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学(1)
《人文地理学导论》专属复习思维导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为顾朝林,由本人学期内根据课堂笔记以及书本内容精心整理,重点难点标注清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
编辑于2023-07-12 18:23:33 陕西人文地理学
学科性质
学科概念
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
突出人地关系,人地现象变化的时空特性
张文奎
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及空间差异,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强调学科预测功能
吴传钧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规律
强调地域单元,用系统观点研究人地关系
教材定义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特殊性
社会性
区别于自然地理
空间特性
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
研究传统主题
人地关系
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 适应 改造
区域研究
区域差异 区域分布 区域特征及过程
空间分析
区位 空间变化 空间联系 空间组织
体系划分
地理学
二分法
地球表层事物和现象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区域人文地理学
部门人文地理学
理论人文地理学
三分法
自然物质能量—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学
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经济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学
人类社会本身文化现象—人文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地理学(狭义人文地理学)
是否包含经济地理学划 分人文地理学广义与狭义
应用领域
经济区划
城市规划
社会问题研究分布
发展过程
BC9世纪—BC15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前)
古代
发展特征
古代地理学不是一门单一学科
研究手段以描述 记载为主
著作大多都是游记 地方志
西方
萌芽:BC9th 荷马时代
荷马伊利亚特 奥德赛
西方最早记载
BC3th
埃拉托色尼
合成地理学这个词
希罗多德
《波斯战役记》描述过古巴比伦城和农业生产
最早讨论了区域边界的问题
地理学任务是阐述空间和环境,不是列举旅行线路
亚里士多德
地球各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的纬度有关
BC5th
斯特拉波
《地理学》西方第一部区域人文地理著作
区分了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及其最基本的特点
古罗马人文地理学发展进入 了描述地理学的黄金时代
中国
阶段
诗经
人文地理知识 土地利用知识 聚落和城址选择 居民区规划方面知识
禹贡
地位
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区域地理著作
组成
九州
导山
导水
五服
汉书地理志
开创了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体例 我国第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代区域地理著作
水经注
综合性地理专著,公元6th以前古代地理知识的全面性总结
大唐西域记
记载中亚 南亚
徐霞客游记
把地理学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
综合性 系统性描述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并解释其成因和内在规律性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讲求实际的实学思潮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洪亮吉 人口理论
思想
人地和谐思想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天人合一思想
环境决定论思想
人定胜天思想
地理大发现—20世纪初(一战)
近代
15世纪末—17世纪末 地理大发现
寻找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扩展视野 激发兴趣 积累资料
研究方法革新(归纳法 解释法)
18世纪后期—19世纪早期
德法人文地理学萌芽
德国
洪堡
主要著作
《新热带大陆旅行记》
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 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宇宙》
主要贡献
自然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之父
因果原则: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
卡尔·李特尔
著作
《地学通论》
名言
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
贡献
提出人文地理学研究原则
被公认为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但是一位宗教目的论者
裴迪南·冯·李希霍芬
贡献
提出黄土风成说
华北平原煤田分布图
论证胶州湾是东亚最好良港之一
著作
《中国》
观点
倡导区域研究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观点
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 活动和发展严格受环境制约
国家有机体学说—认为一个国家向外侵略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过程
著作
1891 《人类地理学》
阿尔弗雷特·赫特纳
区域学派创始人
著作
《地理学:它的历史 性质 和方法》
观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提出区域研究的标准程序(地理样板)
位置 地质 地表形态 气候 植被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开发或定居过程 人口分布 经济方式 交通或政区
推动了区域地理的发展
法国
白兰士
著作
《人生地理学》
重视小区域研究
人地关系理论——《可能论》(或然论)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
