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6章 长期股权投资_backup_311880
注会 长投 中级 CPA长期股权投资,如确认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①实施控制(又称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②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③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编辑于2023-07-06 15:58:10 上海cpa 注会 中级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类型: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3.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4.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注会 长投 中级 CPA长期股权投资,如确认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①实施控制(又称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②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③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CPA 第18章 政府补助的思维导图,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其主要形式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无偿拨款、税收返还 、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cpa 注会 中级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类型: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3.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4.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注会 长投 中级 CPA长期股权投资,如确认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①实施控制(又称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②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③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CPA 第18章 政府补助的思维导图,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其主要形式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无偿拨款、税收返还 、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
长期股权投资
确认
含义
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①实施控制(又称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②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③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买股份
长期股权投资
对子公司的投资、掌握实质性权力
控制-子公司>50%
同控
账面价值计量
非同控
公允价值计量
成本法
先判断是否为合营安排,再判断是否为合营企业
共同控制-合营企业20~50%
权益法
有表决权,但是说话份额低,不一定决定决策但影响决策(重在参与)
重大影响-联营企业20~50%
权益法
金融资产<20%
(可交易非指定)-计当期损益(损股)
交易性金融资产
(非交易可指定)-计其他综合收益(综股)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公允价值计量
(特殊:四无)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类似买了少量的非上市公司股份 (购买原始股)
成本法
确认时点
①控制(子公司)-确认时点为购买日 ②共同控制(合营)/重大影响(联营)-确认方式同资产确认条件(很肯能流入/金额可靠计量) 注意:实务中,联营/合营企业投资确认条件参照子公司确认长投条件
控制权转移条件
对于合并日(或购买日)的判断,满足以下有关条件的,通常可认为实现了控制权的转移 ①企业合并合同或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双方父母同意) ②企业合并事项需要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已获得批准;(民政局) ③参与合并各方已办理了必要的财产权转移手续;(财产转移) ④合并方或购买方已支付了合并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并且有能力、有计划支付剩余款项;(彩礼) ⑤合并方或购买方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享有相应的利益、承担相应的风险。
特殊规定
1.对于认缴制下尚未出资的股权投资,投资方关于所认缴出资相关的股权投资的处理: ①有合同约定,按照合同约定; ②没有具体约定的,按《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处理。 2.对于投资的初始确认: ①合同明确约定认缴出资的时间和金额,且投资方按认缴比例有相应的股东权益,则投资方应确认一项金融负债及相应的资产; ②若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则属于一项未来的出资承诺,不确认金融负债及相应的资产。
1.①认缴是承诺要出,还没出的,投资方没有实际出资,被投资方也没收到钱,什么时候收到钱不一定,但是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年份出资那可能价值就不一样,就没办法按付出的对价计量长投,所以就按合同价确认了。 合同没有约定的按《公司法》规定处理。 没有合同,也没有出资,只是一个口头约定,这是一个没有保障的事项,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去确认企业自己有一项资产或是负债,这样就不符合真实性了。
初始计量
相同的账务处理
1.股票股利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后(宣告日), 投资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不做账务处理, 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
2.投资时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己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成本法与权益法都不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贷:银行存款
3.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佣金手续费(支付给券商),不管其是否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依次冲减溢价/留存收益。 其中”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可冲减为负,表示未弥补亏损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① 盈余公积 ②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③ 贷:银行存款
4.发行债务性证劵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倒挤至“利息调整”
借:银行存款(减费用后收入)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倒挤)
不同账务处理
1.取得现金股利在宣告日账务处理不同
2.投资成本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1. 成本法下的投资成本就是初始投资成本
2. 权益法下的投资成本是指投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中所占的份额
3.减值测试判断资产减值的方式不同
成本法:发生减值迹象, 要按规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 这种处理不会减少" 长期股权投资" 这个科目的余额的, 影响的只是净值。
权益法: 通常是直接通过" 长期股权投资一一损益调整" 来体现减值, 当其在贷方时直接减少了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余额
成本法
控股合并形成 (控制)
相关费用 (同控/非同控处理一致)
合并发生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费用计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增值税不进成本)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佣金手续费(支付给券商),不管其是否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依次冲减溢价/留存收益。 其中”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可冲减为负,表示未弥补亏损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① 盈余公积 ②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③ 贷:银行存款
