地、工业用地在城市中也有一定比重。
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地(井冈山)、风景旅游城市、边际城市(二连浩特)、特区城市(如深圳、珠海)
集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集市:即使是指乡村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乡村:密集型城市、分散型城市、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起源与发展(重点内容)
三次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农产品逐渐有了剩余,部分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
中国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的发展
随着明清两代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化城市
鸦片战争以后
不平等条约迫使我国开放许多沿海、沿江和沿边的城市,建立租界
其次铁路的兴建使城市沿铁城市路线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使一些沿运河的城市衰落
工矿业城市的出现,由于现代工业与交通业的发展。这时期,城市偏于东南及沿海地区,形成不平衡状态,反映了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新中国以来城市的发展
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1)三年的经济恢复
1961-1977,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经济情况处于下降、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
1978-1998,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村落的发展
原始的居住地:有穴居、巢状树居等
古代村落:为了修筑水路和水渠、农道,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和人力财力,这些就成为村落共同任务和行政组织的中心工作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概念
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狭义的城市化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开始;广义城市化认为,自城市产 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分类
形式城市化:是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 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 规模的扩大。
功能城市化:是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 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的进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是向心型城市化。城心地区地价飞涨,高层建筑迭起,向地下开拓空间,向立体发展。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见缝插针地建住宅、小型工厂和小面积改造。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
逆城市化阶段
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后果
逆城市化导致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原因
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 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工业企 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
城市化的机制
人口增长的压力带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力量;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子主题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
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 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农业发达,城市 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 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是因为剩余粮食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 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条件的是防卫与交通)
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利用河流--护城河
利用海洋--岛、半岛和港口
制高点和隘口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同心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