让 白吕纳
贡献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实物essential facts提出了一项分类法
三纲六目法
非生产性占有土地的实物
房屋
道路
动植物的驯化或利用实物
畜牧业
种植业
破坏性开发实物
动植物滥杀滥伐
矿物开采
后期考虑政治因素进一步完善
观点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间关系随着时代而变化
著作
人地学原理
英国
哈尔福德 J 麦金德
著作
历史的地理枢纽
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大陆腹地说
美国
森普尔
亨廷顿
环境决定论
俄国
杰恩
部门统计学派
经济统计无需考虑自然条件
费恩和康斯坦丁诺夫
经济学派
纯粹的经济学科
巴朗斯基
区域学派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自然地理与经济 地理联系,强调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综合研究
20世纪初—现在
现代
1918—1939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人文地理学专论 越来越多,但还处 在早期调查阶段, 未达到完善地步
罗士培
贡献
创立“适应论”
观点
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
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利用的可能性
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 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巴罗斯
贡献
提出“生态调节论”
著作
《人类生态学》
观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态
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历史学研究人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研究人在空间上的关系
奥托·施吕特尔
景观学派创始人
观点
认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及整体,即景观
苏尔(历史地理学家)
观点
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任务
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哈特向
观点
重视区域研究重要性
主张
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地理学最关心的是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和非人文世界的关联(人地关系)
著作
地理学的性质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系统性总结了近代地理学思想和理论
二战后
60s-70s
计量革命
终极目的
发展理论和模式
时间
1950出现 1960达到高潮
1970s-80s
主要趋势
内部专门化
哲学多元化
行为革命
心理学引入地理学
研究对象
人对环境的感觉认知过程 感知和知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行为决策过程的地理特征等
扩展到决策 学习 人格 态度方面的研究
90s后
社会转向
表现
空间原理(空间科学)→地点理论 主体人→主体人的意向性→空间性→地点,地点恰当地将人与地结合起来了
男权主义→“差别与地位社会问题”的女权关注 拓展到“社会边缘群体”与区域公正的关系研究,形成“地点文化”方向
“要有权利必须尽义务”的法则思潮下,实现社会平等 空间公正 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原理,提出行为文化对空间能动的关系——激进地理阶段 (反叛 解剖社会问题 采取更为激进的政治立场,变革社会)
文化转向
概念:关注各种空间议题,从文化角度讨论地理问题
核心
强调“经验世界”对“物”的经验空间, 重视对情感、价值等非物的经验空间的研究
本质
突出文化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空间文化的动力源于思想产生的文化动力
“文化改变世界,文化营造空间”
研究方法
本体论
认知论
方法论
概念
人们认识 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即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也就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归纳法
结构主义方法论
基本思想
将人文现象置于系统结构中分析,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影响
从结构整体性认识事物 可观察事物,只有把他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起来时(深层结构),才是有意义的(部分在整体上才有意义,脱离了整体,任何部分都无意义可言) 人是复杂网络中的一个单元,本身没有独特性,是由结构决定的
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地理现象
福利 财富分配 犯罪 居住分离
第四章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居民为主的聚集地
与乡村区别
人口和产业
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二三产业空间载体,产业上不同于乡村
人口规模
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密度高
物质构成
具有多重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密度高,人口 产业 资金 技术。文化要素密集
社会结构
城市职能上区别于乡村,是一定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人口素质
区别于乡村
空间特征
城市具有点 面双重空间特征
非农活动 巨大人口 高密景观 丰富物质 复杂结构
起源
小村
村庄
集镇
镇
城市
大城市
都市区
巨型城市
城市带
美东北西沿岸
美五大湖
欧西北
日太沿岸
英格兰
长三角
震荡城市
世界城市
等级体系
区域性指挥控制中心
世界城市
专业性生产服务中心
依附中心
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 农业畜牧业分离 出现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固定居民点——聚落,农业产品与畜牧业产品交换,从而出现固定交换场所——集市萌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农产品逐渐有了剩余,部分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农业中分离),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手工业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奴隶社会时期,社会分工分化,从事商品交换商人出现,商业出现。由于阶级出现以及部落之间战争,人类开始在聚落周围筑城,出于军事、宗教、政治目的,兴建城市——城市出现
