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标准成本法
注册会计师 CPA 注会 财务管理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系统
编辑于2023-07-04 07:52:39 北京市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及其制定
标准成本的概念: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系统
标准成本: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目标成本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根据单位产品某要素的标准消耗量和该要素的标准单价计算 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某项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某生产要素的标准消耗量*该要素的标准单价
标准成本总额:产品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成本总额,根据产品实际产量和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 标准成本总额=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产品实际产量*成本标准
制定及分析流程
①制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②计算实际产量下的标准成本总额
③汇总实际产量下的实际成本总额
④计算成本差异
⑤分析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
⑥提供成本控制报告
标准成本的种类
按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类
理想标准成本
定义:最优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模和设备能达到的最低成本
依据:理论上的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经营能力利用水平
特点:
设定完美目标,能揭示实际成本下降的潜力
很难实现,不适合作为业绩考核的根据
正常标准成本
定义: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
依据:生产经营中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
特点:
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历史平均成本
客观性和科学性:用科学方法、根据客观实验制定
现实性:代表正常情况下的消耗水平
激励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稳定性: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变化不大时,不需要修订
按适用期分类
现行标准成本
定义:根据适用期应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
用途:
作为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
方便对存货和销货成本计价
特点:适用期内相关条件变化,现行标准成本需要同步更新修订
基本标准成本
定义: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标准成本
是否重大变化区分
重大变化:
产品物理结构变化
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重要变化
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根本变化
非重大变化
市场供求变化导致售价变化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
工作方法改变而引起的效率变化
用途:和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以反映成本变动趋势
特点
不适合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只有在生产的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基本标准成本才要更新修订
标准成本的制定
定义:一般按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分别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用量标准:单位产品的
材料消耗量
直接人工工时
机器工时
主要由生产技术部门主持制定
价格标准:
原材料单价
小时工资率
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由会计部门和相关部门(采购、人力、生产车间)共同研究确定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直接材料的标准单价
直接材料的标准耗用量:现有技术条件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包括必不可少的消耗及难以避免的损失
直接材料的标准单价:预计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发票价格、运费、检验和正常损耗等成本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人工工时*直接人工的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的标准人工工时: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包括直接加工操作必不可少的时间、必要的间歇和停工、不可避免的废品耗用等
直接人工的标准工资率:预计或正常的工资率(即:每小时工资)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制造费用往往按和工时的关系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往往假定变动制造费用和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成正比例变化 单位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工时:往往采用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额/标准总工时(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有两种表现形式:
**小时:所有资源全部利用时预计能达到的最大总工时
**件:所有资源全部利用时预计能达到的最大产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和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无关,是固定金额 为维持分析的一致性,将固定制造费用人为拆分为: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工时:一定要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工时(用量标准)保持一致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额/标准总工时(生产能力)
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
成本总额和产量成正比例变化 变动生产成本总额=产品产量*单位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 =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某要素的耗用量*该要素的单价) =A*B*C
①变动生产成本的实际额=A1*B1*C1 =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某要素的实际耗用量*该要素实际单价
②变动生产成本标准额=A1*B0*C0 =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某要素的标准耗用量*该要素标准单价
总差异:①-②=A1*B1*C1-A1*B0*C0,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
数量差异(不同变动成本命名规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效率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A1*B1*C0-A1*B0*C0
价格差异(不同变动成本命名规则:价格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析):A1*B1*C1-A1*B1*C0
变动生产成本的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
※不考虑因产品实际产量和标准产量不一致所导致的成本差异,从而能鼓励正常生产 ※变动生产成本的实际额和标准额都是按产品的实际产量计算 ※因素分析法分析变动生产成本的差异,要严格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替换指标,先计算某要素的数量差异,后计算该要素的价格差异 ※差异都是“实际减标准”:差异>0,称为超支差异或不利差异;差异<0,称为节约差异、有利差异
差异成因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可能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往往反映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
可能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可能在采购过程中形成,主要由材料采购部门负责并说明原因
直接人工效率(数量)差异
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往往反映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
可能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直接人工工资率(价格)差异
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管控,可能还涉及其他相关部门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反映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超支或节约,往往反映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
可能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反映小时耗费水平的高低
往往是生产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制造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内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不因产品产量、工时等的变化而变化,是固定金额,但被认为拆分为:固定制造费用=产品产量*单位产品耗用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A*B*C
固定制造费用各种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A1*B1*C1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A1*B0*C0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A0*B0*C0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二因素分析: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总差异拆分为耗费差异和能力差异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A1*B1*C1-A0*B0*C0
经济意义:反映实际比预算耗费更多或是更少
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A0*B0*C0-A1*B0*C0
经济意义:反映实际产量标准工时(A1B0)与生产能力(A0B0)之间的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三因素分析:将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进一步拆分为闲置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成本=A1*B1*C1-A0*B0*C0
经济意义:反映实际比预算耗费更多或是更少
效率差异:反映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B1)脱离标准工时(B0)而造成的损失=A1*B1*C0-A1*B0*C0
闲置能力差异:反映实际总工时(A1B1)没达到生产能力(A0B0)而造成的损失=A0*B0*C0-A1*B1*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