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药理学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章节的知识点归纳,分享了细胞学基础、递质 受体、药理学特点的知识,适用于复习做参照。
编辑于2023-07-09 18:42:37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细胞学基础
神经元
性质
CNS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作用
传递信息
结构
树突、胞体、轴突(轴索)
组成
细胞器
内涵物
致密小体、色素颗粒等
细胞骨架(丝状结构)
微管、微丝、神经细丝
支持延长的神经元突起
调节神经元形状
参与物质运输
神经胶质细胞
特点
人脑细胞数量的90%,神经元细胞的10倍
类型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
星形胶质细胞为主要组分
作用
填充神经元之间的间隙、组成髓鞘(施万细胞)
CNS 几乎不存在细胞间隙
支持、营养、绝缘、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稳定、引导神经元走向
摄取递质,参与递质的灭活,防止递质弥散
决定着几乎所有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释放胶质递质
维持脑环境和功能的稳态
调控突触信息的传递与整合
调控突触可塑性
神经环路
作用
对大量繁杂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
机制
突触
聚合
一个神经元接受许多轴突末梢的突触联系,这些多信息共同影响一个神经元
辐散
一个神经元同时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信息放大的方式
中间神经元
特点
短轴突、胞体较小
占神经元总数的99%
作用
参与脑内各核团间或核团内局部神经环路的组成
与各种长投射系统的神经元建立联系,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对传递的信息进行调制
突触
组成
突触前组分、突触后组分、突触间隙
类型
电突触
化学性突触
CNS中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结构
混合性突触
机制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贮存
突触前膜去极化与胞外钙内流触发
递质的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
递质消除、囊泡的再循环
递质、受体
概念
神经递质
性质
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导致离子通道开放、形成EPSP或IPSP的化学物质
特点
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
神经调质
性质
神经元释放,调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
特点
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范围广
多结合GPCR
神经激素
类型
神经肽类为主
ACh
中枢通路
特点
ACh的突触传递过程与外周胆碱能神经元相同
类型
局部分布的中间神经元
分布
纹状体、隔核、伏隔核、嗅结节等神经核团
纹状体最多
作用
参与局部神经回路的组成
集中分布的胆碱能投射神经元
分布
胆碱能基底前脑复合体
基底前脑复合体胆碱能神经元明显丢失——AD
胆碱能脑桥-中脑-被盖复合体
脑内受体
M-R
性质
GPCR
特点
数量多(>90%)
M1-R为主(M-R的50~80%)
分布
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伏隔核、隔核、缰核、脚间核、上下丘、顶盖前区等
类型
M1~5亚型
M1、3、5
PLC→IP3、DG
M2、4
抑制AC→cAMP↓
N-R
性质
配体门控受体离子通道
特点
数量少(<10%)
作用
增加钠、钾、钙通透性→突触后兴奋
中枢功能
作用
觉醒、学习、记忆、运动调节
特点
脑干上行激动系统中的胆碱能纤维——维持觉醒状态
梅奈特基底核胆碱能神经元——调节学习、记忆功能
神经元↓→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老年痴呆
中枢拟胆碱药,治疗AD
纹状体——调节锥体外系运动的最高级中枢(ACh、DA两系统相互协调)
DA低下、ACh亢进——帕金森病,M-R阻断药治疗
DA亢进、ACh低下——亨廷顿舞蹈症,M-R激动药治疗
GABA
概念
性质