城市文明发源地
76-83
生态环境说:农业剩余产品积累 经济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产物 物质交换方式→再分配方式 宗教文化说:宗教或文化是起源决定性因素 政治军事说:国家机器 法律 军队起决定性作用
城市化
定义
普遍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过程
经济学
人类学
当今特征
进程 趋势 发展中 发达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的出现(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多极结构;(5)大都市连绵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与活力的地区;(6)首位城市将主宰世界经济;
(7)国际性城市内部社会极化现象突出;(8)全球开始掀起建设生态城市浪潮;(9)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逐步完成。
内涵-四种转变
人口结构转变
景观/地域空间转变
经济结构转变
文化转化转变
阶段
弗里德曼
城市化I-形式城市化
人口及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农村地域转变为非农地域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城市化II-功能城市化
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
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
动力机制
生产力 原神 工业化 直接 第三产业 后续 经济发展 内决 人参与 制度加缓
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⑤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⑥制度(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进程
内部市区城市化
区域要素 人口 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聚集,第二第三产业主导城市职能
城心地区
形成
中间市区cdd
地域变幅小,速度和缓稳定
外围市区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地区)
表现
工业扩展
对外交通设施延伸
住宅扩散
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集约化
山鹿诚次-土地集约利用三阶段
作物商品化
由经营大田作物向蔬菜 瓜果 花卉 林木转变
劳动商品化
家中青年人去城市求职,家中职业构成变化,务农家庭变成兼业家庭
土地商品化
农业土地改为城市土地,兼业家庭不再从事农业
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网络化
逆城市化
人口和工商业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再城市化
使城市核心区再复苏
表现:都市区人口恢复增长
原因
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迅速
城市为挽回发展颓势,采取大规模都市更新
全球
世界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五类七档
超大 特大 大 中等 小
城市体系
概念:一定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形成的具有空间特征的城市集合体
理论
中心地理论
门槛理论
规模分布理论
首位城市律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比值 →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
一个小国在首位城市下分布众多中小城市,组成系统。有些国家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地区也可成首位,首位可以不止一个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律/齐夫法则
一个国家第二位城市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一半 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1/3,以此类推
城市空间结构
三大经典模式:扇形 同心圆 多核
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
经济因素
城市各处地租不同,一块土地最终用于付出地租最高的那项活动
社会因素
城市人口按职业 社会阶层 种族 文化宗教等形成不同社会群体 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化
行政因素
历史原因
分类
核心区
中央商务区CBD
城市商业用地的中心,一般位于交通节点上,不仅在平面上集中了巨大的人流物流,是城市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在竖向上也高度发展,通常由城市中最高的建筑群构成
内城
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包含周围过渡带的区域 CBD及其外围地区
混合利用土地形式
城市新移民集中分布
环境质量较差,住宅与配套设施陈旧
地位最低 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人员等贫困者的聚居区 内城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边缘区
郊区
近郊
远郊
边缘城市
形成
集聚
集聚是相同的城市社会群体在空间活动和居住上的聚集
隔离
隔离即特定群体与更大的、广泛的群体的空间分离。
城市问题
乡村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重构
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由于生产要素投入或效率提高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扩大,即商品在劳务产出量增加
指标
GNP
GDP
劳动生产率
产值销售率
内涵
