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包括循环系统结构功能、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包疾病等。
编辑于2023-07-31 11:14:39 湖南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
结构功能
心脏传导系统
P波-心房去极化
PR段-房室传导过程
QRS波群-心室去极化
ST段-心室缓慢复极
T波-心室快速复极
传导最快的为浦肯野纤维,最慢在房室结
血管
动脉-阻力血管
静脉-容量血管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内皮因子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亡原因
病因
基本病因
心肌损害
以糖尿病、心肌病最常见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见于瓣膜关闭不全、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诱因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
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蹲坐呼吸
咳嗽、咳痰和咯血
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肺部湿啰音、交替脉、舒张期奔马律
肺循环淤血+心排血量降低
右心衰竭
腹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最为常见
水肿
呈对称性、下垂性、凹陷性
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肝脏肿大伴压痛
体循环淤血
心功能分级
记忆口诀:一无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
药物治疗
利尿药
排钾类:氢氯噻嗪、呋塞米
不良反应:低钾血症
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橙子、香蕉等
口服补钾宜在饭后,减轻胃肠道不适
保钾类:螺内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卡托普利(干咳)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沙坦类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
β受体阻断药
洛尔类
正性肌力药物
洋地黄类:如地高辛、西地兰等
洋地黄中毒
预防
老年人、缺氧、重度心力衰竭、低血钾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禁用奎尼丁、胺碘酮、维拉帕米、阿司匹林等药物
表现
各类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黄绿视)
处理
立即停用
低血钾者口服或静脉补钾,停用排钾利尿药
纠正心律失常
禁用电复律
快速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
缓慢性心律失常-阿托品静注或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兴奋迷走神经
左西孟旦:钙增敏剂
伊伐布雷定
降低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左心衰最常见,多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咳粉红色泡沫痰,极度烦躁不安、恐惧;面色发白或发绀,大汗,皮肤湿冷
听诊双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处理措施
体位
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吸氧
高流量(6~8L/min),增加肺泡内氧分压
乙醇湿化(乙醇浓度20%~30%),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
必要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遵医嘱用药
镇静药:吗啡3~5mg静注
强心剂:洋地黄
利尿剂:呋塞米20~40mg
扩血管药:硝普纳(扩张动静脉)
烦躁不安:氨茶碱
其他治疗
糖皮质激素、四肢轮轧
记忆口诀
端坐位、腿下垂;烦躁不安打吗啡;强心利尿扩血管;呼吸困难氨茶碱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
成人频率在60~100次/分,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在0.12~0.20s
窦性心动过速
频率在100~150次/分;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其频率逐渐减慢
窦性心动过缓
频率<60次/分,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
窦性停搏
窦房结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发生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P波提前发生;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0.12秒;QRS波群基本正常
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min
房扑
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心房率为250~300次/分。
同步直流电复律
房扑:50~100J
房颤和室上速:100~150J
室速:100~200J
房颤
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隔不匀的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并发血栓栓塞,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极不规则
栓塞风险高,需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
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无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听诊心律结对规则,第一心音强弱恒定
心电图
起始突然,p波逆行(Ⅱ、Ⅲ、aVF倒置),QRS波正常
150~250次/分,心律绝对规整
治疗
急性期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①刺激咽后壁诱导恶心 ②Valsalva动作(深吸气Þ屏气Þ用力呼气) ③按摩颈动脉(切勿双侧同时按摩) ④按压眼球(高度近视及青光眼禁用) ⑤将面部浸入冰水中
药物首选腺苷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QRS波群提前发生,宽大畸形;其前无相关P波
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肌梗死
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一般为100~250次/分
心房独立活动,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
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特征性表现)
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终止室速发作
室扑、室颤
致死性心律失常,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室扑-正弦波群,波幅大而规则,150~300次/min
室颤-QRS波群、ST段与T波消失
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单向波360J、双向波200J
心脏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
每个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PR间期>0.20秒
二度
Ⅰ型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到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
Ⅱ型
PR间期固定不变
三度
心房心室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给予心脏起搏治疗
室内传导阻滞
右束支阻滞较为常见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电图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2与V4连线的终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 MS
病因
风湿热(A组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咳嗽+咯血】
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以左侧卧位、呼吸末及活动后杂音更明显
并发症
房颤(早期)
心衰(晚期,主要死亡原因)
急性肺水肿
血栓栓塞(脑动脉)
辅助检查
出现二尖瓣型P波,P波>0.12s
梨形心
右室、左房大
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首先出现的突出症状是疲乏无力,晚期表现为肺淤血症状
心尖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左房、左室大
主动脉瓣狭窄 AS
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
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粗糙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常见并发症为房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水冲脉
胸骨左缘第3、4肋间高调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坐位前倾及深呼气时易听到
靴形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危险因素
高龄(>40岁)、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 、A型性格
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性胸痛
多发生于劳力或情绪激动的当时;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感
胸骨体中、上段或心前区,持续3~5min,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
一般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静息状态下发作或原有稳定型加重,表现为ST段抬高的变异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先兆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疼痛
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伴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
休息后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常用阿片类镇痛药(哌替啶肌内)+硝酸甘油镇痛
心律失常
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室颤是院前主要死因
下壁AMI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前壁AMI为室性心律失常
低血压和休克
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形、病理性Q波、T波倒置
心电图定位诊断
血清心肌梗死坏死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I或T: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早期指标诊断
肌红蛋白
溶栓疗法
溶栓药物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和尿激酶)
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对全身影响小)
溶栓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皮疹等
②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
③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血尿、便血等
溶栓疗效观察
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心电图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降>50%
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心肌标志物峰值提前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表现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急症
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超过180/120mmHg)+伴有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损害
首选的降压药物为硝普纳
药物治疗
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可引起胫前水肿
高血压伴哮喘时禁用的降压药物为阿替洛尔(β受体阻断药)
心肌疾病
扩张型心肌病
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障碍为特征
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
超声心动图是最常见检查手段
肥厚型心肌病
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
常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喷射期收缩期杂音
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后负荷的措施,如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含服硝酸甘油、Valsalva动作、取站立位,可使杂音增强。
病毒性心肌炎
以柯萨奇B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感冒后出现与发热程度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
急性期应限制体力活动,一般为起病后至少6个月
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
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主要症状为胸骨后、心前区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有关
典型体征是心包摩擦音,呈抓刮样粗糙音,与心音的发生无相关性
缩窄性心包炎
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
最常见病因为结核性心包炎
常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
可出现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Beck三联征:低血压、心音低弱、颈静脉怒张
心包穿刺术
勿剧烈咳嗽或深呼吸,抽液过程中随时夹闭胶管,防止空气进入心包腔
每次抽液量≤1000ml,预防急性右室扩张。首次抽液量≤200~300ml
若抽出新鲜血液,应立即停止抽吸
穿刺后2h心电监护,每天心包抽液量<25ml时拔除导管