发行债务性证劵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倒挤至“利息调整”
借:银行存款(减费用后收入)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倒挤)
不论是否涉及企业合并均按此要求处理
控股合并形成的,相关费用不计入初始成本
确认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特别提示】 ①被合并方在合并日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负数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按零确定,同时在备查簿中予以登记。 借:长期股权投资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① 盈余公积②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③ 贷:银行存款等 ②如果被合并方在被合并以前,是最终控制方通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控制的,则合并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还应包含相关的商誉金额。(外购) ③在商誉未发生减值的情况下,同一控制下不同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合并报表中反映的商誉是相同的。 例如: 甲公司和乙公司属于同一集团,甲公司从本集团外部购入丁公司80%股权(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甲公司合并报表中产生商誉200万元。 两年后,乙公司购入甲公司所持有的丁公司60%股权,乙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列示的商誉仍为200万元。 ④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处理,计“应收股利”。
①被合并方与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要调整)
②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2种情形:内生或外购)
内生 (只存在于同控)
属于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的控股合并 按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算(不含商誉)
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合并方持股比例
外购 (同控非同控皆可)
按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且要包括商誉)
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被合并方在合并日按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价值)×合并方持股比例+购买日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时归属于最终控制方的商誉 其中: a.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子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等(注意:提取盈余公积不影响) 【其中: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子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评估增值-评估减值】 b.商誉=企业合并成本-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③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子公司按照改制时确定的资产、负债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合并方应当按照取得子公司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份额为基础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按评估调整后的价值计算份额)
④如果被合并方本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应当以其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 (取决于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
同控
初始成本:只看对方不看自己
合并日被合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商誉
差额:初始成本-实际付的
>0调增资本公积(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0依次冲减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借)
单次交易实现
合并双方行为不完全是自愿,不是交易而是事项
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所有者权益*持股比例+商誉) 应收股利(已宣告未发放现金股利) ①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 ②盈余公积 ③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股本/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公允价计算得到) 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
同一控制下,以非现金资产进行投资的,不确认非现金资产的处置损益。 (属于内部流转,合并抵消后不影响损益,避免操纵利润)
多次交易实现
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 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而形成的商誉) 应收股利(已宣告未发放现金股利) ①资本公积-股本/资本、溢价 ②盈余公积 ③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第一次)(公允价) 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股本/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清理(第二次)(账面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公允价计算得到) 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
①由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 ②由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暂不处理,处置时再准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
非同控
单次交易实现非同一控制
公平交易,双方自愿
分录
①存货作为对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含税价) 应收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原材料 ②固定资产作为对价 (1)借: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含税价) 应收股利 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贷:固定资产清理(账面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③以长投、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等作为合并对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 应收股利 投资收益(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公司的)(账面价值) 投资收益(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同时: 借:其他综合收益(交易性)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其他债权) 贷:投资收益 或:反向 ④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作为合并对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 应收股利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账面价值) 盈余公积(差额,或借方)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差额,或借方) 借:其他综合收益(可借可贷)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⑤以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合并对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 应收股利 贷:其他业务收入 A成本模式. B.公允价值模式 借:其他业务成本(倒挤) 借:其他业务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公允价值变动 贷:投资性房地产 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借可贷) 其他综合收益(非转投贷差产生) 贷:其他业务成本