早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 经济发展首要目标就是迅速取得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后期:发展不仅指经济增长,也涉及社会福利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空间结构变化
区位论
集聚效应
规模经济:由于经济活动范围增大而获得的内部节约 外部经济:增长极形成重要原因和结果
集聚不经济:经济活动过分集聚 带来经济成本增加 经济增长疲软
扩散效应
其他区域,通常核心区域增长给本区域带来积极影响
调控
休克疗法:企业家低收益地区撤资 新活动重新投资
政府干预
核心-边缘模式
阶段
工业化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成熟 大量消费
全球重建与转移
子主题
产业结构与转移
产业集群:产业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在特定区域中集聚的现象
制造业
服务业
类型:消费型 商业型 公共型
农业
第六章 人口和迁移
人口动力学
自然增长
出生率
生育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生命期望值/预期寿命
人口转型模式
兰迪的人口转变理论
布莱克五阶段模式
人口分或
人口密度
第四节 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
临时移动
钟摆式移动
永久移动
人口迁移
迁移
链式迁移
流徙
原因
经济推拉作用 文化推拉作用 环境推拉作用
类型
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第五节 人口问题
人口过剩
饥饿与贫困
疾病传播与扩散
①传染病②慢性病/机能退化病③遗传病
第七章 文化与宗教
文化
概念:①《周易》里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化成简化成文化,具有教化之意,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 ②西方culture在拉丁语中指培育 耕耘 栽培 照顾,后来引申到把人类自己从本能状态下教化 培养为有素养 修养的人
文化含义非常宽泛模糊
泰勒文化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它包括作为社会人员所获得的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 以及其他一切的才能capabilities和习惯habits
子主题
文化是行为的模式:指在一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相同情景下倾向于发生的行为,即共同的行为趋向 习惯和准则
外显的(清晰的 具有形态和艺术形象
内隐的(含糊的) 内在思维与心理模型
后天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文化实现的
三()从文化历史发展看,其核心是价值观
(④)文化又制约人的行为
第八章 种族与社会
由于每个种族的成员都会认为他们的传统文化是 有别于其他种族的标志,为维护自身的传统,种族的 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种族群聚的现象
在外部歧视和内部凝聚的双重作用之下,种族群聚的结果便形成了种族隔离
种族隔离区 ghetto
是指几乎全部由一个绝对受保护的种族或文化群体构成的城市居民区
第十章 景观及其解读
美国 卡尔·索尔《景观形态学》
第三章 工业化与全球化
概念
狭义:工业化指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广义:工业化指工业活动逐渐在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即工业化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表现
无生命能源 替代有生命能源 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贸易发展 市场范围扩大 产权交易制度完善 手工作坊生产被大规模机械生产替代
过程
前工业化社会
封建主义
早期封建主义
在采邑以及前是否实现了国家军队的义务 采邑制是郡主赏赐给贵族 亲信和臣属等土地 包括土地上的农民 并向君主效忠
封建主义
与通过市场交换以获取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的社会
社会关系
诸侯身份
社会上层人物内部关系,诸侯获得地产,军以汇报君王
农奴制
封建领主制
独立佃农
资本主义
资本
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事物,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态:用于投资的货币,消耗的原材料,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用于生产的机器以及其他生产手段,甚至用于销售商品。资本是运动着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增值的社会价值
资本由资产阶级占有并控制,他们从资本增值中获利,并凭借资本所有权成为统治阶级
概念:指资本主导的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表现: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凭借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决策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利益采取行动
工业化社会
英国工业化
条件
政权支持
政治法律支持原始资本积累 关税制保护本国民族企业
劳动力保障
圈地运动剥夺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 产生大量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
资本
英国当时占有殖民地最多,海外贸易 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伦敦是当时世界上金融和贸易中心
科技
工厂手工业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革命
市场
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贸易和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社会观念
价值观念变化,追求金钱,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田园诗生活遭到破坏,人们追求务实
欧洲工业化扩展
比利时采煤
法国制铁
德国工业棉纺
国际劳动分工
自然分工
人类以性别 年龄为基础的原始分工
劳动社会分工
自然分工之后以产 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
劳动部门分工 (产业分工)
经济活动按产业 部们所进行的分工
劳动地域分工
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分工