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来源
Glu→谷氨酸脱羧酶
分布
大脑皮质、海马、小脑
通路
小脑-前庭外侧核通路
小脑浦肯野细胞→小脑深部核团、脑干前庭核
纹状体-中脑黑质通路
黑质中GABA浓度最高
受体
概念
AR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痛药的作用靶点
B-R
GPCR
C-R
仅分布于视网膜
GABA-AR
组成
5种亚基(α、β、γ、δ、ρ)——组成中空的氯离子通道
亚基——单肽链,4跨膜区
特点
β亚基——GABA结合位点
α、γ、δ、ρ亚基——调节位点
导致GABA-AR受体构象改变,影响其亲和力、氯通道的氯电导变化
离子通道阻滞药
苯二氮卓类(BZ)
分布
α-R
类型
激动剂(地西泮、氯硝西泮)
增强受体与 GABA 的亲和力
增强中枢GABA能系统传递功能
增加氯通道的开放频率
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
反相激动剂(β-咔啉等)
拮抗GABA→诱发焦虑、惊厥
拮抗剂(氟马西尼等)
拮抗激动剂、反向激动剂
巴比妥类
印防己毒素
作用于氯离子通道,延长开启或阻滞离子通道
类固醇
兴奋剂
作用
突触后膜的快速IPSP
GABA-BR
作用
介导钾通道开放或钙通道关闭,但不影响氯离子通透性
突触后膜
钾通道开放→诱导迟缓IPSP
突触前末梢
钙通道关闭→负反馈抑制→递质释放↓
介导抑制性效应
GABA-CR
性质
氯离子通道
特点
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对C-R无调节作用
印防己毒素,阻滞氯通道
作用
氯内流→快速的IPSP
Glu
概念
性质
CNS主要的兴奋性递质
分布
Glu能纤维
大脑皮质,投射到纹状体、丘脑、黑质、红核、楔束核、脊髓的纤维
内嗅皮质、海马下脚、海马,投射到隔核、斜角带核、伏隔核、新纹状体等的投射纤维
作用
产生EPSP
受体
类型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NMDA-R
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敏感
AMPKA-R
对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AMPA)敏感
KA-R
对海人藻酸(KA)敏感
GPCR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
NMDA受体
分布
脑内广泛分布
海马、大脑皮质最密集
特点
高钙电导(钠、钾、钙通过)
作用
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研制的重要靶标
参与Glu兴奋性神经毒性、长时程突触加强(LTP)、记忆学习行为
非 NMDA受体
分布
与NMDA受体几乎平行
特点
仅允许钠、钾通过
作用
诱发快速EPSP,参与兴奋性突触的传递
与NMDA受体在突触传递、Glu的兴奋神经毒性作用中协同作用
mGluRs
类型
8亚型
第1组(mGluR1、5)
PLC→IP3、DG→钾通道关闭→膜去极化
第2组(mGluR2、3)
Gi→抑制AC→cAMP↓
第3组(mGluR4、6、7、8)
Gi→抑制AC→cAMP↓
分布于Glu能神经末梢 作为自身受体,负反馈调节Glu——拮抗Glu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保护神经元
特点
海马CA3区,LTP依赖mGluRs
作用
参与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导
参与学习、记忆、神经元的可塑性、神经系统发育等生命过程
成为某些疾病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病、低血糖脑损害、癫痫、脑外伤、老年性中枢退行性疾病等
NA
分布
胞体
脑桥、延髓较集中
脑桥延髓外侧大脑脚被盖网状结构
基底前脑和隔区NA能纤维的主要来源
蓝斑核最多
投射纤维
蓝斑核→前脑
中央被盖束
中央灰质背纵束
腹侧被盖—内侧前脑束
分布
大脑皮质各区、 边缘系统、下丘脑和中脑被盖等核团、丘脑和上下丘、 蓝斑核
蓝斑核→脊髓、延髓
蓝斑核→小脑
终止于小脑皮质、中央核群
DA
概念
特点
分布集中,投射通路清晰,支配范围局限
分布
中脑、下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新皮质
作用
参与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神经内分泌
与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与成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表现
黑质-纹状体通路
