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九章-神经发育障碍
第十九章-神经发育障碍的思维导图,神经发育障碍指儿童从胎儿期到18岁心理发展成熟以前,各种有害因素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心理发育实际水平不能达到相应年龄阶段的水平。
编辑于2023-07-17 21:43:21 湖南第十九章-神经发育障碍
概述
神经发育障碍指儿童从胎儿期到18岁心理发展成熟以前,各种有害因素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儿童心理发育实际水平不能达到相应年龄阶段的水平
第一节 智力发育障碍
定义
智力发育障碍,临床特征是患者的智力低于实际年龄应该达到水平,并导致患者社会适应困难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从胎儿到18岁以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智力障碍
(一)遗传因素/出生前危险因素
I 染色体异常
II 基因异常
III 先天性颅脑畸形
(二)围生期有害因素
I 感染
II 药物
III 毒物
IV 放射线和电磁波
V 妊娠期疾病和并发症
VI 分娩期并发症
VII 母亲妊娠年龄偏大、营养不良、抽烟、饮酒等
VIII 新生儿疾病
(三)出生后不良因素
I 脑损伤
II 听觉或视觉障碍
III 家庭和社会环境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可伴有特殊体质、躯体疾患和精神疾患等
(一)轻度
1)智商在50~60之间
2)在全部智力障碍中占85%
3)成年后可达到9~12岁儿童的心理年龄
4)通过职业训练成年后能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有谋生和家务劳动能力
5)学龄期被发现,躯体一般无异常,寿命接近正常
(二)中度
1)智商在35~49之间
2)在全部智力障碍中占10%
3)成年后可达到6~9岁儿童的心理年龄
4)能完成简单的实际操作,监护下可以从事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
5)常在3~5岁时被发现,躯体发育较差,有器质性疾病,生命可到成年
(三)重度
1)智商在20~34之间
2)在全部智力障碍中占3%~4%
3)成年后可达到3~6岁儿童的心理年龄
4)生活自理能力差,需人照顾
5)常在2岁前发现,常伴躯体或神经系统疾病
(四)极重度
1)智商在20以下
2)在全部智力障碍中占1%~2%
3)成年后可达到3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年龄
4)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
5)严重脑损害,躯体畸形,大多早夭折
四、病程与预后
智力损伤一旦发生,一般都不可能减轻或恢复到正常智力水平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确定诊断及其严重程度
1)需要全面采集病史、精神检查和躯体检查,其中详细的生长发育史特别重要,据此可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做出全面的临床评估
2)常用韦氏智力测验评估智商,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评估社会适应能力
3)若儿童18岁以前有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的临床表现,智力测验结果智商低于70,则可诊断为智力障碍
(二)病因学诊断
(三)鉴别诊断
I 暂时性发育迟缓
II 特定性发育障碍
III 精神分裂症
IV 孤独症谱系障碍
V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六、预防与治疗
智力障碍一旦发生难以逆转,因此重在预防
治疗原则:以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心理治疗,仅少数需要药物对伴随的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I 教育和康复训练
为主
II 心理治疗
III 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认知改善
第二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
概念
1)孤独谱系障碍起病于婴幼儿,主要变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三组症状
2)多数患者伴有智力障碍,预后差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I 遗传
II 神经递质
III 影像学
IV 免疫系统异常
三、临床表现
I 社会交往障碍
1)患者不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
2)分不清人际之间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和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
3)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等
II 语言交流障碍
1)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2)患者讲话时也毫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好像是在自言自语
3)不会主动地找人交谈,也不会向他人提出问题等
III 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
1)喜欢玩耍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
2)对玩具独有的特点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玩具的某一个非主要特征
3)经常固执地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等
IV 其他
1)智力障碍
a 特征性:智力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操作智商高于言语智商等
b 一些患者具有良好的机械记忆、空间视觉能力
2)精神症状
多数患者有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
3)癫痫
四、病程及预后
1)一般儿童年龄在12~24个月时被发现症状,患者对社交缺乏兴趣,语言发育延迟
2)起病后发育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现象
3)孤独症谱系障碍并非退行性病程,随年龄增长语言逐渐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提高,但语言发育始终低于同龄人的水平
4)幼儿期重复刻板动作突出
5)5岁时语言发育水平对预后影响很大,若仍缺乏有意义语言,不能会话,则预后很差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儿童持续性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等典型症状,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以后,可做出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
2)临床评定量表有助于诊断、了解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
(二)鉴别诊断
I 智力障碍
II 精神分裂症
III Rett综合征
主要是女性患病
六、干预和治疗
(一)康复训练和教育
(二)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三)药物治疗
I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II 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
III 抗抑郁药
第三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概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人际交往困难
一、流行病学
男多于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
(二)神经解剖学
(三)神经生理学
(四)神经生化
(五)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三、临床表现
(一)注意障碍
1)本病的最主要症状
(二)活动过多和冲动
(三)学习困难
(四)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
四、病程及预后
1)儿童症状多持续到成人
2)成人患者活动过多轻,注意缺陷更明显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儿童期12岁以前开始出现明显的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2)临床评定量表
(二)鉴别诊断
I 智力障碍
II 破坏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障碍
III 心境障碍
IV 抽动障碍
V 精神分裂症
VI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六、治疗
(一)心理治疗
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中枢兴奋剂
1)哌甲酯
2)托莫西汀
(三)家长培训及学校干预
第四节 抽动障碍
概念
1)抽动障碍是发病于18岁前
2)症状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一组疾病
3)分型
a 短暂性抽动障碍
b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c Tourette障碍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病理改变
(三)心理因素
(四)免疫
(五)药物
三、临床表现
(一)基本症状
1)主要症状是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2)症状特点: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可以暂时不发生抽动症状,但却不能长时间地控制自己不发生抽动症状
(二)临床类型
I 短暂性抽动障碍
1)最常见的类型
2)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
3)学龄早期发病,4~7岁儿童最常见,男性多见
4)症状持续2周以上,但不超过1年
II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1)大多症状是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
2)发作的间歇期不会超过2个月
3)慢性抽动障碍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以上
III Tourette障碍
1)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
2)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
3)发作间歇期不超过2个月
4)病程持续迁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四、病程及预后
1)抽动障碍一般起病于4-6岁,10-12岁最明显,症状时轻时重
2)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症状在一年内消失
3)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的病程迁延一年以上,多数在青春期缓解
4)Tourette障碍病程较长,多数在少年后期逐渐减轻或消失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8岁前开始出现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二)鉴别诊断
I 神经系统疾病
II 强迫障碍
III 分离障碍
IV 急性肌张力障碍
六、治疗
(一)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1)硫必利
2)氟哌啶醇
3)可乐定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三)针对共患病患者的治疗
1)共患强迫障碍
与抽动症状的药物联合应用
2)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首选托莫西汀治疗,也可用可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