形式 劳动社会分工:生产部门之间工人分工 劳动技术分工:生产过程的分工 劳动性别分工 劳动国际分工 劳动空间分工 劳动文化分工—文化差异维持是强化支配 -服从关系与资源不平等制度的手段
主要理论
①泰勒劳动分工原理 ②生产综合体:一个地区在不同性质的生产企业的联合,它们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地区经济效果。主要由于创造和利用外部经济而聚合在一起的专业化&相关经济活动空间组合。好处:与本地其他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形成联系,促使社会劳动分工发展 ③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影响和形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和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域系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规划形成
主要理论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寻找满意生产地
三个过程
①美国的工业制造国地位开始下降 ②大规模制造业从以前的核心区域向半边缘区域/边缘区域转移分散 ③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区域中,出现新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高科技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并日益集中
生产性服务业
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本身并不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依附于制造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作为主要投入品
金融 保险 法律 工商服务 经济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服务的行业
世界体系理论
全球发展三大理论: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一个基于不平衡发展 不平等交换和剩余价值占有的等级制度体系
等级制:中心-边缘格局
中心地区 core areas
核心国家:①拥有强大有效国家机器②掌握现金科学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③操纵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④运用不平等分工和交换在世界体系范围内占有剩余价值
拥有 掌握 操作 运用占有
半边缘地区 semi-periphery
半边缘国家:介于核心和边缘国家间兼具两者特性特征的国家 这样的半边缘国家作为经济地理两极之间的稳定力量,本质上是政治的过渡地带
边缘地区 periphery
边缘国家:依靠粗放耕作和强制劳动从事经济作物和初级产品生产,并向核心国家提供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的国家。特点:政治上缺乏强大的国家机器;经济上从事低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国际地位受制于核心国家,并遭受剥削和奴役
发展中国家想要寻求经济发展 摆脱被边缘化 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近200年 核心国家由欧洲扩展至北美进而至东亚,半边缘/边缘国家区域不断扩大,以至于全世界都卷入核心-边缘结构中
主义
新殖民主义 当代的殖民主义已经变化,以强占土地为形式的殖民主义转变为强占市场的经济殖民主义。殖民母国并不宣告当地为其领土,只是以政治、经济和交通等影响力实施对当地的控制,或者改造对方的政治体制
两大支柱:国家政权 跨国公司
广义:强大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所采取的一种经济、政治控制手段。受控国表面独立——不受任何正式/直接统治,并表现出独立国具有的外部特征,但它们的经济&政治实际上都受到外来控制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的另一种殖民方式:进行采取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侵略政策
全球化
概念: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活动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相互依存。也可理解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核心。狭义:生产的全球化,其主角是跨国公司;广义:跨越国家边境各类流动程度的扩大与深化。这些联系则.包括资金流 货物流 服务流 人才流 技术流 信息流与思想流
文化全球化: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 五种图景:族裔 媒体 技术 金融 意识形态 特征:达沃斯文化 国际院系文化 麦当劳文化
第二章 空间分析
空间
牛顿的绝对空间 三维格精确定义空间,空间独立于物体外
莱布尼兹的空间 空间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哲学—精神空间 康德的空间:空间存在于人的意识层面
海德格尔
贸易空间
赛博空间
人文地理学
绝对的空间
容纳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场所
相对的空间
事物之间的关系 (表现为距离)
相关的空间
不限于形态和几何层面, 从经济社会生态学意义上寻求解释
解释性空间
活动空间 个人大部分活动设计的空间
劳维的等级划分 家庭 近邻 经济 城市
社会空间分化 成就 利益 趣味 出身 等级 地位
行为空间
个人进行区位决定的区域, 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
购物行为空间
通勤活动行为空间
交际和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感知空间
人们对具体事物大小比例 空间结构的感知体验
意向空间
由于环境对居民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
认知地图
根据对客观世界的内部表征其存储 在记忆中的空间属性所反映的地图
空间测度
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事物在地表占据一定空间,这种 对地表空间占领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就是空间分布
空间密度 单位面积地表空间上某种事物的数量
算数密度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地面积和/用地面积
