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 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
传染 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编辑于2023-07-17 21:48:34 湖南传染 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
第十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念】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2)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
【病原学】
1)脑膜炎奈瑟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呈肾形双球菌
2)有荚膜,无芽孢,不活动
3)专性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本菌不易生长,在巧克力或血培养基或卵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4)内毒素和菌毛是细菌主要致病因素
5)A群可导致全球性大流行
6)本菌对干燥、湿热、寒冷、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极敏感,在体外易自溶死亡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2)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1)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5岁以下儿童的发生率最高
3)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
1)地区性
全球分布
2)季节性
冬春为主
3)周期性
4)流行菌株
我国以A群为主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
2)内毒素引起全身施瓦茨曼反应,产生循环障碍和休克、DIC
3)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
4)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可迅速死亡
5)休克:细菌繁殖—内毒素引起小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DIC—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6)败血症: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脏器出血
7)脑膜脑炎:细菌繁殖—内毒素—脑血管痉挛、水肿、充血、出血—脑疝形成
(二)病理解剖
1)上呼吸道感染期
局部炎症
2)败血症期
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淤斑
3)脑膜炎期
a 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b 表现为血管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脑脊液混浊
4)爆发型脑膜脑炎
a 病变主要在脑实质
b 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严重者出现脑疝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
(一)普通型
I 前驱期
1)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鼻咽拭子培养阳性
II 败血症期
1)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皮肤黏膜出现淤点,初呈鲜红色,重者可形成坏死或大疱
III 脑膜炎期
1)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高热、感染中毒症状
2)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
3)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4)脑炎症状:谵妄、抽搐、意识障碍
5)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可隆起,对诊断有很大意义
IV 恢复期
1)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2)皮肤淤点、淤斑吸收或结痂愈合
3)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
(二)暴发型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死率高
I 休克型
1)严重毒血症: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
2)大片坏死性紫癜、皮肤发花
3)顽固性休克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5)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正常
6)血培养阳性
II 脑膜脑炎型
1)脑膜及脑实质损伤
2)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昏迷
3)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4)严重者发生脑疝:枕骨大孔疝
5)呼吸衰竭
III 混合型
1)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2)病死率极高
(三)轻型
1)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
2)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3)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
4)皮肤出血点及咽拭子培养可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四)慢性型
1)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
2)间断性发冷、发热
3)白细胞增多,血培养阳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象
1)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升高
2)发生DIC者,血小板减少
(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1)压力增高
2)外观呈浑浊米汤样甚或脓样
3)白细胞数明显增高(成千上万),以多核细胞为主
4)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
5)蛋白含量升高
(三)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I 涂片
1)皮肤淤点处的组织或离心沉淀后的CSF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细菌
2)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II 细菌培养
1)淤斑组织液、血或脑脊液细菌培养
2)是确诊方法
(四)血清免疫学检查
(五)其他
【并发症和后遗症】
I 并发症
继发感染或病灶迁移引起
1)中耳炎
2)化脓性关节炎
3)心内膜炎等
II 后遗症
因脑及周围组织粘连引起
1)脑积水
2)硬脑膜下积水
3)肢端坏死等
【诊断】
(一)疑似病例
1)流脑流行病学史
a 冬、春季节发病
b 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
c 既往未接种过流脑菌苗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的表现
(二)临床诊断病例
1)流脑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伴有皮肤淤点、淤斑
(三)确诊病例
1)流脑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伴有皮肤淤点、淤斑
3)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
【鉴别诊断】
I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1)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
2)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婴幼儿
3)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继发于皮肤感染
4)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
5)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
II 结核性脑膜炎
1)结核病史或结核密切接触史
2)无季节性
3)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4)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
5)无皮肤黏膜淤点瘀斑
6)脑脊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涂片可检查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预后】
【治疗】
(一)普通型
I 病原治疗
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1)青霉素
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治疗
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
2)头孢菌素
a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奈瑟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
b 适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患者
3)氯霉素
a 较易透过血脑屏障
b 但需警惕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II 一般对症治疗
1)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
2)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3)保证足够的液体量及电解质
4)高热:物理降温及退热药
(二)暴发型
I 休克型治疗
1)尽早应用抗菌药物
2)迅速纠正休克
a 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
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用5%碳酸氢钠液纠正酸中毒
b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常用药物为莨菪类,首选不良反应较小的山莨菪碱
3)DIC的治疗
高度怀疑有DIC宜尽早应用肝素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a 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患者
b 小剂量、短期使用,不超过3天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II 脑膜脑炎型治疗
1)抗菌药物的应用
2)防治脑水肿、脑疝
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脑水肿,积极脱水治疗,预防脑疝
3)防治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
III 混合型治疗
1)积极治疗休克
2)注重脑水肿的治疗
3)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有所侧重,两者兼顾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疫苗预防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对象
2)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除做医学观察外,可用磺胺甲噁唑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