①非同控,以非现金资产进行投资的,要确认非现金资产的处置损益。 ②非同控,由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由其他债权投资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结转至投资收益 ③非同控,由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作为合并对价的“其他综合收益”,结转至留存收益
多次交易实现非同一控制*
涉及长投转换的处理
权益法
非控股合并形成 (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取得方式
支付现金取得=买价+相关费用
债务重组取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
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初始成本
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已宣告未发放现金股利和利润+手续费
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佣金手续费(支付给券商),不管其是否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依次冲减溢价/留存收益。 其中”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可冲减为负,表示未弥补亏损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① 盈余公积 ②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③ 贷:银行存款
发行债务性证劵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倒挤至“利息调整”
借:银行存款(减费用后收入) 贷:应付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倒挤)
不论是否涉及企业合并均按此要求处理
后续计量
成本法(控制)
反映初始投资成本
调整账面价值的情况:
1. 追加投资
相当于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买一点)
1.控制权没有改变: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实质上是股东间的权益交易
2.商誉不调,在买一点的时点,差额计所有者权益。 在丧失控制权时,在计算合表“投资收益”时一次性扣除
3.按不形成控股合并购买长投处理 (费用计长投初始成本)特别注意 借:长期股权投资 (公允价+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
2. 收回投资
3. 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不得转回
权益法(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反映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变动/所占份额
科目设置
投资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需要的调整情况
1. 存在商誉
2. 资产评估增减值
价值
初始投资成本
买价或公允价+相关费用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商誉)-资产评估增减值 =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评估增减值
步骤
步骤: ①计算初始投资成本 ②同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比较 ③不利差(借差)→不调账面价值(含商誉) 利差(贷差)→调账面价值“投资成本”,计“营业外收入”
1.初始投资成本>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利差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差额为商誉
2.初始投资成本<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有利差额),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利差) 贷:营业外收入
形成负商誉,差额为转让方的让步,可视为收入
损益调整
调整净利润
①被投资单位赚钱时,按净利润比例调整,亏损反向
①被投资单位赚钱时,投资方按比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②被投资单位赔钱时,投资方按比例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应当予以剔除后计算 例如,可累积优先股等类似的权益工具,无论被投资单位是否宣告分配优先股股利,均应将归属于其他投资方的累积优先股股利扣除
②投资时点的评估增值或减值:投资时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①存货
调整后的净利润=账面净利润-[(投资日存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当期出售比例]×(1-25%)
②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调整后的净利润=账面净利润-[(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尚可使用年限-资产的原值÷资产使用年限)]×(1-25%)
③被投资方对相关的资产计提了减值
应当以投资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并据以调整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
③投资后的内部交易: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
1. 不构成业务
未实现内部交易
顺流交易
个表(投资方)
①计算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 调整后净利润=账面净利润-未出售(消耗)损益
②确定投资单位享有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调整净利润*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③以后年度,哪一年出售(消耗),哪一年加回
合表
①计算尚未出售的部分
②无论出售多少均编制如下分录(注意:分录用报表项目)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
③以后年度,不做处理
逆流交易
个表(投资方)
同“顺流交易”
合表
①计算尚未出售的部分
②视同全部销售(消耗),恢复长投(注意:分录用报表项目)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存货
③以后年度,根据当年度扣除未售部分,对此进行恢复
注意:①顺流交易,不论当期是否出售,在合并报表层面,均在第一年按比例全额调整,后续不再调整。 ②若内部交易为损失的,不抵消,投资单位长投直接以账面净利润*持股比例计量,减值部分应由减值资产全额承担
2. 构成业务
投资方与联营、合营企业发生投出或出售资产
顺流交易
无需抵消,新增长投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公允与账面差额计损益
【例·综合题】甲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汽车生产厂商。 (1)2017年1月份,甲公司以其所属的从事汽车配饰生产的一个分公司(构成业务),向其持股30%的联营企业乙公司增资。同时,乙公司的其他投资方(持有乙公司70%股权)也以现金4 200万元向乙公司增资。增资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变,并仍能施加重大影响。上述分公司(构成业务)的净资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下同)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该业务的公允价值为1 500万元(不含增值税)。具体资料如下(不考虑负债因素): ①原材料:账面价值80万元;公允价值1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 ②库存商品:账面价值120万元;公允价值2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 ③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00万元;公允价值300万元,增值税率为6%; ④固定资产(设备):账面价值300万元;公允价值4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 ⑤固定资产(厂房):账面价值300万元;公允价值500万元,增值税率为11%。 【答案】本例中,甲公司是将一项业务投给联营企业作为增资。甲公司应当按照所投出分公司(业务)的含税公允价值作为新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即 初始投资成本=100×1.17+200×1.17+300×1.06+400×1.17+500×1.11= 1692(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1692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 主营业务收入 200 无形资产 200 固定资产清理 600 营业外收入 (300-200+400-300+500-300)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92 结转存货成本略 (2)2017年度,乙公司按其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为1 000万元。 甲公司应享有份额=1 000×30%=300(万元),所投出业务的净资产账面价值1 000万元与公允价值1500万元之间的差额500万元应全额计入当期损益,不需要抵销。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0 贷:投资收益 300