人口生理密度=人口总数/耕地面积
经济密度=人口总数/经济总量
集聚度 地理现象在空间分布上集中或离散的程度
均等
随机
凝聚
空间模式 有些地理现象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则或特征
空间结构
多种事物的组合状态
广义:空间排列及祖组织现象 社会以及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的组织
狭义(只被定义人类活动方面):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集聚形态
内涵:空间组织形态及集聚扩散机理
发展阶段
偏向形态学何几何学空间结构概念
空间崇拜
趋于独特空间结构现象和过程研究的反结构概念
空间结构被看作附带现象, 人类社会的一种反映
极端的空间概念趋于缓和和相互渗透
研究社会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关系 反对社会与空间分离
时空关系
地理现象的空间运动均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即涉及时间—空间关系的问题
哈格斯特朗:用时空路径来表达一个人在时间-空间坐标系统上的运动过程
三个约束
资源约束capability
配合/共轭约束coupling
许可约束authority
时间空间收敛
时空压缩
时空延展
地方
概念
地方。地球表面某个点
强调区位概念,特征地位由更高尺度下社会和经济地位决定
地方感。人们对地方的主观感受,包括地方在个人和团体中的作用
地方自身有固有特征
人们对一个地方有依附感
场所。人们日常活动交往的背景和场所
场所=场地+场地上发生的行为
强调地方具体性,以及地方由一系列 社会关系构成的环境及其产生的力量
社会学意义:身份认同感 场所归属感 心理安全感
含义社会化
地方是由社会系统构成的,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场所,是个人和各种社会集团实现其功能的闲置空间,是由社会结构空间锁限定的一种区域
重要性
独特性
不同地方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学会了认识自己和世界
不同地方使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和所获得的机会存在差异
地方是创新和变化的场所,也是反抗和冲突的场所
相互关联性
地方之间相互关联性意味着每个地方是与更大地理尺度范围变化联系
距离
概念:两个物体在空间/时间上的相隔的长度
分类
①直线距离 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应空间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直线距离的概念和早期地理的绝对空间结合在一起,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均质性和恒定性的。 ②时间距离 主要用以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 ③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空间距离认知,又称认知距离 ④社会距离 用来测度空间关系的概念也被引申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以反映社会群体之间犹豫相互分离或歧视所造成的分离。 ⑤距离摩擦 地理现象的扩散和要素移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这一规律主要受距离摩擦作用的影响。所谓距离摩擦,实际上反映了移动过程中,时间和费用的预期消耗对移动行为的消极影响。
区域 region
地表空间分异的切块
客观性 区域本身能否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而客观存在,有两种看法
区域主客观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也受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所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地域分工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的过程,因此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思维构成的精神上的观念-主观派 美国阵营 代表普雷斯顿·詹姆斯
一切区域都是假定的,是为一定目的划分的,只要达到目的,就被判定是好的。“没有真正的区域”仅仅作为一种理智概念而存在。区域既不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思维构成的精神上的观念
区域是客观的-客观派 苏联阵营 代表克罗索夫斯基
区域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区域划分
概念:从根本上看是不同群体对空间的占有、分割的结果,并通过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活动赋予区域的社会文化内涵 区域划分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内部往往存在核心区 边缘区 中间过渡区域)
按要素划分:行政区划 经济区划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区划
按边界:区域划分界限,某一空间单元或群体与另一空间单元或群体之间的分界线
有形
无形
区域类型 按考虑侧重点不同
形式区
以某种区别性特征的存在或缺失作为基础进行界定的区域
功能区/节点区
由功能中心和外围地带构成,并且在功能辐射或联系强度上具有明显的距离递减规律,有可以辨识的边界 包括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空间区域
划分基础:相互作用 联系强度和区内功能结构的整体性
形式区注重区域均质性 功能区强调区域内部功能联系
区位 location
概念:某事物(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占据场所
分析要素
①运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的模式; ②路径:要素运动的路径或运动网络模式; ③节点:网络节点空间布局模式; ④等级体系:结点的等级结构模式; ⑤地面:结点和网络所形成的地面空间组织模式,如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程度; ⑥空间扩散模式,反映人类占据地表模式的时空变化过程。
影响要素
①自然要素②运输要素③劳动力要素④市场要素⑤集聚要素⑥社会要素
分类
绝对位置/数理位置 如经纬度
相对位置
地点site通常与自然有关 位置situation通常与人类有关
一个地方与其他人文或自然事物的关系
尺度/比例尺 scale
概念:严格意义上指一种表现等级(有时称为精度等级)
