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给大家带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维导图分享,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快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相关内容,快来试一试思维导图来学习知识点吧~
编辑于2023-07-11 18:46:36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产生与发展
背景(19世纪40年代,国内压片战争时期)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嘿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实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思密达
科学社会主义 (作用:理论处于核心地位(方向和道路))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胜利哦
间接理论
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产生标志
《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
起初是给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写的
发展(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
1.列宁
十月革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性:概念
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马恩创立)
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资建社共产)
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1.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不但揭示了规律,而且还是接受了实践的检验
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
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社会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
3.学习马克思主义
根本方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第一章 物质世界极其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王夫之。“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
意识第一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主观精神(感觉,思想)的产物(个人))
王守仁.“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是客观精神(天理,上帝)的产物(外力))
朱熹.“理在事先”,“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
不依赖与感觉存在
通过感觉感知复写,摄影和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一切物质的共性)
我们能认识吗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辩证法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事物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世界是实践的
实践的概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对象: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
特点
客观性:一切物质的共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衣食住行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
2.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大特点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趋势: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标志)
2.优越: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3.人民:新事物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亦称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转化
斗争性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外因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人类社会都有矛盾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相互联结 ,2.相互区别,3.相互转化
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
同一矛盾
主要方面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主流)
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支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现实和本质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
含义: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意识
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本质
主客体及关系
1.实践关系
2.认识关系
3.相互作用关系
贱人作
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马克思认识论
唯物论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
唯物反映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决定存在(先验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的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认识(反映)对象+实践(创造)对象
机械反映论:消极的认识对象
2.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一次飞跃:感性到理性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知表)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判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两个条件
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二次飞跃:理性到实践
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完整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
3.真理与价值
真理
含义
真理: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
谬误: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
属性
客观性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
绝对性: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
相对性:认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唯一性
确定性
不确定性
真理的功能
指导实践
再认识
教育和激励
价值
辩证关系
对立
统一
4.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 人类社会极其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极其发展规律
社会的本质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条件生活的总和
地理环境
作用: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过程
1.程度高低划分
社会心理(低层次)
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如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之中。
思想体系(高层次)
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征
2.是否具有阶级性划分
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3.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内容老源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过程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最重要的表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
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生产工具
现代生产力系统四要素
1.实体性因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运筹性因素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
3.渗透性因素
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
教育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1.政治上层建筑(制度,军队、警察和监狱)
2.思想上层建筑(法律思想、艺术、道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社会的划分
划分方式(五生,三人,4G)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发展
人的依耐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
物的依耐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技术水平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社会形态发展特点
统一性:社会形态发展过程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客观规律
多样性(主观能动性)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动力
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
发展的形式
革命
定义: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
方向:由下到上
目的: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到进步阶级
基本标志:国家政权转移(暴力形式)
改革
定义:同一社会制度中的部分质变
方向:由上到下
目的: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基本标志: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非暴力形式)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本质
1.劳动是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
3.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观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群众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全职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趋势,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2.阶级斗争中起到了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3.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1.他们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代表,肩负着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2.他们为解放斗争提供卢纶指导,指明方向和道路
3.他们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
4.他们善于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功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极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形成基础: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基本概念
含义和产生
商品含义: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产生
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属性
商品的属性(二因素)
1.使用价值
含义:有用性(具体东西)
属性:自然属性
有用
2.价值(最本质因素)
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看不见的辛苦)
属性:社会属性
值钱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含义:做什么,如何做
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含义:多少时间,多少汗水
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价值
表现形式
内在: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亏本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盈利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时间降低
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外在:货币
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通藏支世)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劳动: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
矛盾: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从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商品经济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和要求
1.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形成过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货币转化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为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
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
(三)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非人,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料
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人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3.剩余价值率
公式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途径
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简单粗暴加班!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潜移默化压榨!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提高生产率的直接目的)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可变资本
三、资本累积
(一)资本的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含义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实质
1.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
2.进行资本积累增大资本的规模
3.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机构成:C/V)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失业人员)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进步的历史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历史趋势: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流通过程
单个资本
单个资本的循环
循环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决定作用)→销售阶段
资本职能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剩余价值的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
单个资本的周转
含义
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构成
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厂房
流动资本:原料,材料,辅助材料
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经济危机
一,根本特点:商品生产过剩
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三、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四、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五、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的具体形式
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其中包括银行资本)
2.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
借贷利润
银行利润
农业地租
第四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
国家制度(核心)
1.国体:资产阶级专制
2.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和日本) 和民主共和制(美国)
君主立宪制
议会君主制
英国、日本
二元君主制
约旦
民主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德国,意大利
总统共和制
美国
政党制度
一党制:长期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执政党VS在野党或反对党
美国
多党制:由两个以上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
法国、意大利
三权分立
立法权
议会
行政权
政府
司法权
法院
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议会制
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进进出出专政服务
意识形态
特点
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核心
利己主义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
自由竞争到垄断
自由生产→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后竞争仍然存在的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还存在为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
3.已形成垄断的企业之间依然是竞争关系
垄断组织形式
20世纪上半期
卡特尔
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垄断企业
辛迪加
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垄断
托拉斯
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
超大型垄断集团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
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
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1.经济上:“参与制”
2.政治上:“个人联合”
垄断利润
含义:垄断资本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政治
国内:国家垄断
产生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9世纪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二战→国家垄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大公科,剩宏分)
1.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
2.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3.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6.国家的再分配功能越来越重要
宏观调控
(一)总任务:促进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二)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最重要)和法律手段
(三)主要政策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国民经济计划
国外: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
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援助”旗号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2.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
本质:资源配置的国家化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产帽子)
原因(新帽子)
1.新的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结果
双刃剑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机”变“四机”,信息技术加入
生产要素变化,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
生产关系
资本社会化(所有制)
劳资关系
分配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与法治结合
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民主形式扩大
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上层建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新变化的实质
1.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3.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3.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马克思: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何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必然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
过渡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和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2.三大空想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胜利哦
3.《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公有取代私有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剥削阶级消灭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大多数人为主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不断前进不回头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一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列宁 三个阶段:巩固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斯大林 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质,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1.东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尼亚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和蒙古、古巴
历史贡献
1.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
经验教训
1.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理论和实践要创新
3.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4.坚持共产党领导、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1921年共产党成立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十九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明确主要矛盾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明确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依法治国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强军目标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外交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
十四个基本方针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论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荐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
4.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5.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6.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7.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9.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背离原则。
坚持原则不动摇
2.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回答和解决国家问题。
结合国情发展好
3.与时俱进,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与时俱进新篇章
3.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
1.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 的过程。
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
1.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2.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
3.时代在前进和实践在发展
社会主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客观性
1.新生实物,崭新的制度,不会一帆风顺
2.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3.世界经济政治形成错综复杂
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理论和工人阶级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工人阶级先锋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人民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民主集中制
领导核心
1.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要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想结合。
马克思主义知道
2.政治: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社会主义方向
3.组织: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有组织靠执政党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经济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3.经济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政治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精神、文化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人摆脱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摆脱了旧式分工
3.人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4.人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2.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阶段/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共同基本特征
1.都是以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生产目的都是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
3.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
4.都要消灭剥削制度
5.都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二者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种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不成熟的共产主义过渡到成熟的共产主义,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的过渡和变化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实基础
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奋斗目标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