逆流交易
合并准则,无需抵消,投资方应全额确认与交易相关的利得或损失
超额亏损
1.发生亏损时 ①减记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②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情况下,对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考虑除长期股权投资以外,账面上是否有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项目,如果有,则应以其他长期权益的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应收款 ③经过上述处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投资企业仍需要承担额外损失弥补等义务的,应按预计将承担的义务金额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借:投资收益 贷:预计负债 ④除上述情况仍未确认的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损失,应在账外备查登记。 2.在确认了有关的投资损失以后,被投资单位于以后期间实现盈利的,应按以上相反顺序分别减记 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预计负债① 长期应收款② 长期股权投资③ 贷:投资收益
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权益法下,长投以公允价值计量,由于长投账面价值要反映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变动,宣告现金股利,影响净利润,故要调整长投账面价值 成本法下,长投以账面价值计量,只追加投资、收回投资或减值时才调整账面价值
其他综合收益调整
特殊规定
注意:被投资单位处置时,其他综合收益结转到哪,投资方也结转到哪(即权益转权益,损益转损益)
分录
①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增加时,投资方按比例: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综合收益 ②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减少时,投资方按比例: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
情形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主要包括: ①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 ②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权益成分; ③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④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化(稀释股权)等
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或反向。
注意被动稀释
①计算长投账面价值 ②计算稀释比例 ③内涵商誉减少 ④比较增资前后净利润差额
被动稀释导致持股比例下降,内涵商誉结转
1. 内含商誉按比例结转,对股权稀释影响计“资本公积”
2. 股权稀释产生损益,属于减值迹象
3. 若长投减值,在减值后,将稀释损失计入“资本公积”(不足冲减也计借方)
主动增资
减值
可收回金额(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等)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不得转回
转换
增资导致
1. 公允价值计量或权益法→成本法(多次交易,分步实现企业合并)
②权益→成本 1.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公允价值)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原股权+新增投资成本)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可借可贷) ——其他综合收益(可借可贷) ——其他权益变动(可借可贷) 银行存款等(新增投资成本) 2.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暂不作处理,处置时再结转) ①相关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注:其他综合收益的两种特殊情况 ①被投资方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变动而引起的其他综合收益; ②被投资单位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 ②因被投资方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而确认的所有者权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相应转入处置期间的当期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 公允价值计量→权益法核算
减资导致
1. 成本法→权益法(减资,追溯调整)(被动稀释)
个表
处置部分
处置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剩余部分
追溯调整(成本→权益)
1. 投资成本调整
1. 当期贷差:“营业外收入“
2. 以前贷差:”留存收益“
2. 四个女朋友调整
调整留存收益和投资收益时,扣除已发放or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or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留存收益 投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合表
剩余部分
按丧控日公允价值计量(先卖后买)
确认“投资收益”
丧控当期投资收益=合并对价-(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商誉)+其他综合收益(转损益部分)
合并对价=处置部分取得对价+剩余部分公允价值
处置部分
追溯调整为权益法
借:投资收益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
被动稀释
不属于丧失控制权的情况,所以不用算稀释比例,差额计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2. 成本法→公允价值计量
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②处置后的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3. 权益法核算→公允价值计量
①确认有关股权投资的处置损益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可借可贷) ——其他综合收益(可借可贷) ——其他权益变动(可借可贷) 投资收益(可借可贷) ②剩余股权投资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可借可贷) ——其他综合收益(可借可贷) ——其他权益变动(可借可贷) 投资收益(可借可贷) 同时: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等 或反向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或反向
处置
注意:非同一控制下外购会产生商誉,达到控制才形成的,商誉的消失伴随的控制权的丧失。
权益法
注意:所有者权益不变的事项有: ①弥补亏损(4→5) ②转增资本(4、5、2中溢价→1) ③提取盈余公积(5→4) 只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才调整长投 (对应调整,如图,其中:所有者权益下除净利润变动(分红等)/直接计入所有这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外(股本变动、专项储备变动等)的计入”长投-其他权益变动“
注意权益法下对应科目: ①损益调整→“投资收益“ ②长投-其他综合收益/长投-其他权益变动只有在长投处置时,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才会结转至“投资收益” 其中:长投-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科目“其他综合收益”在处置时,一部分转入“投资收益”;极少数,会计入“留存收益” 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留存收益)[背]很重要 ①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 ②权益法下不能转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③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综股) 反映企业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 ④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公允价值变动 反映企业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由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而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方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即(假如确定当年10月1日,能达到重大影响,则即使1月持股3%,也视同达到重大影响,账务处理按权益法结算,注意:持股比例按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