含义:范围大小,在区域地理学中,尺度指研究事物/领土的范围大小,如地方尺度,国家尺度 ,全球尺度。比例尺,在地图学中,尺度通常称为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地图投影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尺度分析:尺度效应
地理尺度思想-六个维度
尺度划分:面对空间尺度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时,通常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空间时间加以认识 尺度匹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尺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而言,随着空间尺度增加,时间尺度也会增加 尺度关联:不同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影响,大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小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背景,小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可能会对大尺度上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影响 尺度效应:观察地理事物和分析地理问题时往往从宏观 中观和微观来认识解决。尺度不同,所关注的重点和提出的结论不同 尺度选择:尺度大小影响着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握,解决地理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选择适宜的尺度 尺度推绎:在不同时空尺度或不同组织水平上的信息转译
尺度转换
空间整合
由于影响地理现象分布的各种因素通常并非单一发生作用,因此需借助于空间整合来研究各种因素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 通过空间整合可以揭示出不同的“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联系
空间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互补性
概念:两地间相互作用产生,指一地必须能够供给某一种物品,这种物品正是另一地的有效需求-具有购买欲望和购买力,才能促进两地间的贸易/交通运输。
空间相互作用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一地区商品富余和另一地商品匮乏,并不足以发起两地间的商品贸易
可转移性
基础设施联系 转移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高于从互补性中获得的利益
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交通联系便捷程度)
物品的可传输性
区域间政治 行政 文化 社会差异
干预机会
概念: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收到其他区域干扰
某一地区可能与多个地区发生互补性 互补性强度越大则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越大
测度方法:类似万有引力模型
网络
概念:节点和连线构成的联系和交流的系统,空间相互作用的载体,反应空间中相互作用状况 人文地理学中,通常指永久性设施或定时服务器形成的运输网络
测度
网络密度
连接
定位
基本构成
节点
连线
最基本的要素流通支撑系统
交通运输网络
电子信息网络
可达性
概念: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 地理要素联系的前提条件 空间联系网络形成前提基础
影响
区位差异
交通运输系统方式 结构 质量
距离摩差 friction of distance
扩散
概念:一种通过时间和空间传播的现象 扩散的形成由信息场和接受面决定,受障碍和阻力影响,在创新波对接受面的冲击下,由信息源地到达接受地
分类
迁移/位移扩散
概念:事物/现象随着接受者/承载者的位移而产生的扩散 一般途径是最初某事物/现象的接受者在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同时,该事物/现象随之迁移 结果是接受者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完成空间位移
占据式扩散
移民从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居住地,但文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一致性的现象
蔓延扩散
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过程和移民过程中,由于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周围土著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土著文化精华,形成一种混合型文化,在地理空间上向周边扩展
墨渍扩散
占据式&蔓延扩散混合而成,移民迁移到新居住地,先完成占据式扩散,之后通过蔓延扩散,使得文化区得到更大范围扩展
扩展扩散
概念:事物或现象在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发生着向外传播的过程 结果是接收者不断增多
传染/接触扩散
概念:接受者在位置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与接受者或创新源的接触而发生事物/现象的传播 决定因素:距离 特点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
等级扩散
概念:事物或现象的扩散按照某种等级序列进行,而并不一定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 决定因素:社会等级 城市等级 和空间距离关系不大 特点: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等级顺序
刺激扩散
概念:事物的本质,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扩散 特点: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过程:刺激—适应当地情况—改变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 或然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结构 功能 区域PRED系统结构
锚点理论:新迁入新城市:家 买事物商店 工作场所 然后进一步拓展其他地方(认知空间)以生存的重要程度产生了阶层性结构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
行为矩阵
人对环境的感觉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