分布
胞体,位于黑质致密区(A9)
特点
DA含量,占全脑70%
作用
支配纹状体(锥体外系运动功能的高级中枢)
DA功能↓——帕金森
DA功能↑——多动症
中脑-边缘通路
分布
胞体,位于顶盖腹侧区(A10)
作用
支配伏隔核、嗅结节
中脑-皮质通路
分布
胞体,位于顶盖腹侧区
作用
支配大脑皮质部分区域
前额叶、扣带回、内嗅脑、梨状回等
调控人类的精神活动 I 型精神分裂症(两通路亢进)
中脑-边缘通路——主要调控情绪反应
中脑-皮质通路——主要参与调控认知、思想、感觉和推理能力
结节-漏斗通路
分布
胞体,位于弓状核、室周核
神经末梢,终止于漏斗核、正中隆起
作用
调控垂体激素的分泌
受体及其亚型
类型
D1样受体
D1-R、D5-R
D2样受体
D2-R、D3-R、D4-R
表现
D2-R
分布
结节-漏斗通路
D3-R
性质
突触前受体(自身受体)
作用
参与 DA神经元自身功能的负反馈调控
D4-R
分布
中脑-边缘通路
中脑-皮质通路
分布
黑质一纹状体通路
D1样受体、D2样受体
中脑—边缘、皮质通路
D2样受体
结节—漏斗系统
D2-R
DA 转运体
突触间隙的DA灭活,主要依赖突触前膜的DA转运体的再摄取
可卡因成瘾——抑制DA转运体
帕金森——DA转运体功能↓
5-HT
概念
分布
脑桥、 延髓中线旁的中缝核群
特点
组成9个5-HT能神经核团(B1~9)
中脑核群含量最高
黑质、红核、 丘脑、丘脑下部、杏仁核、壳核、尾核、海马含量较低
5-HT的贮存、 释放和灭活与NE、DA等相似
5-HT转运体是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靶标
来源
末梢合成
Tyr→色氨酸羟化酶→5-羟色氨酸→脱羧酶→5-HT
作用
参与心血管活动、觉醒-睡眠周期、痛觉、精神情感活动、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5-HT1-R
机制
Gi/Go→抑制AC→cAMP↓
分布
5-HT1A
边缘系统、5-HT神经元
5-HT1B、D
突触前自身受体
基底神经节、黑质
5-HT2-R
机制
Gq→PLC→IP3、DG
类型
5-HT2A-R
大脑皮质
5-HT2B-R
5-HT2C-R
边缘系统、 基底节和黑质等脑区、脑脉络丛
作用
兴奋面神经核的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
5-HT3-R
性质
亚型中唯一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分布
延髓极后区、孤束核
主要分布
大脑皮质、海马、内侧缰核
特点
易耐受,易恢复
快速EPSP(钠、钾的转运)
作用
与痛觉传递、焦虑、认知、药物依赖等有关
阻断药,镇吐作用强
5-HT4~7-R
机制
除5-HT5-R外
Gs→AC→cAMP↑
表现
5-HT4-R
分布
海马、嗅结节、四叠体、伏隔核、 黑质、苍白球和大脑皮质
作用
参与情感、精神运动、觉醒、视觉和学习记忆
5-HT5-R
5-HT5A-R
大脑皮质、海马、缰核、嗅结节等
5-HT5B-R
缰核、海马CA1区
5-HT6-R
分布
纹状体、嗅结节、大脑皮质和海马等
5-HT7-R
分布
丘脑、海马CA3区
His
分布
下丘脑结节乳头核、中脑的网状结构
上行纤维→内侧前脑束→端脑
下行纤维→低位脑干、脊髓
作用
参与饮水、摄食、体温调节、觉醒和激素分泌的调节
受体
3亚型
H1-R
性质
GPCR
机制
Gq→PLC→IP3、DG
作用
与觉醒有关
H2-R
性质
GPCR
机制
Gs→AC→cAMP↑
作用
阻断药(西咪替丁)——治疗溃疡病
阻断药(佐兰替丁)——入中枢
H3-R
分布
突触前膜
作用
减少组胺、其他单胺递质、神经肽的释放与递质的合成
神经肽
概念
特点
合成复杂,更新慢,释放量少
灭活缓慢,效应潜伏期长、作用时间长
效应弥散
影响范围广
作用
发挥激素作用
参与突触信息传递,发挥神经递质或调质作用
代谢
合成
合成受基因模板、核糖体调控
储存
储存神经肽的囊泡,较储存经典递质的更大
神经肽常与经典递质共存于大囊泡内
释放
从突触外区释放
释放入突触间隙
非突触传递形式弥散(旁分泌)
受体
有各自的受体及不同的受体亚型
以GPCR为主
药理学特点
特点
进化程度高的脑组织,药物敏感性高
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比兴奋功能敏感
药物可对中枢某种特殊功能产生选择性作用
镇痛、抗精神病、解热等
绝大多数中枢药物是通过影响突触化学传递的某一环节来产生效应
非特异性作用药物(全身麻醉药等)
只影响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或膜稳定性
药物效应和作用范围,随剂量而增加
无竞争性拮抗药或特效解毒药
表现
中枢神经兴奋性(弱→强)——欣快、失眠、不安、幻觉、妄想、躁狂、惊厥等
中枢神经抑制——镇静、抑郁、睡眠、昏迷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